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40年4月,李崇銀出生於四川大巴山區達川縣,
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套用地球物理系,並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80.6-1987.7,美國Illinois大學,大氣科學系,訪問學者。
1985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7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1.11-1992.4,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CSIRO),大氣研究所,訪問科學家。
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2004年12月經總參和總政批准,李崇銀被特招入伍,被任命為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軍事氣象系動力氣象與數值預報教研室教授,確定為專業技術2級、文職2級。
任職情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環流與地球流體力學研究室主任(1984-1995)
•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85-1993)
•大氣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8- )
•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主任(1987- )
•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1999-)
•國際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委員(1991- )
•國際氣候變化及可預報性研究計畫(CLIVAR)科學指導組(SSG)成員(1997-1999)
•CLIVAR季風專家委員會委員(1995-2001)。
榮譽獎項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八五”期間任國家攀登項目“氣候動力學和氣候預測理論”專家組成員和課題組長;
•“九五”期間任國家攀登項目“南海季風試驗研究”首席科學家、“973”項目“我國重大氣候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專家組副組長和課題組長。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成果。期間,他作為訪問學者,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研究,在國際上的相關領域頗有威望和知名度;
•1994年獲國家八部委聯合頒發的“先進工作者”和“金牛獎”;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次、三等獎3次,發表論文210餘篇,出版代表性著作8部。
學術成就
李崇銀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盪及其動力學和ENSO循環動力學等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內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為推動熱帶氣象學及氣候動力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大氣季節內振盪動力學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對流加熱反饋是激發產生熱帶季節內振盪的重要機制,並完善了熱帶大氣季節內振盪的CISK波理論。
在ENSO循環動力學研究中,主要在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機制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揭示了東亞冬季風異常對ENSO發生的重要激發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指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層海溫的異常及其東傳是ENSO發生的直接原因。在大氣低頻振盪研究方面,系統研究了大氣低頻振盪的特徵,提出了大氣低頻遙相關(回響)的理論及動力學機制。在衛星紅外遙感測濕,以及季風和颱風動力學等熱帶氣象學領域,也作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和有意義的成果。
主要著作
《氣象衛星的紅外遙測及反演(二)》(1979)
《動力氣象學概論》(1985)
《動力氣象學》 (1988;1996)
《大氣低頻振盪》 (1991)
《氣候變化的若干問題研究》 (1992)
《大氣低頻振盪(修訂本)》 (1993)
《氣候動力學引論》(1995)
《氣候動力學引論(第二版)》(2000)
1.《氣象衛星的紅外遙測及反演(二)》(1979)
2.《動力氣象學概論》(1985)
3.《動力氣象學》 (1988;1996)
4.《大氣低頻振盪》 (1991)
5.《氣候變化的若干問題研究》 (1992)
6.《大氣低頻振盪(修訂本)》 (1993)
7.《氣候動力學引論》(1995)
8.《氣候動力學引論(第二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