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出生在湖南省寧遠縣冷水鎮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年幼時因意外飄落異鄉,後幸運地成為少林弟子;他回響祖國召喚,又還俗從戎,在部隊擔當武術教官,立下赫赫軍功。至今,他在深圳紮根20多個寒暑,歷經滄桑,普及中華武術的情結始終未變。
武林奇人
他,是少林寺正宗弟子,習武四十餘載,八十年代初這位湘籍人士就辦起了深圳最早且遠近聞名的德修武術館。
他,是武術界的一位長者,他一生的唯一心愿是將中國武術發揚光大,至今仍在為中國武術傳承發展呼籲和奔波。
李吉成侃起自己的傳奇人生,就神采飛揚,爽朗一如頑童;說起飛搶、橫劈、橫打、閃攻等少林技擊法,舉手投足間頗有武林高手風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身高才一米六三,體重也不足70公斤,中等身材---一位現代社會裡名不虛傳、地地道道的武林高手.
今年3月16日至20日,在香港舉行的“回歸杯”第五屆香港國際武術節,來自中、俄、日、泰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7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李吉成的德修武館派出7名學員參加比賽,其中5人獲得金牌,令人刮目相看、讚嘆不已。
年逾半百的李吉成,對自己拜師習武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李吉成出生於湖南永州寧遠縣冷水鎮。他深深眷戀家鄉,但對於自己的確切年齡,甚至自己的家庭,卻已記憶模糊。
驕陽似火、烈日炎熱的盛夏,筆者採訪了年過半百仍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李吉成。我們在一陣簡單的寒暄之後就直奔主題。一向心直口快的李吉成告訴我們:他的經歷足以構成一部傳奇。他的話匣子一打開就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從流浪童到武林高手 他把少林寺當成了家
6歲那年,他和幾個小夥伴看到村中有軍車經過停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爬上軍車。因玩得過火,3個孩子連車開動都不知道,車子漸行漸遠,不知過了多久,軍車到了一個自己完全不認識的地方。下車後,由於語言不通,他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流落街頭,變成了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流浪兒,過起了寄人籬下、可憐兮兮流浪生涯。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3人又悄悄爬上一輛農夫趕的用帆布遮蓋著的馬車,他們在帆布的掩護下隨著老人走了很長一段路。不知道多久後,帆布突然被掀開,老人將他們揪出車廂。他們在經受了一頓很很地鞭打後,又開始了流浪。後來,他們又爬上一輛農夫開的拖拉機,誰知,拖拉機在夜間突然開動,3人都從車上摔了下來,李吉成的半個頭皮幾乎被揭了下來,幸好被好心人送往醫院搶救後保住性命。可另外兩個小夥伴被農夫帶走,從此音信全無,他倆至今究竟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在廣西迷路的日子,三個孩子翻山越嶺,晚上在荒郊野外過夜,藏身大石下、橋洞裡;颳風下雨就躲進路旁破廟。有一次他們爬上一輛東風牌拖拉機,車輛下坡時一個急剎車,李吉成一不小心從車上翻滾下來,頭撞到路邊,頭皮當場掀開,血流不止。經過搶救李吉成脫離了危險,但在住院期間,兩個小夥伴卻繼續流浪,三人從此分開,至今未能相見。一個月後,李吉成傷愈出院,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孤身流浪的日子裡,他遇上了武漢雜技團,並拜團長為師,學習頂缸,隨著雜技團四處表演。但李吉成很快發現,自己受家鄉剽悍的民風影響很大,一心想練出一身好功夫,對於雜技表演並無興趣。看李吉成小小年紀,主意卻是堅決,雜劇團的師父於是把李吉成介紹到河南,拜嵩山少林寺釋素雲大法師門下,成為少林寺第三十一代皈依弟子,法名“釋德修”,圓了李吉成的夢想。在少林寺的13年間,李吉成從上山砍柴、挑水、舉大石、扎馬步等基本功練起,每天聞雞起舞,開始8小時的練功。習十八般武藝,而以少林拳為主攻。
結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李吉成在少林寺安定下來。在那裡,他實現了多年的崇武夢想,他把少林寺當成自己的家,在素雲大師的指導下,苦練少林擒拿格鬥武功,十三年如一日。
沒讀中學,拿到軍校文憑
1970年,中蘇邊境關係緊張時,全國掀起“大練兵”熱潮,部隊在全國範圍內招募20歲左右有武術功底的人,20歲出頭的李吉成在少林寺學得一身好武功的李吉成,由於擅長徒手,憑藉過硬本領,脫穎而出,被選入部隊擔當武術教官。對越自衛反擊戰,李吉成被派到前線,在槍林彈雨中,他一次活捉過6名敵軍,並在自己被敵人子彈打穿大腿的情況下兩次把受傷戰友背下火線,自己被子彈擊中還渾然不覺。自衛反擊戰中,他多次立功授獎。
戰爭結束後,部隊送李吉成前往桂林陸軍學院學習四年,沒有讀過中學的他,經過勤學苦練、臥薪嘗膽,竟然拿到了軍校的畢業文憑。1984年,他從部隊轉業後來到深圳闖天下。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吉成在深圳開辦了一家武術培訓中心。隨後,迎來事業的顛峰。
練功習武必先修身養性 該出手時才出手
李吉成說,練武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強身健體,二是防身自衛,三是修身養性。從表面來看,練武只是一種技能的修煉,習武之人在練習過程中獲得這種技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更深層次上,練武更要追求一種人格的修養,這稱之為修身養性,發展到今天,它已經成為武術整體結構中的一個內容,叫做武德。
