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李介鳴,幼讀經史,早年學醫於御醫彭笠僧。嗣後,拜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為師,盡得其傳。1935年,取得行醫執照。建國後,1951年在衛生部從事中醫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1961年,調到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科工作。1970年,被派往中國醫學科學院從事西醫學習中醫教學工作。1974年,調到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醫科工作。
名家生平
李介鳴於1951年調中央衛生部從事中醫管理工作,1956年調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參與教學工作,1970年調中國醫學科學院從事西醫學習中醫班的教學工作,1974年調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從事中醫教學與臨床研究工作。1992年7月23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75歲。
李介鳴為人謙和謹慎,醫德高尚,對待患者不論高低貧賤,遠近親疏,一視同仁;對學生耐心教導,誨人不倦。李介鳴一生坎坷,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醫藥事業。李介鳴為國家藥管理局第一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北京地區)。
學術成就
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
李介鳴學識淵博,醫術精湛,主張中醫學術上必須推陳出新,理論上要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研究陰陽氣化實質,臨床上更應擷采中西醫之精華,使中醫學發揚光大,自立於世界之林。他一貫主張中西醫結合,臨證強調以中醫為主,同時將現代醫學各種檢驗手段和診斷有機地結合到中醫辨證中來。李介鳴認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總結經驗,提高療效,完善辨證論治。
注重脾胃氣血生化
李介鳴擅長治療脾胃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病機多為氣機升降功能失調,治療上宜“升降結合”、“燥潤合用”、“氣血並調”為法,其中“補脾理氣”之法尤為多用,收效甚宏。
首提“氣血”為心臟病辨證之總綱
施今墨先生曾指出:“辨證施治為中醫特色之一,八綱辨證為最主要。以余體會,氣血在辨證中亦屬重要,陰陽應是總綱,表、里、虛、實、寒、熱、氣、血為余臨床所用之八綱。”李介鳴深得其傳,他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工作中,首先提出了“氣血”當列為心臟病辨證之總綱,並以此理論為基礎,對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肌病、肺心病、風心病、心力衰竭、大動脈炎等多種疾病,總結出一整套有規律的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並取得良好的療效。
善治老年心臟病
冠心病、心絞痛多發於中老年人,皆因臟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其發病機理多由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等病因所引起的心臟脈絡狹窄、痹阻不通使然。治療上宜標本兼顧。治本者宜補,治標者宜通。心絞痛發作頻繁時,當遵“急則治其標”之旨,多用通法止痛,即氣滯宜調、血瘀宜逐、痰濁宜豁、寒凝宜溫。當病情穩定時,守“緩則治其本”之旨,多用扶正培本之補法,即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其中又以補脾、補腎為主。初病及年輕體壯者宜散宜通,久病及年老體弱者宜補宜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靈活運用先通後補,或先補後通,或多通少補,或多補少通,通補兼施,標本兼顧的方法,精心選藥,力爭做到溫而不燥、活而不破、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的尺度,這樣才能祛除病因,調和氣血,暢達血脈,恢復臟腑功能,從而解除病痛。
處方行氣活血兼用
