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安徽,從下放知青到大學教授,幾十年間,李尚慶踏遍了家鄉的大小茶鄉,為安徽茶葉進入全球茶葉高端市場奉獻青春和智慧。
當手捧一杯清茶時,你有沒有想過茶葉是怎樣制出來的呢?土灶加炒鍋的傳統制茶方式,由於產量低,清潔程度低,制茶標準不好統一。2006年初,隨著國內第一條“炒青綠茶初制清潔化生產線”,在安徽省休寧縣榮山茶場投入使用,我國制茶業從此走上了全自動流水線操作之路。這條標誌性的生產線就誕生於李尚慶和他的同事們之手。
李尚慶出生於上海,中學畢業下放到郎溪十字鋪茶場,從此和茶葉結下畢生情緣。因為喜愛,在恢復高考後,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安徽農學院茶葉系,學習制茶機械製造,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幾十年對制茶的慢慢積累,使得他對茶葉初制廠的現狀非常了解:安徽是產茶大省,但自動化程度低、清潔度差等原始制茶的弱點,嚴重影響到安徽省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放眼當時全國其它幾個產茶大省,也都是這種問題,李尚慶開始動起腦筋。為了讓機械和自動化在制茶上完美結合,他在工作期間先後在上海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進修學習相關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獨自或參與設計、製造的大中型茶葉機械一項一項誕生:大型茶葉勻堆機、國內第一座茶葉保鮮庫、全自動大型車色機機組、鏇轉型全自動車色機機組、茶葉烘乾機配套用太陽能熱風發生爐、連續茶葉理條機、我國第一條“炒青綠茶初制清潔化生產線”。以上成果,除了試驗型茶葉烘乾機配套用太陽能熱風發生爐之外,其它已經全部在生產實際中大量使用,其中茶葉保鮮庫技術遍布全國。
20多年來,李尚慶走遍了安徽所有產茶的鄉鎮村寨,與茶農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當地提供技術支撐和先進的生產設備。李老師認為,對一名教師來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多提供適用的新技術,多研製適用的新機器,不斷提高當地生產水平,讓茶農從根深蒂固的思維中解脫出來,逐步依靠科學、依靠技術走上致富路。
由於一直忙於茶葉機械的研發,無暇發表論文,這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茶葉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機械設備研究室主任、茶葉科學家,53歲了還是個副教授職稱——這還是學校破格提拔的。李尚慶說,職稱和名譽對他不是第一位的,推進我國茶葉機械的發展,為茶葉產業化提升和茶農增收貢獻力量,是他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