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腿痂蝗

朱腿痂蝗

朱腿痂蝗主要分布在新疆,成蟲體形較大,雌雄兩性體形很不相同,朱腿痂蝗主要取食紫花芨芨草、豬毛菜、臭蒿、香蒿、刺兒菜、薺菜、灰菜、三棱草、沙蔥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形較大,雌雄兩性體形很不相同。雄性細長,雌性粗短,體軀常具有較密的粗大刻點和短的隆線。頭頂較寬,頂端鈍圓。顏面垂直或略傾斜,顏面隆起寬平。前胸背板的前端較狹,後端寬平,隆起的顆粒和短隆線很多。中隆線較低,被2條橫溝割斷,側隆線在溝後區略可見。中胸腹板側葉的中隔甚寬。後足脛節粗短,內側和底側及後足脛節均呈紅色。雄性前後翅均很發達,可達到後足脛節的頂端;雌性前後翅較不發達,僅到達後足股節頂端。雌性前翅中脈域的中閏脈明顯,後翅基部玫瑰色,其餘部分暗色。體長:雄性25—32毫米,雌性32—42毫米;前翅長:雄性32—36.5毫米,雌性20—24毫米。蝗蝻 雌雄兩性皆為4個齡期。1齡:前胸背板前緣及後緣較平直。雌性前後翅芽不明顯,末端鈍圓。雄性翅芽則較為明顯,且末端略指向下方。觸角14—15節。2齡:前胸背板前緣略向前隆起呈弧形,後緣呈鈍圓形。前後翅均可見翅脈,並略微指向後下方,雄性尤為明顯。觸角19—20節。3齡:前胸背板後緣明顯向後伸長,後緣呈鈍角。翅芽翻向腹部背面,雄性後翅芽將前翅芽大部遮蓋,幾乎不見前翅,雌性不完全覆蓋前翅。雄性後翅芽不到達腹部第二節末緣,雌性後翅芽不超過腹部第一節。觸角22節。4齡:前胸背板明顯增大,後緣幾乎成直角形。雄性後翅芽未完全將前翅芽遮蓋,翅芽超過腹部第五節;雌性翅芽僅超過腹部第一節。觸角24節。卵 卵囊褐色,呈鞘狀彎曲,上端泡沫狀物質部分直徑較細,與卵室部分相連處彎曲,且其直徑明顯增大。卵室內含卵8—29粒,一般常含卵20—26粒,卵粒呈褐色。

生活習性

朱腿痂蝗在新疆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最早孵化出現在5月上旬,孵化可一直延續到6月下旬。成蟲6月中旬出現。7月上旬開始產卵,7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9月仍可見到成蟲。朱腿痂蝗喜在裸露的土表和石表棲息,其棲息地點的改變,常隨陽光照射的部位而轉移。取食與光線和溫度有密切的關係,雨天不取食,陰天也很少取食,只在太陽出來後當地表溫度升到17℃時,才普遍取食。食量很大,朱腿痂蝗主要取食紫花芨芨草、豬毛菜、臭蒿、香蒿、刺兒菜、薺菜、灰菜、三棱草、沙蔥等。成蟲交配活動多在晴天進行,陰雨天則停止交配,雨後轉晴,土表溫度到達18℃時,又進行交配。產卵也在晴天進行,產卵時光線的要求比對土壤硬度的要求更為嚴格。一般產卵喜在土質較為疏鬆並混有石粒的地方,產卵比較分散。

分布與危害

主要分布在新疆,是冬季牧場及部分春秋牧場的優勢有害種類,主要取食芨芨草、蒿草等,由於其食量較大,有時造成牧草的嚴重損失。

防治措施

綜合措施

根據各種類型草原蝗區的特點,結合草原建設,因地制宜地採取各種綜合措施,改變蝗蟲發生的生態環境。例如,植樹造林,草原灌溉與施肥,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種植多年生牧草,草地飛播、補播優良品種牧草,劃區輪牧,合理利用草原等措施,都可以改變蝗蟲發生基地的植被、土壤、小氣候等條件,從而不利其發生。

