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頭村位於樂清縣東北部,雁盪山東麓偏南。村後靠朴頭嶺山,有老鷹岩、紗帽岩等景;村前瀕臨大海,築有泥城、重合、谷坑等防護海塘,海岸線全長3公里。104國道線貫穿村境,村口設有停靠站。1990年10月朴頭嶺隧道通車,交通更為便捷。
清《(道光)樂清縣誌》載,朴頭村原名作"葩頭",明嘉靖年間,鄭氏從朴湖村遷入,後改名為朴頭。但清代修的《鄭氏宗譜》作"璞頭"。或雲,璞頭山名,村因山而得名。明清時屬山門鄉,民國時屬環城鄉,1949年後屬白溪鄉,1958年屬白溪人民公社環城管理區,1984年改屬下塘鄉,1992年屬雁盪鎮。轄朴頭、谷坑山頭、半山3個自然村。有鄭、連、金、朱、蔣、陳、林等姓氏。全村465戶、1703人。
地靈育英傑 救國灑熱血
朴頭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村。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村中的青年學生鄭伯永、鄭梅欣等人在白溪街發起組織白溪戰時青年服務團,宣傳抗日救亡。1938年3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派遣黨員鄭梅迪(朴頭村人)和黃義桃、邱清華等來村,在朴頭嶺後山的羅山國小建立了中共樂清支部幹事會,鄭梅迪任書記。5月初,鄭梅欣、鄭伯永被吸收入黨,中共樂清支部擴建為樂清中心支部,仍以鄭梅迪為書記。5月下旬建立朴頭村支部,黨員有林忠書、朱成友、鄭清安、鄭維堅、金清理等。不久,附近10多個村都發展了黨員,建立了村支部。8月,中心支部改建為樂清中心區委,12月又改建為中共樂清縣委,鄭梅迪任書記,鄭伯永任組織部長,鄭梅欣任青年部長,駐地仍在朴頭村。當時,主要任務是組織青年宣傳抗日救亡,發展黨組織,並推行"二五減租"政策。1939年9月,縣委在谷坑山頭召開了樂清縣第一次黨的代表會議,出席代表10多人,會議傳達了省第一次黨代會的決議和指示。至1940年6月,縣委機關駐地開始從朴頭村轉移到小芙蓉、嶺底等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當局曾7次包圍朴頭村,抓捕殺害的黨員共7人,燒毀鄭梅欣等家的房屋。其中中共永樂黃邊區中心區委書記鄭茂育(即鄭倫)於1948年在福溪遭襲擊而犧牲。至1949年解放時,全村黨員共38人。連振釵任中共樂清縣委組織部長;女黨員林少玉1953年時被任命為樂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海塗養蟶蚶 朴頭有淵源
朴頭村前有大片海塗,潮漲時海浪滾滾,潮退時海塗裸露。這些海塗適宜養殖蟶蚶等貝類,故朴頭村素以養殖蟶蚶著稱。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鄭家的祖上曾以海塗養蚶致富。據清《(道光)樂清縣誌》載,"蚶:俗稱花蚶。邑中石馬、浦岐、朴頭一帶多取蚶苗養于海塗,謂之蚶田。其苗小者如芝麻,大者如綠豆。每歲冬杪,四明及閩人多來買蚶苗。"可見,當時所產的蟶蚶苗已銷售寧波及福建等處。同時,蟶蚶亦整船裝載銷售於溫州等地。道光年間,瑞安人孫衣言在《朴頭鄭氏樓觀海》詩中有"高牆石斛船,長帆劃蒼穹。謀生走珠貝,涉險何匆匆"之句;光緒年間編的《西門志》有"同治七年,西門島和朴頭的蚶船在海上遭劫"的記載。民國時,村民養蚶漸少,養蟶不斷增加。抗日戰爭時期,全村養殖面積約100餘畝,其中蟶的養殖面積約占80%,年產量約100噸,蚶的年產量約10多噸。而蟶苗的年產量亦可達10多噸,大多運銷外地。
1949年後,海塗養殖迅速發展。1953年辦互助組時,開始用集體的勞力和資金養殖蟶蚶。1954年,地方國營樂清水產養殖場辦在朴頭村,村人連振安任場長,村中海塗養殖有了發展。1963年,村中有蟶田200餘畝,年產蟶200多噸,產蟶苗數噸;後數年,養殖面積不斷擴大,全村擁有海塗面積達5000多畝,用於養殖蟶蚶的有3000多畝,年產量300多噸。1983年最高年產量達500多噸。以後各年海塗由專業戶承包養殖,每年產蟶200多噸,產蚶10多噸。1990年以後還發展了牡蠣養殖,產品主要運銷溫州及雁盪山風景區,是樂清縣城鎮及風景區水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之一。蟶苗近年連續旺發。1978年冬,溫州海洋科研所在朴頭村推行縊蟶圍塘整塗附苗技術,提高蟶苗的附著率;1980年獲省科研成果二等獎。現育苗面積近千畝。年產蟶苗除自養外,大多銷售外地。1992年,不少海塗養殖專業戶年收入達2萬餘元。對蝦在1991年已築魚塘開始試養,年產量15噸,具有發展前途。
除從事海塗養殖外,不少村民還備有漁船和網具,兼搞近海捕撈;有的踩泥船下海,捕捉塗面生長的蝤蛑、螃蟹、彈塗、望潮、蛤蜊、香螺等,年產量數噸。產品除少量自食外,大多供應市場。
