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宏[農業教育家]

朱立宏[農業教育家]
朱立宏[農業教育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立宏,農業教育家,水稻遺傳育種學家。畢生從事農業高等教育,培養了大批農業科技人才;闡明中國水稻育種中矮源利用的格局,揭示水稻抗病遺傳機理並選育出一些抗病品種,為中國水稻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016年3月26日,因病治療無效逝世於南京,享年96歲。

基本信息

生平

朱立宏,原名朱立宦,1921年7月4日出生於廣東省興寧縣(現興寧市)大坪區(現大坪鄉)蘭塘朱坑村。祖父是前清秀才,父承祖業,崇尚孔孟,常教育子弟們讀書向上,志在四方。朱立宏自幼受家庭潛移默化的薰陶,立志求學,以才能濟世 。

朱立宏7歲在朱坑村觀海國小接受啟蒙教育,12歲入縣城南國小高小,14歲進縣立第一中學國中,三年畢業後,順利通過廣東省汕頭市中學會考,繼續在該校讀高中,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在高小和中學讀書期間,正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他在抗日民主進步書刊的影響下,熱血奔騰,迎著大激盪的時代洪流,在認真讀書的同時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高中畢業後,朱立宏在朱坑村的觀海國小當了一年國小教員。他一面向天真活潑的兒童傳授知識,一面向他們灌輸抗日救國思想,教他們唱抗日歌曲。朗朗的讀書聲和嘹亮的歌聲時起時伏地在山清水秀的鄉村迴蕩,更加激發了朱立宏熱愛家鄉、熱愛田園生活的激情,但也從未忘記立志求學濟世的初衷。1941年秋他考上國立中央大學農藝系,便懷著既矛盾又高興的心情踏上了問津農業科學殿堂的道路。

1945年夏,朱立宏大學畢業,經周承鑰教授推薦到四川農業改進所工作,在遺傳學家李先聞、鮑文奎的指導下,研究粟的細胞遺傳。當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在全國歡慶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日子裡,朱立宏於1946年參加了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的留學考試,1948年夏辦成自費留學的出國手續,進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植物遺傳學,一年後獲得碩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孤身在美留學的朱立宏以很大的鼓舞,他想到新中國百廢待興,亟需建設人才,這正是海外學子報效祖國的良機,也是自己企盼已久的心愿,便立即回響祖國的召喚,毅然放棄繼續留學計畫,於1950年春回到祖國的懷抱。從1950年起先後在哈爾濱農學院、南京大學農學院和院系調整後的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任教,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他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為中國農業高等教育和水稻遺傳育種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優異的成績。

簡歷

1921年7月4日 出生於廣東省興寧縣(今興寧市)大坪區(今大坪鄉)蘭塘朱坑村。

1941-1945年 在四川省重慶市國立中央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5-1947年 任四川省成都四川農業改進所技佐。

1947-1948年 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助教。

1948-1949年 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碩士學位。

1950-1951年 任黑龍江哈爾濱農學院講師。

1951-1952年 任南京大學農學院講師。

1952-1963年 任南京農學院講師。

1963-1981年 任南京農學院(1972-1979江蘇農學院)副教授。

1981-1991年 任南京農學院(1985年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1991年 離休。

1952-1983年 任南京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教研組主任。

1981-1988年 任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1985年 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抗病育種顧問。

主要論著

1 朱立宏,周毓珍,陶世昌.粳稻雜交育種研究.作物學報,1964,3(1):69~86

2 顧銘洪,朱立宏.幾個矮稈稻矮稈基因等位關係的初步分析.遺傳,1979,1(6):10~13

3 朱立宏,周毓珍,許志剛.水稻白葉枯病抗性遺傳的初步研究.南京農學院科學研究簡報,1979(4):1~9

4 朱立宏.水稻育種的幾個問題.江蘇農業科學,1979(5):1~4

5 朱立宏,顧銘洪.水稻落粒性的遺傳.遺傳,1979,1(4):17~19

6 朱立宏,顧銘洪,薛元龍.稻矮稈遺傳及其利用.南京農學院學報,1980(2):1~7

7 李欣,朱立宏.粳稻矮生性的遺傳研究.南京農學院學報,1982(3):12~26

8 朱立宏,李欣.粳稻矮生性的遺傳研究Ⅱ.南京農學院學報,1984 (4):1~5

9 周毓珍,朱立宏.水稻抗白葉枯病遺傳研究Ⅱ.幾個中間抗源的轉育效應.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5(3):10~16

主要貢獻

朱立宏從美國回來後不久,便擔任南京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教研組主任,直至年老退休。他講授過普通遺傳學、細胞遺傳學、作物育種學和水稻遺傳育種學等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培養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生。在近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給數以千計的青年學生進行遺傳育種科學的啟蒙教育。在科學也要貼政治標籤的年代裡,他除了講授蘇聯傳播過來的米丘林遺傳學外,較早地以客觀介紹的方式開出摩爾根遺傳學課程,使渴求科學真理的青年學生得以從不同觀點的比較中、從客觀的實驗結果中吸取真諦。朱立宏授課概念清晰、邏輯性強,吸引了許多學生對作物遺傳育種科學的愛好,更有許多學生就此選定了自己的專業和主攻方向。老師啟蒙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他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已成為中國作物遺傳育種領域的一流專家和學術帶頭人。朱立宏認定,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他尊重人才,注意發揮人才的專長,並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培養人才。在他領導的教研組裡,根據專業教育計畫,分作物、按學科,老、中、青結合,組成各類教學和研究集體,擔負著農學、植保、園藝和土化等各系各專業的遺傳學、作物育種學和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設計的教學任務,以及各主要作物的遺傳育種研究。他將初期以教學為主的教研組發展為教學與科學研究融成一體的集體,他認為教師從事科學研究是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他的教研組在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間承擔了40多項包括國家下達的關於稻、麥、棉、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遺傳育種課題。研究工作的發展為課程提供了新鮮內容,為實習提供了良好現場,為生產提供了物化技術。

