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仕春,男,山東莒縣人。2007年6月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任教於廣西大學文學院。博士 碩士生導師 廣西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理論、語言學史、當代語言學學術思想史研究。目前正在從事辭彙學、詞典學的編纂工作,作為主持者帶領團隊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語料庫視野下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常用單音多義字義項研究》和《語料庫視野下的〈漢語大詞典〉常用單音多義字義項研究》;
專著
《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2011。
《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漢泰核心詞對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面向東協十國的對外漢語辭彙教學概論》9待出版0
學術研究
做學問的路子:在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理論的指導下挖掘漢語的特點,進而豐富發展已有理論。自2004年至2011年共發表學術性論文27篇,在中國知網的引用率是58次,下載頻率4000餘次。
已研課題: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找出能反映漢語詞的結構和生成的普遍的反覆出現的規律,從而更好地解決計算語言學提出的語言形式化特別是語義形式化的任務,更好地解決對外漢語教學提出的外國人怎樣更快更好地掌握漢語的任務。
研究成果
(一)理論方面:在充分吸取已有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以服務於21世紀社會向語言學研究提出的任務為目標,構擬了基於語義構成的漢語構詞法體系和造詞法體系。
(二)在漢語史研究方面提出以下觀點:
(1)在同一時代的語料中,漢語複音化之初越是口語性強的作品複音化程度越高,但到了春秋戰國及其以後時期,卻反過來越是書面語性強的作品複音化程度越高的觀點。
(2)提出複音單純詞是漢語造詞的副產品,不是單音詞複音化的橋樑,它只是漢語單音詞複音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們為了更好地進行表情達意而採用的一種輔助形式;進而論證了類概念的形成在單音詞複音化中的作用。
(3)提出聯合式構詞法在中古時期最能產的觀點,並解釋其原因。
(4)對學界廣為接受的新詞的產生主要來源於詞組凝固說(即辭彙化)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並做了相關論證。
(5)用數字變化規律反映語言變化規律的形式,在以往對漢語中各類構詞法發展定性概括的基礎上進行了定量說明。
作為主持者帶領課題組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語料庫視野下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常用單音多義詞義項研究》和《語料庫視野下的〈漢語大詞典〉常用單音多義詞義項研究》。目的是通過系統的研究,找出漢語語義的歷時演變規律和共時分布規律,畫出漢語的“語義地圖集”。
(2)《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史研究》目的是總結已有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預測未來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
(3)《面向東協十國的對外漢語辭彙教學概論》,目的是通過外國人的眼光來發現漢語辭彙乃至漢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