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4.5~7.0 mm,翅展11~14 mm。體背面灰褐色,頭部鱗片灰黃色,複眼褐色,唇須背面灰白色,其餘部分灰褐色而雜有許多白點,向上舉。前翅長方形,菸灰色,沒有明顯斑紋,前緣有18組不很明顯的白色鉤狀紋;後翅梯形,淡菸灰色。本種與梨小食心蟲很近似,其主要區別在於:本種前翅較狹長,前翅顏色淡,為菸灰色;前緣白色鉤狀紋不明顯,有18組,而梨小食心蟲則明顯,有10組;梨小食心蟲前翅中室端部附近有一明顯斑點,本種則無。
卵
扁橢圖形,長徑0.6~0.72mm。初產卵為乳白色半透明,後變為淡黃色。
幼蟲
老熟體長約12 mm,頭寬約0.9 mm,玫瑰紅或桃紅色,腹面體色較淺。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淺黃或黃褐色;臀板淡黃褐或玫瑰紅色,上有20多個深褐色小斑點;腹足趾鉤粗短,為不規則雙序,而梨小食心蟲細長且為單序。臀櫛5~7齒
蛹
體長6~7 mm,初為淡黃褐色,後變褐色,其外被污白色繭,長約l0 mm,紡錘形。
發生規律
此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省區1年發生2代,少數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距樹幹35~65 cm範圍內的0.5~5 cm深的表土內或草根附近、土石塊下做繭越冬,以0.5~3.0 cm處最多,極少數在樹幹基部樹皮裂縫中越冬。越冬幼蟲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越冬代成蟲於5月中旬開始出現,5月中、下旬為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後經1~2 d開始交尾產卵,卵期l周左右,幼蟲約經10 d左右即老熟脫果,並順枝條爬至主幹,潛入粗皮縫隙內,或尋找草根、石塊下、或鑽入淺土層內作繭,經3~4 d化蛹,蛹期1周左右。6月中、下旬第1代成蟲出現,第2代幼蟲期約20 d,第2代成蟲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現,9月中旬採收前,老熟幼蟲脫果越冬。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和趨化性,白天棲息在樹下附近的草叢或土塊縫隙等隱蔽場所,黃昏時在樹冠周圍交尾產卵,卵散產在果面上,間或產在葉片上。幼蟲孵化後,先在果面上爬行數分鐘乃至3h左右,當尋找到適當部位後即蛀入果內。幼蟲危害時多直接蛀入果仁,被害果極易脫落。幼蟲蛀食果實2~3 d後,在被害果尚未脫落前,即行轉果危害,尤其當2~3個果生長靠近時,幼蟲更易遷果危害。但隨果落地的小幼蟲,由於落地蟲果很快乾枯,多數不能完成幼蟲期。第2代幼蟲蛀果後,不能危害果仁,只蛀食果肉,果實被害後常表現出“流淚”現象,一般每頭幼蟲只危害1個果實,受害果不脫落。第3代幼蟲大部分由果梗基部蛀入,被害果表面無明顯症狀,但比好果提前成熟和脫落。雌蛾能分泌性信息素,產卵最低溫度為15℃,最適溫度為24~28℃,卵量平均為50多粒。
防治方法
根據李小食心蟲的越冬習性,應以樹下防治為主,樹上防治為輔,結合其他環節的防治辦法,可提高防治效果。
樹幹基部培土
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出土前,在樹盤乾基周圍50~70 cm地面培以10 cm厚的土堆,並予踩緊踏實,使羽化後的成蟲不能出土,其法還可防治其它在樹幹周圍越冬的害蟲,如桃蛀果蛾越冬幼蟲,同時結合整地、除草、刮樹皮消滅越冬蟲源。但要注意及時撒土、鬆土,以免果樹翻根。
地面施藥
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李樹落花後)或第1代幼蟲脫果前(5月下旬)在樹盤下噴布75%辛硫磷乳油每667m0.5kg左右,或80%敵敵畏乳油800~1 000倍液,40%樂果乳油500倍液,90%敵百蟲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8 000倍液,噴後用耙子耙勻,以便藥土混合均勻,提高殺蟲效果。
樹上用藥
在卵盛期可噴布50%殺螟琉磷乳油1 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2 000倍液對卵有特效,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90%敵百蟲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8 5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8 000倍液,對初孵幼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於越冬代成蟲發生期長達1個月,一般應噴2次,重點保果。
誘殺成蟲
使用燈光誘殺或糖醋液誘殺,對成蟲均有良好的殺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