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進士及第,任華州參軍事。
唐憲宗元和年間,舉賢良方正制科,隨同牛僧孺集中條陳財政之弊,指斥宰相李吉甫,嚴詞直斥,名列上等,授洛陽尉。李吉甫死後,李宗閔進入朝廷,授監察御史,拜禮部員外郎。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兼任彰義軍節度使,署為節度觀察判官,隨軍討伐淮西吳元濟。淮西之亂平定後,遷駕部郎中、知制誥。
唐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長慶元年(821年),身陷科場舞弊案,出貶劍州刺史。從此,李宗閔與李德裕之間的怨恨加深,各自援朋結黨,相互傾軋,黨爭綿延四十年,史稱“牛李黨爭”,對唐朝後期的政局危害很大。不久,征為中書舍人、檢校禮部侍郎、知貢舉,所錄多為名士。
唐敬宗寶曆元年,正拜兵部侍郎。
唐文宗大和二年,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七年,出為檢校禮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銀青光祿大夫。八年李訓和鄭注把持朝政,推薦李宗閔成為宰相。九年六月,貶為明州刺史,再貶處州長史,三貶潮州司戶參軍。
唐文宗開成元年,遷杭州司馬;三年,楊嗣復輔政,欲再起用李宗閔,受到了宰臣陳夷行、鄭覃的堅決反對,以為杭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唐武宗會昌三年,為杭州刺史,四年,李德裕執政,進言李宗閔和劉從諫關係密切,調為湖州刺史。劉稹反叛失敗後,出現了劉稹和李宗閔的來往書信,復貶漳州長史,長流封州。
唐宣宗即位,遷郴州司馬,未行而卒。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九十九》 有記載。
主要成就
李宗閔出身李唐宗室,一生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作為“牛李黨爭”重大歷史事件的領導者,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個人作品
李宗閔工於詩文,長於碑銘。《全唐詩》卷473存其詩1首,《全唐文》卷714編其文為1卷。
親屬成員
先祖:李元懿,唐高祖李淵之子,諡號為惠
祖父:李自仙,楚州別駕
父親:李䎖(zēng),宗正卿、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使
軼事典故
《幽閒鼓吹》記載
李德裕在維揚,李宗閔在湖州,拜賓客分司。李德裕大懼,遣專使,厚致信好,李宗閔不受,取路江西而過。非久,李德裕入相,過洛陽。李宗閔憂懼,多方求厚善者致書,乞賜一見,欲以解紛。復書曰:怨則不怨,見則無端。
初李德裕與李宗閔早相善,任職中外,交致勢力。及位高,稍稍相傾。李宗閔在位,李德裕為兵部尚書,自得歧路,必當大用,李宗閔多方沮之。及邠國公杜悰入朝,即李宗閔之黨也,時為京兆尹。一日,詣李宗閔,值李宗閔深念。杜悰曰:何念之深也?李宗閔曰:君揣我何念。杜悰曰:“得非大戎乎?”李宗閔曰:“是也,然何以相救?”杜悰曰:“某則有策,顧相公必不能用耳。”李宗閔曰:“請言之。”杜悰曰:“大戎有詞學,而不由科第。若與知舉,則必喜矣。”李宗閔默然,良久曰:“更思其次。”杜悰曰:“更有一官,亦可平其慊。”李宗閔曰:“何官?”杜悰曰:“御史大夫。”李宗閔曰:“此即得矣。”邠國公再三與約,乃馳詣曰:適宗相有意旨,令某傳達。遂言亞相之拜,李德裕驚喜,雙淚遽落,曰:此大門官也,小子豈敢當此薦拔?”寄謝重疊。杜悰還報,李宗閔復與楊虞卿議之,竟為所隳(huī),終致後禍。
【譯文】
李德裕在揚州,李宗閔在湖州。李宗閔被朝廷任命為賓客,在洛陽任職。李德裕很害怕,派出專人,向李宗閔表示誠信友好。李宗閔不接受,取道江西而繞過揚州。不久,李德裕進京做了宰相,經過洛陽,李宗閔擔心害怕,多方尋找與李德裕有交情的人捎信,請求見一面,想要以此排解糾紛。李德裕覆信說:“怨恨倒沒有什麼怨恨,見面倒也沒什麼理由。”
當初李德裕和李宗閔關係很好,在中央和地方擴張自己的勢力,等地位高了,開始互相傾軋。等到李宗閔登上相位時,李德裕擔任兵部尚書。李德裕自己選擇了一條獨特的路,看樣子必然會受到重用,李宗閔千方百計地阻止他。等到邠公社悰入朝,他是李宗閔的同黨,當時是京兆尹。一天,杜悰去拜訪李宗閔,正趕上李宗閔在那裡深思。杜悰說:“想什麼想得這么專心?”李宗閔說:“你猜我在想什麼?”杜悰說:“大概是李德裕吧?”李宗閔說:“對了。但是怎么挽救呢?”杜悰說:“我倒有個辦法,但是你一定不能採用。”李宗閔說:“請說說看。”杜悰說:“李德裕有詞章學問,卻沒有科考功名,如果從這方面給以知遇薦舉,他就一定高興。”李宗閔默不作聲,老半天才說:“再想想別的辦法。”杜悰說:“還有一個官職,也可消除他的怨恨。”李宗閔說:“什麼官?”杜悰說:“御史大夫。”李宗閔說:“這就行啦!”杜悰與李宗閔再三商量約定之後,杜悰騎馬到李德裕那裡說:“剛才李宗閔宰相有個想法,派我來傳達。”就說了要拜李德裕為亞相的事。李德裕又驚又喜,淚水很快就落下來,說:“這是大官,怎能擔當得起推薦和提拔呢?”反覆致謝。杜悰回去作了匯報。李宗閔與楊虞卿商議這件事,竟被他否定了,終於導致了後來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