人之一身,不離氣血,氣血不調,則百病叢生。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與血瘀互為因果,同時並見,治宜行氣活血,在活血化瘀藥中宜加行氣藥,寓行氣於化瘀之中,方用手拈散加減。因行氣藥有臟腑病位的不同選擇,臨證須酌情加減運用,以胸悶憋氣為主者,選用行胸中之氣的佛手、香櫞;以心痛為主者,選用行心臟之氣的檀香、降香;以兩脅脹滿、心煩、太息為主者,選用行肝膽之氣的川楝子、枳殼;以脘腹脹滿、納呆為主者,選用行脾胃之氣的砂仁、蔻仁。具體運用活血與行氣藥時,還當因人而異,側重不同,以疼痛為主,痛有定處,舌質暗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青紫,即以血瘀為主的,用藥比例以七分活血三分行氣為度;以胸悶憋氣為主,疼痛不重者,即以氣滯為主的,用藥比例以七分行氣三分活血為度。只要運用得當,有時僅用一味藥,亦能達到溝通氣血,使氣血並行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行氣藥之性多溫燥,易耗氣傷陰,一般瘦弱體虛者少用,尤其對厚朴、枳實之類破氣之藥,除非病人有腹部脹滿、大便燥結、舌苔厚膩等實證者,方可選用。
相關文獻
呂景山
一代名醫李介鳴.山西中醫
范愛平
李介鳴治療心力衰竭經驗拾萃.北京中醫
驗案精選
所屬分類:臨床套用---->醫案醫話·中醫方藥·傳統療法---->醫案醫話
本書主要精選了李介鳴教授晚年臨證驗案101例,分為“心臟血管疾病”、“內科疾病”、“其他疾病”三部分。“心臟血管疾病”部分,選擇了部分住院病歷,均有明確西醫診斷並病人治療前後的血壓、心率、心臟大小、心肺功能情況等對照,同時附李介鳴教授部分治療醫話。
學術思想
李介鳴主張中西醫結合。臨證強調以中醫辨證為主,同時參考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和診斷,將其有機地結合到中醫的辨證論治中來。在臨床方面,對於冠心病的治療有很深入的研究。
他認為,對於冠心病的辨證論治,首先要辨明標本虛實。冠心病的病理改變多由氣滯、血瘀、痰濁、寒凝而引起脈絡痹阻不通,病屬本虛標實。一般治本宜補,治標宜通。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繁時,當急則治標,多用通法止痛,即氣滯宜調,血瘀宜逐,痰濁宜豁,寒凝宜溫。當病情穩定時,緩則治本,多用扶正培本之法,即氣虛補氣,陰虛滋陰,陽虛溫陽,其中又以補脾、補腎為主。初病及年輕體壯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體弱者宜補宜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可先通後補或先補後通,可多通少補或多補少通。做到溫而不燥,活而不破,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共同達到祛除病因,調和氣血,暢達血脈,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
在治療過程中,他將調達氣血一法貫穿始終。認為人之一身不離氣血,故氣血為臨證之一大綱要。他的調達氣血治法大致有和血化瘀法、養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行氣活血法、益氣活血法等。除此之外,他還靈活將宣痹活絡法、溫通活絡法、健脾益胃活絡法和益腎活絡法等運用於冠心病的防治。他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結合西醫辨病,將心絞痛的臨床分型,總結為初發勞力心絞痛、穩定勞力心絞痛、惡化勞力心絞痛、自發性或變異性心絞痛等,並針對性給以治療藥物,取得了滿意療效。
臨床經驗
對於冠心病的臨床用藥,李介鳴認為蓽菝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遇寒則痛者有殊效,常用量為6g,但因其味辛辣,久服易升火,故有實熱鬱火者慎用。麝香香竄,對各型心絞痛療效甚佳,常用量為0.15~0.3g,裝入膠囊吞服。當然,以蘇合香丸代替麝香亦可。三七專走血分,善行瘀血,適用於各種心絞痛,常用量為3g,研末分沖。他還總結出不少治療冠心病的藥對,如元胡合冰片,用元胡3g,冰片1g,研末沖服;蒲黃合五靈脂,常用6~10g,能治一切心腹諸痛;佛手合香櫞,用於氣滯心痛,常用6~10g;乳香合沒藥,為氣中之血藥,止痛效果頗好,常用6~9g;蜈蚣合全蠍,蜈蚣一條,蠍子3g,研末分沖,用於難治性心絞痛,療效甚佳;檀香合丹參,止痛效果很好,檀香常用量10g,丹參用量可根據病情酌情加大。
後世影響
李介鳴是當代著名的中醫心臟病專家,同時也是中醫教育的先行者,他的一生為中醫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值得我們繼續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