人物生平
李斯特,F.GeorgFriedrichList(1789~1846)德國國民經濟學創始人,歷史學派先驅,德國保護關稅政策的首倡者。出身於製革匠家庭。1817年曾任蒂賓根大學行政學教授,曾被選為符騰堡議會議員。主張自由主義的政治改革,屢遭封建勢力迫害。
1825年被迫亡命美國,1827年發表《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
1832年作為美國政府駐萊比錫領事返回德國,參加1834年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活動。
1837年遷居巴黎。應法國倫理學和政治學院的徵文,寫《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1837)。
1840年重返德國,完成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1842年發表《農業制度、小農經濟和國外移民》。
晚年倡議英德同盟,寫《德國人的政治經濟的民族統一》(1846)。
1846年在去奧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貧病交迫而自殺。
李斯特的一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實現德國的統一和振興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而鞠躬盡瘁的一生。他在不斷遭到德國反動政府的迫害時,仍對美國給予的高官厚祿不屑一顧,對法國和俄國的重金和要職堅決拒聘。然而報效祖國卻屢遭迫害,終因過度失意於1846年11月30日在德國一個偏僻小鎮庫夫斯坦山村的密林里自殺身亡。
對斯密的批判
1.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2.他的國民經濟學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徵。
3.指責斯密只強調體力勞動而不承認精神勞動。
4.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方法,主張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方法。
5.提出發展國民生產力理論,批判斯密的單純“交換價值”的理論。
6.經濟政策上則主張採取國民主義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
理論觀點
生產力理論
1.生產力比財富(價值)重要得多。一個人只有財富而沒有生產財富的生產力來生產大於他所消費的價值,他將越過越窮。反之如果有生產財富的生產力,他就會富起來。國家也是如此。2.生產力概念幾乎包羅了各種各樣的因素,如不僅包括人的勞動及其創造的物質資料,還包括精神力量、社會狀況和天然資源。3.精神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於當代“人力資本”概念;社會狀況包括公共制度和法律、國家力量、教育、宗教、社會道德等;天然資源包括國內和國外的自然資源。4.生產力的核心是“物的生產力”,使整個國家能增加物質資本總量的能力主要在於能夠把未經使用的天然力量轉變成為物質資本,轉變成為有價值、能產生收入的工具。5.論述了物質資本和精神資本、物質資本內部的相互關係:國家物質資本的增長有賴於國家精神資本的增長;農業物質資本的形成有賴於工業資本的形成;商業物質資本作為中介者存在,在工業資本與農業資本之間起協助與擴充作用;工業對農商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財富思想
1.李斯特強調政治經濟學必須為本國國民經濟的形成提供理論武器。2.認為創造財富的力遠比財富本身更加重要。
3.認為創造財富的諸生產力,必須要有國家規模的分工和諸生產力的協作與結合,
4.只有在國民經濟整體中農、工、商相互協調、均衡的場合,才能使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有保障地達到“正常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態”。
發展階段理論
1.發展本國民族工業,他強調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有一個發生髮展的歷史過程。李斯特認為經濟發展的階段分為:①原始未開化狀態;
②畜牧狀態;
③農業狀態;
④農工業狀態;
⑤農、工、商業狀態。
他認為19世紀40年代只有英國是處於第五狀態,而普魯士德國則處於第四狀態,必須向“正常國民經濟秩序”的第五狀態發展。
2.李斯特的歷史主義的方法,成為德國歷史學派的方法論。這種歷史的方法是“歷史·理論·政策”統一體系下的歷史方法。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理論闡釋1、保護前提:一個國家正處於農工業發展階段2、保護目的: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以促進國內生產力的發展
3、保護對象:保護幼稚工業不是盲目保護一切產業,而是理性保護那些能增加國家物質財富,創造國民精神的產業。這裡需要注意:(1)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沒有強有力競爭者時,不需要保護;(2)只有剛開始發展且有強有力的外國競爭者的幼稚工業需要保護,且最高期限為30年。保護期限過後要有能力同外國競爭者進行競爭,因此,保護不是保護落後和低效率。
4、保護手段:關稅
5、保護程度:視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保護程度