機械防治

內蒙古草原站自行設計製造的3CXH—220型吸蝗蟲機,工作效率1.3—1.7公頃/小時,在草層高度15—45厘米的放牧地和打草地上吸捕率平均為86.7%,其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接近,防治成本僅為化學防治的一半,且不污染環境,對益蟲殺傷力小。所捕蝗蟲可作為優質蛋白飼料用於畜禽養殖業和飼料工業。此法適用於地表較平坦、蝗蟲密度高的地區。

生物防治

(1)養雞滅蝗:在有條件的蝗區,養雞滅蝗,既能發展養雞業,又保護了草原。據新疆阿勒泰試驗,在放養期,雞群每天每隻除給帶領放養的20克信號糧外,均以蝗蟲為食。每天每隻雞捕食蝗蟲188頭,滅蝗面積66.6平方米草地。經3年試驗,不同品種的雞,平均日增重15—19克。(2)人工築巢招引益鳥治蝗:我國鳥類資源豐富,多屬益鳥,充分研究招引益鳥滅蝗,潛力很大。例如新疆治蝗科技人員,在充分掌握粉紅掠鳥生態學的基礎上,在蝗區人工修築鳥巢和亂石堆,創造其棲息產卵的場所,招引棕鳥栖息育雛,捕食蝗蟲,控制蝗害效果十分明顯,一次性投資,多年受益。1981—1986年,瑪納斯縣先後在蝗區人工營巢26處,營巢面積3000平方米,招引點覆蓋面積達1.3萬公頃,營巢區蝗蟲密度明顯地低於未營巢區的密度。(3)蝗蟲微孢子蟲天蝗:蝗蟲微孢子蟲,是一種專寄生於蝗蟲等直翅目昆蟲體的單細胞真核原生動物。將微孢子蟲與麥麩配製的餌料被蝗蟲取食後,可引起蝗蟲感病死亡,存活殘蟲的體內產生大量孢子,健康蟲與其相互殘食後,微孢子蟲又可在蝗群中傳播,也可通過病蟲產的卵傳給下一代。蝗蟲微孢子蟲滅蝗的成本僅為化學防治的1/2—1/3,且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蝗蟲微孢子蟲可感染蝗蟲20種左右,據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在草地上試驗表明:每公頃按7.5ml微孢子蟲濃縮液(每毫升含孢量1×109個)和1.5千克麥麩拌勻配製的毒餌撒播在蝗區,4周后混合種群的校正蟲口減退率為55%,存活蝗群中33%—35%的個體感染上了微孢子蟲病。3年後在試驗區調查,其中心地帶的蟲口密度遠低於防治指標,存活蝗群中有62.68%個體感染了螺蟲微孢子蟲病。感病的雌成蟲產卵量比健蟲下降52.2%。

藥劑防治

(1)噴霧: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2)地面超低容量噴霧:常用藥劑有:50%馬拉松乳油,40%樂果乳油,5%稻豐散乳油,80%敵敵畏乳油+二線油(1:1)等。幾種藥劑的每公頃有效用量為:樂果300—450克,稻豐散300—450克,敵敵畏450—640克,馬拉松450—695克。(3)飛機超低容量噴霧:可供選用製劑有:6.7%—10%敵敵畏+13%—20%馬拉松+二線油,20%—30%馬拉松+二線油,20%稻豐散+二線油。各種製劑的噴灑量每公頃1.5—2.2千克。(4)藥效檢查的方法①方框取樣器檢查法:在防治區不同類型環境中,防治前後分別取樣調查其密度,計算死亡百分率。②籠測法:防治前,捕捉主要優勢同種蝗蟲,每一養蟲籠100頭,飼以新鮮飼料,放在非防治區內作對照。噴藥後,在另一組養蟲籠內放采自噴藥區的蝗蟲100頭,並供飼噴過藥的牧草,逐日檢查與對照組的死亡情況,連續觀測3天,然後求出死亡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