1960年朱立宏率領教研組全體教師創建了作物遺傳育種專業,他主持制訂了該專業的教學計畫。為適應新專業教學的需要,一方面充實本教研組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等課程的內容,增開生殖生物學、種子學等新課;另一方面組織兄弟教研組為本專業開出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類、細胞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還加強了實驗和實習基地的建設。該專業先後招收了10多屆學生,為中國作物遺傳育種事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在原遺傳育種教研組的基礎上提出分設普通遺傳學、細胞遺傳學、作物育種學和統計遺傳學等教研組,並開展各主要作物的遺傳育種研究,以適應不同學位、層次的作物遺傳育種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這一舉措為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以及後來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朱立宏十分注重教學規律的研究。他倡導教學上編好教材,科研上堅持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結合,前者使學有範本,後者使學用一致,既為學科和生產的發展作貢獻,也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1963年他編寫過一本簡明的摩爾根遺傳學提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學生起過良好的啟蒙教育作用。遺傳學是生物科學的主要分支和基礎課程,他認為,概念清晰、表達嚴謹、突出精髓、深入淺出應是編寫基礎理論教材和課程講授的關鍵。他多次編寫出版的水稻育種教材曾是中國高等農業院校作物育種學教材的範本,其特點是與中國的水稻育種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基礎理論與實際套用結合,體系的穩定性與內容的靈活性結合。

技術成就

中國廣大稻區最主要的水稻病害是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紋枯病。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矮稈、多櫱、高產水稻品種的推廣,水肥條件的改善和密植程度的提高,使上述病害日趨嚴重,故選育推廣抗病品種,越來越受到重視。朱立宏從高產品種必須抗病和基礎研究必須與育種實際結合的基本觀點出發,20世紀70年代初期起,便對水稻抗白葉枯病遺傳資源的評價與利用進行了廣泛系統的研究,並開展抗病育種。他在開拓中國水稻抗病遺傳育種研究領域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優異的原始抗病資源,通過遺傳加工改造成可直接用於抗病育種的衍生抗源;二是挖掘中國水稻地方品種的抗病資源,進行遺傳評價;三是開闢水稻抗紋枯病遺傳研究,為抗病育種提供理論基礎。在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農業部的資助下,這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具有創新意義的進展。

原產南亞孟加拉的抗白葉枯病稻種DV85、DV86和DZ78在引進中國前已知都帶有抗病基因Xa-7和xa-5,抗譜寬,抗性特強,但這些品種植株高大、枝葉披散、長芒、米色赤褐,綜合農藝性狀不良,不利於直接用於育種。朱立宏帶領研究生,從20世紀70 年代後期起,通過雜交轉育和遺傳鑑定,連續接種,追蹤選擇,至80年代中期育成一批農藝性狀獲得改良的半矮稈、抗譜寬的秈型抗病品系,其中87-8072(糯)和87-8072(秈)經等位性測定,證明帶顯性抗病基因Xa-7,經接種鑑定,能抗白葉枯病菌系Ⅰ~Ⅶ型,前者兼抗稻瘟病和熱害,後者兼抗褐飛虱和白背飛虱。另一衍生抗源85-21416帶隱性抗病基因xa-5,除抗白葉枯病外,兼有廣親和性,與秈粳品種測交,結實正常,經等位性測定,其廣親和基因與S-5N等位。在挖掘利用中國水稻地方品種抗病資源中,朱立宏和助手在20世紀80年代 首次揭示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品種資源中存在著對白葉枯病的主基因抗性,篩選出大綠種、風景稻、小愛2號、鐵稈青等8個抗病種質,並明確其抗病的遺傳性質。

20世紀90年代他進而與中國農科院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長江中下游的中粳和中秈稻品種主要攜帶抗病基因Xa-3和Xa-4,比較單一,而太湖晚粳抗病品種則存在主基因和多基因多種情況,一些品種所攜帶的抗病基因與我國粳稻中普遍分布的Xa-3或Xa-4不等位。他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提出,水稻對白葉枯病的抗性並不單純受主基因控制,與品種的遺傳背景和環境條件也有關係。他在育成帶隱性抗病基因xa-5的衍生抗源後,通過固定主基因效應和重複回交的設計,發現水稻群體的抗病性表現依遺傳背景的變化而波動,表明抗病的遺傳背景是受主基因和微基因共同制約的。這些研究對深入認識水稻抗病遺傳機理並指導稻區抗病基因資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水稻紋枯病是近十多年來才引起注意的,過去缺乏研究。朱立宏和助手們在1984-1990年間對感病程度輕重不同的水稻品種,進行連續5年人工接種鑑定,輔以生化特性測試和性狀相關回歸分析,確證品種間對紋枯病菌的侵染反應存在穩定的差別。利用雙親本雜交世代群體和雙列交群體進行遺傳分析,結果表明,輕感對重感是不完全顯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基因的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前者是主要的。根據遺傳評價結果,篩選出Tetep、IET4699等8箇中等抗病的品種。當前國內外尚無高抗紋枯病的基因源,朱立宏的這項研究為中國選育和利用輕感或中抗品種提供了理論根據。朱立宏在揭示抗病遺傳機制的同時,還育成了一些高產抗白葉枯病的水稻新品種,其中中秈南農2159、南農糯2號、南農秈2號先後經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長江中下游推廣,該項成果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