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電影,英國電影,電影性別身份學理論,劇本翻譯,明星學研究。
主要開設課程:
中國電影史;國別電影研究系列之英國電影、古典好萊塢、新好萊塢;專業英語;影片分析;劇本精讀;文學作品賞析之詩詞及流行歌曲歌詞、莎士比亞戲劇,電影理論等。
主要著述譯作:
論文:碩論《十七年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軌跡1949-1976》;博論《英國電影中的酷兒呈現》;《愛情的意識形態:民族電影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軌跡》、《中國新時期以來關於經濟變革的電影化表述1978-2008》;《特倫西·戴維斯的個人記憶靈光閃現》;《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與電影》、《新酷兒電影》;
專著:《英國電影十面體》、《解碼英國電影大師:關於“性、愛與死亡”相通相異的三種解讀》;
譯著:《電影理論新發展》;譯文包括《明星現象學》、《重新認識明星現象》、《明星制度與好萊塢》;《來源於過去,進入超級市場:消費中的黑色電影》;《什麼是酷兒電影史》,《新千年的酷兒獨立電影》;《吸引力: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一種驚詫美學:早期電影和(不)輕信的觀眾》;《電影《改編》如何改編:從蘇珊·奧爾良的小說《蘭花賊》到查理和(“唐納德”)·考夫曼的劇本,再到斯派克·瓊澤的電影》等;
英文著作及訪談:《China in the Movies: 1978-2006》(電影·感受中國)、《走進世界各地的電影課堂:國際影視教育的現狀與趨勢》;
劇本翻譯:《全蝕》、《我美麗的洗衣店》、《非常嫌疑犯》、《空談無效》、《斷背山》、《陽光小美女》、《米爾克》、《盜夢空間》、《車禍》、《僕人》等。
主要學習工作經歷: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及博士畢業;
中國電影出版社編輯;
2006年,隨北京電影學院代表團訪問了芝加哥大學、伊利諾伊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哈佛大學,並與非製作類電影學專業的專家學者探討交流,寫成《美國之行報告書》;
2011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電影學會及倫敦電影學院等院校考察學習;
2013年訪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的電影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