朴頭村有耕地698畝,2/3為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山場2500餘畝,多長林木和柴草。村民們盡得山海農田之利。1949年後,農業產量不斷提高。80年代以來,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收入已近千元。村民中有90%以上戶建了新樓房,電視機已很普遍。高中檔商品進入村民家庭。其中谷坑山頭有2 3以上的戶於1984~1986年在山下建了新房子,遷到平原居住。1987年秋,村民集資80萬元於老海塘外600米處圍築新塘1條,長1227米,2年築成,增田624畝,已有300多畝種植棉花、柑桔和少量蔬菜,取得良好的收成。村前的泥濘路面已改建成水泥路面。同時,還鋪設了自來水管,從遠處引水來村供應民用。民眾說:"村中變了樣,路平、水清、電燈亮,全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大變樣。"朴頭村人才輩出。辦學已有185年歷史。清嘉慶十二年(1832),鄭碧雍創辦羅山書塾(後稱書院);又有貢生鄭蘭於嘉慶二十二年(1842)築免渡塘,長500丈,便民往來。後碧雍子孫六代10餘人均熱心於辦學。其中有光緒三十三年(1907)創辦的朴頭村初等國小堂以及同年由鄭門陸氏主辦的朴頭村女子國小堂。又有鄭戡於辛亥革命時加入蘇浙聯軍,於1911年11月29日攻打南京天堡城,身先士卒,立有殊功;1924年在家鄉辦學,將原羅山書院擴建為國小,任該校董事長。此外,自清道光年間以來,又有多人世代相傳,以擅長中醫聞名。現村中有完全國小1所,教師8人,學生180人。中學在校學生35人。大中專畢業生20多人。
文物:朴頭山隋唐石刻題記
朴頭山隋唐石刻題記位於理縣雜谷腦鎮2.5公里的朴頭山古道旁,隋碑、唐碑各一通。隋碑為開皇九年會州刺使姜須達復修古道所立的《通道記》,記述復修古道是“自蜀相姜維嘗於此行,爾來三百餘年更不修理。山則松草蓐蔓,江則訟漚出岸。猿怯高拔,鳥嵯地險,公私往還,並由山上,人疲馬乏,筋力頓盡”,故“憫人生之苦,報委寄之恩,差發丁夫,還治舊道。”唐碑刻於開元十五年(727年),記載了是年維州州刺使焦淑率羌漢兵三千與吐蕾激戰的戰況。兩碑背靠斷崖絕壁,下臨滔滔河流,碑體深厚凝重,碑文雅正端莊,至今仍字跡清晰,碑石清亮。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服飾:首服朴頭
方形頭巾演變而來的一種首服。
古代兵器:朴頭槍
《唐六典》記載,唐代槍主要有四種,“一曰漆槍,二曰木槍,三曰白乾槍,四曰 朴頭槍。”當時軍隊中每個士兵(包括步兵和騎兵)都裝備1條,長槍運用很廣,除了戰時格鬥外,紮營時可以用作支撐營帳,防守時可以當拒馬,渡河時可以用來綑紮木筏。
用戶ID:朴頭
用途極廣。
相關詞條
-
朴頭村
朴頭村位於樂清縣東北部,雁盪山東麓偏南。村後靠朴頭嶺山,有老鷹岩、紗帽岩等景;村前瀕臨大海,築有泥城、重合、谷坑等防護海塘,海岸線全長3公里。104國道...
簡介 人文歷史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 -
朴頭鄉
朴頭鄉是以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鄉,人們平時交談大多以嘉絨藏話為主,大多信仰藏傳佛教。該鄉轄6個村,12個村民小組,計684戶,3053人。
-
周朴[周朴]
[唐](公元?年至八七八年)字見素,(一作太朴)福州長樂人。(全唐詩作吳興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年不詳,卒於唐僖宗乾符五年。工於詩,隱居嵩山,與詩僧貫休常...
簡介 原文 譯文 周朴相關詩詞 -
朴頭鄉中心校
四川省成都青羊區朴頭鄉中心校
-
周朴
[唐](公元?年至八七八年)字見素,(一作太朴)福州長樂人。(全唐詩作吳興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年不詳,卒於唐僖宗乾符五年。工於詩,隱居嵩山,與詩僧貫休常...
簡介 原文 譯文 周朴相關詩詞 -
理縣朴頭商務酒店
-
朴頭山隋唐石刻題記
朴頭山隋唐石刻題記位於雜谷腦鎮西2.5公里之朴頭山古棧道旁石壁上。石刻題記共兩通,右為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之《通道記》,左為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
朴頭山隋唐石刻題記 相關條目 -
李朴
李朴,字先之,李潛長子,宋代理學家。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第。
簡介 內容 《宋史·李朴傳》 一門七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