練武必先修身。在少林寺時,素雲師傅給李吉成取法號“釋修德”,正是取修德養性之意。論輩分,他比當今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還高著兩個輩分。
一些武林中人難免氣盛,時有來砸場子。對此,李吉成儘量說服對方,以和為貴,共同弘揚武術國粹。對一些不聽勸說者,他也會亮出真本事,讓對方知道天外有天。
1990年,李吉成的德修武館已在深圳上百家武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誰知,這招來了一些同行的不滿。一天早上,當他還在睡夢中,突然聽到“咚咚”的敲門聲,開門後,發現來人是在某單位任武術教練的楊某。楊某對他頤指氣使,並要他馬上離開深圳。“我家安在深圳,要我去哪裡啊?”楊某便提出比武試高低。結果,楊某大敗,自己離開了深圳。2005年,有一個剛剛在一個全國性散打比賽中獲得亞軍的年輕人來到深圳。聽說李吉成在開武館,便前來“懇請賜教”。推託不掉,李吉成只好答應。只用一招,李吉成就制伏那個身高1.8米的年輕人。
李吉成認為真正會功夫的人不會輕易出手,而那些打打鬧鬧的人都不是真正懂得武功內涵的人。止戈為武,習武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武力,求得社會和平,求得習武之人修養的提高。有一次,他一個朋友的兒子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經常與人打架。再這樣下去可如何是好,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後來,父母就將這個年輕人送到李吉成的德修武館。習武幾年後,這個年輕人完全變了個樣子,由一個問題少年轉變成了守規矩、懂事的孩子,後來還參了軍,還考上了軍校。
為國爭光 ,擊敗日本武術高手
在德修武館,牆上掛滿了李吉成與各地名人的合影,其中包括與印度前總理甘地等8個國家的元首的合照。李吉成曾代表中國出征48個國家作武術交流,最讓他難忘的是在埃及時,埃及官員的一番話:“在埃及有跆拳道館、空手道館,卻唯獨沒有中國武術館,更無從談及培養武術人才。”李吉成對此十分痛心:“中國是武術的鼻祖,跆拳道、空手道均由中國武術發展而來,但如今跆拳道、空手道的普及度、知名度都遠遠勝於中國武術。”
1991年,李吉成與國內其他8名武術高手參加在日本沖繩舉辦的武術交流活動。活動期間,中日兩國代表團的代表在擂台上切磋武功,開始時,同行的一位上海武師一連打敗幾位日本武師。後來,一位日本八段空手道高手上場,使出點穴招數,將上海武師點得動彈不得。李吉成見狀一個箭步衝上擂台,要與那高手過招。而那日本高手將李吉成上下打量一番,很不以為意。比武開始,日本高手再次使出殺手鐧—點穴。哪知,李吉成毫無反應。原來,李吉成練成了一身閉穴功夫。只見李吉成伸出一隻胳膊,平伸於胸前,對那個日本高手說,隨你怎么做,你能把我的胳膊壓下來,我就認輸。結果,任憑對方如何出手,李吉成都紋絲不動。擂台下歡呼聲一片。
交流會結束後,日本代表隊九段會長找到李吉成,大讚他的高超武功,寒暄後,雙方握手話別,李吉成感到一股強勁的內力直衝向自己,他不急不躁,一用力,將那股力量頂了回去。只見那會長稍稍向後趔趄了一下,臉上有些訕訕地離開了。
談及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李吉成憂心忡忡。他說,傳統武術是中國的國粹,但是,目前傳統武術正面臨著發展瓶頸。
在深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練習跆拳道、空手道這些舶來拳種,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相反,傳統武術似乎已經成為一部分老年人的專利。“這種現象是很不正常的”,其實,跆拳道、空手道這些舶來拳種都是從中國武術發展來的。
德修武術館是深圳開辦最早的武館,23年間有高峰也有低谷,但無論如何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深圳建市以來,先後開過大大小小武館200多家,但目前能堅持並發展壯大下來的只有我一家了。“李吉成非常自豪地對筆者說。
創辦文武學校 普及武術 功在當今 利在後世
如何讓武術在深圳這座年輕城市得到發揚光大,讓所有的人都來關心、重視、積極參與、練習武術,這是李吉成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據了解,在河南登封和溫縣兩地,武術早已成了當地中國小校園體育項目的最大特色。2006年4月,鄭州市體育局便選擇了育紅國小、育華國小等國小為試點,推廣“簡化少林拳”。今年,河南省決定將武術作為課間操在全省推廣。李吉成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方法。見賢思齊,目前,他已經將傳統武術洪拳改編成了廣播體操,在蛇口育才教育集團內試點推廣。現在,推廣活動已經開展了1個多月,幾個班的學生正在練習。稍後會在上萬名學生中展示推廣。
“開辦文武學校是德修武館的發展前景”。李吉成從1997年開始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單純的武館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得到更好發展,就要建立一所文武兼備的學校,讓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這更符合習武的兩個層次的要求。
“武術已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2008年的奧運會也將其列為表演項目。中國武術必將迎來快速、良好的發展契機。”李吉成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充滿憧憬。看著自己的夢想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李吉成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武術事業,壯志滿懷,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