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來,男,漢族,1952年生人,原籍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馬屯鎮李邢村,現居河北省衡水市。1968年,學習玉雕技藝,先後在衡水玉器
廠、棗強玉器廠承擔工人與設計工作。1986年,村里玉器廠倒閉後,李子來在本村重組精華玉器廠,從事傳統玉器製作,培育出一批新人
使300多年來的玉雕文化得以延續。2012年5月,李子來被衡水市政府、市文廣新局命名為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衡水傳統玉器雕刻)代
表性傳承人。李子來獨自設計雕刻完成代表作和田玉擺件有《水漫金山》《群仙撲瑤池》《劈山救母》等,其中代表作《水漫金山》被國
家文物局收藏。
榮譽稱號
2013年被省文聯授予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玉雕類)稱號。2014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承脈絡
1404年,有兩位李姓老人,李從寬和李頻寬,他們帶著後人在北京前門學徒,從此後人均從事純手工玉器雕刻。嘉慶年間,皇宮又在前門招收巧匠,李氏後人被招進宮內,繼承前人事業,繼續從事精緻的純手工玉器雕刻行業。解放後,李明,李夢河被招進天津玉器廠。兩人退休後,在李邢村搞副業,同時在村里辦起了玉器廠。之後,李子來向兩位老人學徒,先後在衡水玉器廠,棗強玉器廠承擔玉器設計工作。1986年,李邢村玉器廠倒閉後,李子來在村里重組精華玉器廠。個人技藝特徵
李子來的玉雕創作手法兼具南北玉雕的優點和精髓。作品刀法凝練奔放,設計大膽細緻,題材豐沛、大氣磅礴,具有明顯的京派玉雕風格,同時,作品兼具海派玉雕的柔美韻味。每件作品均有創新和亮點,奔放而不失節制,細微處開創了玉雕新表現技法“虛實結合”法,使玉雕作品脫離了匠氣。代表作品有《竹》、《鍾馗除妖》等。一、因料施藝,構思巧妙。在李子來的玉雕作品中,俏色設計的很巧妙。構思精巧,對比鮮明,立題新穎。比如:他的作品《劈山救母》,創作時為了雕琢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沉香與三聖母。通過面部表情、裝束刻畫出了沉香的救母急切與對二郎神的憤怒,三聖母的柔美、嬌媚,將眉目之間的神情氣質,複雜的情感交流,刻畫得細緻入微。最為妙處的是李子來用料上的一抹綠色做了三聖母身上佩戴的小葫蘆,渾然天成。使沉香的威武之氣更加生靈鮮活。這種剛與柔的強烈對比、粗獷的外形與細膩內涵的對比,都是成就這件佳作的關鍵。
二、精緻典雅,磅礴大氣。40多年以來,李子來可以製作出50餘種產品,最具特點的是瓶塑。器型磅礴大氣,獨具匠心。創作作品器型規矩,線條流暢,工藝精緻,製作出了《和田白玉錯銀連壺》,《獸紋雙耳瓶》等很多作品。高雅輕薄的鼻煙壺就是代表之一,技藝堪稱一絕。他可以把製作出高達9公分的瑪瑙鼻煙壺在水裡飄起來。
三、與時俱近,注重創新。近幾來,李子來創作出了一批既具傳統風格,又具現代審美感的玉雕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專業大獎。李子來玉雕技藝和創作風格日臻成熟,以“傳承而又創新”見長,並具全面的雕刻技藝,創作的精品佳作迭出,作品被大陸及港台企業界人士、著名收藏家所收藏。代表作除《和田白玉雙耳瓶》外,還有《羊頭瓜輪壺》、《五福捧壽》、《雙鶴延年》、《龜鶴延年》等。
個人成就
為了使北方京派傳統玉雕技術傳承下去,李子來這些年一直培養後人,並保留傳統純手工技藝,改進了傳統慢而費力的操作,把新的工具做出傳統式樣,(比如:他自己出圖,工具機訂做出傳統工具,毛胚用人造鑽石粉,電鍍在傳統工具上,代替了慢而易損壞的金剛砂,提高了近10倍以上的工作時間。)在培養後人方面,他先選用有藝術愛好的社會青年或工藝美術雕刻類的畢業生,作為培養對象,其中把對玉雕有特殊愛好和有才華的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先後出徒80多人,有10餘人已經有了深厚的功底,並被省文聯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個別的達到玉雕大師水平,目前,這些人已成為傳承衡水玉雕技藝的骨幹力量。工廠就近招工,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這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定的財富。
李子來攜其四個女兒:李淑君、李文君、李煥君、李愛君,孜孜不倦的追索技藝的卓越,口傳身教,傳承著珍貴的玉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