6、對保護代價的認識:對進口產品徵稅後,價格因而上漲,消費者將受損;當工業成長起來後,價格勢必下跌,消費者將受益。現在所受損失從將來所獲利益中得到補償,國家所獲利益必然大於所受損失。外界評價合理性:一方面,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科學地論述了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並指出不同階段,一個國家影採取不同政策;落後國家通過保護本土工商業發展,來逐步趕上先進國家的,而在自由貿易下,那是無法實現的。隨後,美國、德國的崛起就用事實證明了保護貿易政策的正確、有效。
局限性: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有三點局限:(1)對生產力的理解比較模糊、混亂;(2)以經濟部門劃分經濟發展階段,扭曲經濟發展過程;(3)保護對象的選擇缺乏客觀具體依據。
主要著作
1833《薩克森鐵道制度乃德國鐵道制度的基礎》《鐵路和運河、汽船和蒸汽機車運輸》1837《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論國家工業生產力的性質與價值》1840《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代表著作)
理論評價
正面評價
在他為德國資本主義崛起發揮智囊作用時,提出了很多蘊藏著豐富的研究價值的思想。第一,李斯特重視國情的研究。他沒有捲入當時德國流行的一幫官僚、政客、學究等那種生搬硬套英法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思潮中去,而堅持要從國情出發,對英法資產階級經濟學作批判地吸收,提出符合德國客觀實際的經濟綱領和政策主張,這是極為可貴之處。因為不能不看到,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真理離開了條件、地點和時間去生搬硬套,那就猶如“刻舟求劍”。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起步比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兩國發展資木經濟的歷史條件大不相同,這在客觀上決定了當時德國不能按照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一套理論和政策主張去做,必須建立具有德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第二,李斯特的發展生產力論同其經濟政策主張密切聯繫在一起,他關於把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其經濟政策的根本目標,將智力開發、科學枝術的作用當成生產力的要素之一等經濟思想,是應該重視的。他為落後國家趕超先進提出了一個值得反思的重要理論問題。第三,李斯特一直堅持保護主義政策主張。他認為落後的工業國家可以利用關稅政策和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保護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一政策主張的提出,是李斯特基於資本主義國家有先進與落後之分的分析得出來的。它在後來德國的經濟發展中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李斯特曾構想通過萊比錫—一德勒斯登鐵路運輸線,推動德國交通運輸業的全面發展。這一構想被後人實現了。1850年德國已建成了36000公里的鐵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貫穿全國。而且,同國外的工業世界建立了密切聯繫。誠然,德國後來趕上和超過英法兩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與運用李.斯特某些經濟思想及政策主張是不無關係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關心人才的培養,從而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普遍增強了競爭能力。當時歐州最發迭的英法兩國的資木家往往只擁有舊的企業設備。然而,民族統一後的德國的工業都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新設備袋備起來的,這樣就大大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把英法兩國拋在後面。德國工業的增長在1871年以後比英法兩國工業快3倍。顯然,李斯特的經濟思想及政策主張會使開發中國家在趕超先進國家的過程中得到啟迪和借鑑。負面評價
李斯特所處的社會時代決定了他的經濟學理論的恃殊結構,即一方面具有反映階級鬥爭中資產階級意識的庸俗性,另一方又具有反映當時艷國資產階級要求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某些進步因素。在李斯特的經濟理論中,除了有為資木主義發展起智囊作用的一面,也有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反科學的一面。他反對空想社會主義,鼓吹階級調和,把發展資本主義寄希望於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身上,並力圖依靠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的勾結來對抗工人運勸。他的學說後來被國家主義派利用,成為向外擴張的理論工具。特別是李斯特為了從理論上論證保護政策的必要性,強烈攻擊作為自由貿易政策依據的英法古典經濟學,反對勞動價值論夕否定一般經濟規律,用錯誤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論來抹煞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實過程等等,這些都是他的經濟學說的辯護性和反科學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