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的來歷
因井水從不乾枯,水泉旺盛該寺改名龍泉寺。明代初年,有李氏二人由外地流落該寺,為寺種地,並主持寺內事務,李氏人口劇增,改為李古寺。後還有孔姓、潘姓、王、霍姓等遷來,因人口增多,村莊東西分治,東部為東李古寺,西部為西李古寺。現東李古寺有人口900多人,西李古寺人口600多人。古寺院位於東李古寺村西北隅。今年70多歲的村民李老漢說:“解放前古寺是三間高大寬敞的廟宇,廟前有四根大柱子,廟內正中供奉著一尊高大的泥塑佛像,兩邊有一些小的佛像或神像,香火旺盛。解放後,本村為了辦教育,村幹部動員村民拆掉了古寺,使用古寺磚瓦在古寺南邊修蓋了五間房的學校。”李老漢小時候就參加了扒古寺的勞動,他今天仍記憶猶新。如今古寺僅存遺址,地勢高低不平的古寺遺址已成為一片莊稼地。
歷史介紹
居住在古寺遺址東側的潘大娘(81歲)說,她娘家本是冀南威縣的一個村莊,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在那一帶掃蕩不斷,隨意殘害平民百姓,燒殺搶掠無度。嚇得她母親帶著她姐妹2人棄家逃荒,逃荒一百多里來到運河東今武城縣的李古寺村(當時為恩縣)臨時安家,那年她才13歲。她姐嫁給了本村孔姓人家,16歲那年她嫁給了本村古寺東側潘姓青年為妻,日子過得不僅相當艱苦,而且仍舊提心弔膽,因為這一帶也有鬼子常來村里騷擾,兇惡的鬼子在漢奸的帶領下到他家搜查過兩次,逐房間搜查。後來,八路軍解放了這裡,村裡的人才真正翻了身,過上了好日子。至今,潘大娘的住宅一直與古寺遺址為鄰,她和她的6個子女,生活得都很幸福。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李古寺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房多為瓦房,街道寬敞整潔,2010年初,東西李古寺村又合為一個行政村,成為李古寺社區。
村民潘大娘向筆者指點李古寺遺址
傳奇人物
清朝乾隆年間,李古寺出了一位武功超群的傳奇人物——李粹。李粹生於東李古寺村,生於何年不詳。村人相傳,他是白蓮教首領,死於乾隆年間,被官府以“造反”罪名所殺。1993年,山東大學研究生孔祥濤曾受導師——山東大學路遙教授之命至武城考察李粹生平事跡。時為鄉鎮文化站長的祁見崇先生帶領孔祥濤先生入村,孔祥濤在李古寺住了幾日,深入採訪。因年代久遠,李粹的事跡無文字流傳,但有些李姓的家堂上(過年供奉的祖先牌位)有李粹的名字。被訪者皆提供了一些老輩人的傳說。後來路遙教授據收集到的有關李粹的事跡出版了歷史著作《山東民間秘密教門》一書,書中記載了李粹的故事,他考證的是“武城縣離卦教李粹家族”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粹是白蓮教首領或離卦教首領說法不一,總之,他是民間反清的教門組織者之一。武城一帶,至今仍然廣泛流傳著有關李粹和他徒弟及後代人的傳說。
相傳,李粹家境貧寒,聰穎好學。年輕時,有一回借了別人的牛和犁去耕自己僅有的幾畝薄地。耕著耕著發現越耕越淺,提起犁來一看,原來是沒了犁鏵尖。於是,他順著墒溝用手扒土去找,發現犁鏵尖插在了兩塊大青磚縫裡。他掀起磚發現磚下是一個罈子,壇口一塊繡著白蓮花的黃布,掀開黃布見罈子里盛滿清水,當時他正覺得燥熱口乾,抱起罈子嘗了一口,水很甜,索性喝了個夠。接著又倒出水來洗了洗臉。而後,李粹頓覺心爽眼亮,渾身長勁。再往罈子里一看,裡邊還有一個油布包,他伸手掏出來,打開一看,是一本書。說來也怪,李粹本來只念過幾天書,識字不多卻能看懂書上的字和圖。此書是白蓮教教人練功習武用的書。自那以後,他每天晚上按照書上的要求燒香拜神,練功習武,如醉如痴。
相傳,有一次李粹的母親病重饞包子,天時已晚,家中沒有面和餡,一家人都很著急。李粹說:“娘,你等一會兒,我去給你買。”順手取一根井繩出了門,不到一個時辰就買回了包子,還是熱的。李粹娘一嘗挺好吃,問從哪裡買的,李粹說從濟南府買來的,人們一看包包子的紙,還真的印著濟南府某飯莊的字號。以前人們只聽說李粹能騎板凳當馬,騎井繩當龍,自那,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傳說李粹能把隨身帶的騎馬拿槍的紙人和紙馬吹口氣變成真人真馬,能撒豆成兵。他隨身帶的一袋神豆子,撒出去就能變成千軍萬馬,於是當地就有了“南京到北京,都是李粹的兵”的民謠。
李粹的去世有兩種不通的說法,一種是:李粹信奉白蓮教,開場授徒,後來朝廷認為有造反之嫌,派兵來剿,李粹被皇帝所殺。
另一種是:由於李粹神通廣大,刀槍不入,官兵奈何不了他。後來窮凶極惡的官兵便抓了李古寺全村的老老小小,逼迫李粹就範,李粹為了拯救全村老百姓,自己挺身而出,當著官兵和全村老百姓的面自殺,李粹臨死時囑咐自己徒弟們,在他死後100天夜晚去他墳前打開棺木即可轉世,無奈其徒弟天天等天天盼,終於到了第99天,有一個徒弟迫不及待,夜裡自己偷偷跑去打開了棺蓋,只見李粹鼻孔兩條蛇,於是這個徒弟馬上又蓋上了棺蓋,等第二天李粹的眾徒弟們再次打開棺蓋,只見一股青煙飛起,隨之蛇和人皆不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