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工程師]

李小松先後多次榮獲廠級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1994年獲化工部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1998年被評為中國第九屆“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再次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2004年10月,我國西部大開發重點項目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百萬噸鉀肥項目成功試產,它標誌著中國鉀肥工業又完成了一次偉大革命。作為這一項目的整體設計師,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李小松也跨越了人生的又一新高。
從上世紀80年代鉀肥年產量僅有20萬噸,發展到如今的150萬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在國內市場形成了與國際鉀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競爭格局,中國農業逐步走出缺“鉀”的困境。而這一切,與李小松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他20多年扎身於荒涼的察爾汗,致力於鉀肥工業的科研工作,成為我國鉀肥工業技術的領頭人,為鹽湖資源開發譜就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篇章。

發展之路

“獻身一種事業,就必須承受巨大的犧牲”

1982年7月,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的李小松,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來到被厚厚鹽殼覆蓋著的察爾汗鹽湖工地。這片沒有圍牆的工地上悽然地立著四排小平房和十幾頂帳篷,除了忙碌的工人和成群的蚊蠅,再也看不到有生命的東西。李小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他的科研事業。
剛到工地,李小鬆開始了他的第一個研究項目——鹽田光鹵石重結晶製取氯化鉀的試驗研究,當時這項科研在國內還是空白。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研究之中。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李小松和同事們幾乎都是在野外度過的,鹽湖的寒風吹在臉上如刀割一般,強烈的紫外線把皮膚灼燒得由紅變紫,沒幾天他白淨的臉龐就變得像凹凸不平的鹽殼。
1983年春,李小松接到的第二個研究項目是達布遜湖水的鉀資源調查,為鉀肥一期工程鹵資源開發提供科學依據。達布遜離住所50公里,沒有路,他們每天要在鹽湖上顛簸五六個小時去取樣,如果遇到雨天,鹽湖一片泥濘,走上幾百米,車就會陷到鹽殼裡,他們只得用手把鹽殼扒開,再把車退出鹽坑。李小松擔任最艱苦、最危險的下湖取樣任務,呼嘯的西北風隨時可能把小船掀翻在湖中,風吹濺起的滷水打濕他的衣服,身上痛癢難耐。就這樣,李小松一次次走向達布遜,取回了200多個水樣,為完成這次大規模的資源調查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此後的幾年裡,李小松先後參與或牽頭組織了“滷水的分析化驗方法研究”“深水鹽田試驗研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研究”、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鹽田法製取水氯鎂石及硼鋰富集研究”“察爾汗鹽湖滷水蒸發試驗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逐步成長為鹽湖的科研骨幹。1985年,他被任命為原青海鉀肥廠科研所研究室主任,1990年提任廠技術處副處長。在此期間,他負責健全了鉀肥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制定完善了生產技術規程,完成了氯化鉀國家標準修訂……這些開創性的研究,為我國鉀肥大規模開發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

“自己製造”:必勝信念撐起中國鉀肥工業

末棒火炬手李小松點燃聖火盆末棒火炬手李小松點燃聖火盆

1989年,青海鉀肥廠20萬噸一期工程上馬,但當時的生產工藝是傳統的浮選工藝,屬於國際上淘汰的落後生產工藝,投產後產量一直達不到設計規模,產品質量也存在嚴重問題。廠里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改,卻收效甚微。
1996年,時任鹽湖工業集團副總工程師兼規劃處處長的李小松,根據集團自行開發的反浮選冷結晶試驗結果,和自己多年對鉀肥生產工藝的不斷探索研究,提出採用反浮選冷結晶工藝,對一期工程進行改造。對於這個大膽構想,集團領導班子經過慎重研究後同意,並命名為“生命工程”,這意味著技改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存。1997年8月,20萬噸氯化鉀車間的反浮選新工藝改造如期實現工藝切換,產品質量、粒度穩定,回收率提高。1998年5月,順利完成達產改造。這標誌著中國人依靠自己力量攻克了鉀肥生產的工藝難題,成為中國鉀肥技術革新的一個里程碑。
在進行20萬噸達產技改的同時,鹽湖工業集團一併規劃了40萬噸氯化鉀擴能工程,這項工程從1997年下半年實施,計畫2000年達產達標。當時集團只有兩條進口水采船,難以滿足需要。如果進口一艘水采船至少要8000多萬元,當時公司難以承受。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李小松果斷地說:“自己製造”。1998年6月,他組織了5個人開始建造水采船,他們既是技術人員,又當工人,一點點摸索,一遍遍勾勒水采船的輪廓,半年後,水采船的主體奇蹟般地昂首停泊在鹽湖工地上,1999年11月,水采船成功作業了。這是中國人建造的第一艘水采船,整個造價控制在3000萬元以內,中國鉀肥業從此有了自己的水采船。
正是憑著這種“自己製造”的精神,李小松主持和組織了多項科研和新產品開發:《低鈉鹽工藝研究》獲共青團青海省委“五小”成果二等獎;《鹽田法生產水氯鎂石及硼鋰富集研究》被專家鑑定為達到世界同行先進水平;以他為主發明的反浮選冷結晶專利技術達到世界同行先進水平,2001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發明金獎。

鹽花世界的苦澀與美麗

在空曠的察爾汗鹽田,滷水在太陽的照耀下,不斷發生著由黃變綠,由綠變黑的奇妙變化,這是一個不斷有新鹽產生的過程,結晶鹽在風吹日曬下,形成一朵朵奇異的鹽花。也許這就是李小松生活的寫照,在與惡劣自然環境和科研難題的鬥爭中,他的青春像鹽花一樣,苦澀而美麗。
與李小松一起工作了十幾年的朋友李浩放說:“可以說,每一個節假日,小松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他身為領導,幹活比普通工人還賣力。按規定每年有一個月的休假,可他十幾年都沒有休過,總是忙個不停。正是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他才得以取得這樣的成功。”
李小松有很多遺憾:父親病重,他不能守在身邊;家中事務,全由妻子一個人操勞。他的女兒出生8個月就被放到農村姥姥家,直到兩歲後才接回來,和父母一起住在工棚,讀國小又被送到西寧和爺爺奶奶生活。

作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李小松有著比普通人更多的追求。他把23年的青春獻給了鹽湖,對他來說,沒有比鹽湖更重要的選擇。
李小松先後多次榮獲廠級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1994年獲化工部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1998年被評為中國第九屆“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再次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