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史
![朱熹公園](/img/0/b2b/n5GcuM3X2cTO4IDOxUj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1Y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朱熹公園項目是尤溪縣創建朱熹誕生地5A級景區的五大板塊項目之一,也是核心區。主要建設博物館、朱子文化苑、室外景觀工程、南溪書院、韋齋祠、朱子廣場、朱熹祖殿、遊客服務中心、閩中尼山、華表山門、無極廣場、活水亭等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堅持把城區建成景區、把節點造成景點的理念,委託清華大學等一流團隊做優頂層設計,通過對朱子文化遺蹟整理、挖掘和恢復,挖掘朱子文化、家訓文化、匾額文化、古建文化內涵,打造直觀性朱子文化,使朱熹公園成為一個聯通山水、融匯古今文化特色的朱子理學文化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南溪書院建築群
南溪書院的前身是鄭安道(義齋)的水南別墅。整個建築群為二進制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主體建築依次由華表山門、半畝方塘、文公祠、韋齋祠、瘞衣處、毓秀坊、開山書院、活水亭、溯源處等所組成。
南溪書院
![南溪書院](/img/9/f7f/n5GcuM3X3EDM3IzMzQj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0Y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農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別墅(鄭安道(義齋)館舍)西廂房,使這裡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朱熹誕生地。他在這裡度過了美麗的童年,並留下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七歲以後,跟隨父親朱松遷居建州(建甌)。14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享年47歲。臨終前將朱熹託付給崇安胡憲(籍溪)、劉屏山(子翬)、劉勉之(白水)代為教養,三先生對朱熹母子給予了悉心照顧。武夷山三先生都是學養深厚、名重一時大學者,朱熹有幸能得到了三先生的悉心教育,他刻苦攻讀,兼收並蓄,奠定了紮實的學問功底,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三先生高潔情操的薰陶。從他一生不慕虛榮、不事權貴的處世準則中,人們依稀可以看到三先生的精神風韻。十八歲那年的秋天,朱熹參加建州鄉試(秋闈),考取了貢生;第二年春天,朱熹上京科舉(春闈),考取了王佐榜進士。先後官拜同安縣主簿、江西南康軍、湖南潭州、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知漳州、煥章閣待制侍講等職。他一生為官方九年,在朝僅40餘日,其餘四十多年時間都在任閒職(半俸:宋制,只發一半廉金之意),先後提舉南京鴻慶宮、武夷山沖佑觀等,他利用這一段時間,致力著書立說,開門授徒。據統計,他一生寫下了126部著作、700多卷,成為“古今著述第一人”。他親手創辦了27所書院,培養了真德秀(宰相)、蔡元定(吏部侍郎)、黃乾(女婿)等362位名重朝野的大學者,為促成“閩學”成為官學地位,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3年),理宗皇帝為朱熹誕生地御筆親書“南溪書院”匾額,至此,南溪書院就聞名於天下。
朱熹生平對生養他的尤溪,懷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據記載,他曾多次回到這裡尋親訪友、講學授徒,並留下了大量的墨寶銘文、手跡板聯和詩詞歌賦。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個個莘莘學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騷客到這裡尋根溯源、親近朱熹。正如劉海粟先生所頌揚的“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後人”啊!
鍾靈毓秀
在“南溪書院”北向遠處有一座山峰,那是尤溪的太祖山—叫“文山”(亦稱筆架山),南向背後的這座山叫公山。據史料記載,就在朱熹出生的頭一天傍晚,對面文山和背後公山同時起火,火勢成“文公”二字。大火與晚霞,交相輝映,情景煞是好看。朱熹父親朱松看到這場奇火說:“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中午,朱熹就在鄭氏館舍西廂房誕生了。朱松根據這場喜火,遂為孩子取名熹,亦即“喜火”二字的組合。尤溪人根據這個傳說,便叫朱熹為“朱文公”。
沈郎樟別苑
![朱熹公園](/img/9/bd8/n5GcuM3X3QDM3kDN5Uj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1Y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弘道門(即通往半畝方塘之門)
“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句,以此來讚頌朱熹闡發正統的孔孟之“道”之意。“人能弘道”,說明了人在歷史發展、歷史創造中的主觀能動性。原來,南宋時這裡是一片桃林,還留下了一個反映朱熹小時候勤學苦練的《半畝方塘二度桃》的傳奇故事呢!據說朱熹五歲時,就已通曉《孝經》大意,從小立志崇聖傳道,在書上題曰“不如是,便不成人。”六歲仲春時節的一天清晨,朱松推開西廂的窗戶,深深地被滿園春色所吸引,便囑朱熹抄寫唐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由於朱熹無意間的粗 心,把桃花之“桃”字寫成了“挑”字,寫好之後拿給了父親眉批,朱松很嚴肅地批評了他,並當場將詩詞大意講給朱熹聽。朱熹很受感動,立即主動向父親請求重寫一千個“桃”字。這時窗外雷聲大作,風雨交加,把滿園的桃花都打落在地。而朱熹不為外界所干擾,仍專心致志地在抄寫。朱熹的這種精神感動了上蒼,當朱熹一千個桃字寫好之後,滿園的桃花又重新盛開了。這個故事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對尤溪的莘莘學子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文公祠
“文公祠”,是後人祭祀朱熹朱文公的地方,也是鍾靈毓秀,誕育一代大儒的地方。這裡的前身是鄭安道的家,主體風格為二進制重檐歇山頂建築,可惜毀於1958年的一場大火。現為新近復原的建築,主體建築風格與原來相似,面積略有擴大。占地388平方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高約13米。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開間。明間原主祀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真德秀、黃乾、鄭紹先。明代弘治皇帝賜封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和九月十五誕辰日祭祀。清乾隆九年開始,皇帝欽頒祭文、祭品。
朱熹誕生處“毓賢寮”
![朱熹公園](/img/9/83b/n5GcuM3XxczM1YDOwgj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4Y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毓秀亭亦稱“瘞衣處”
“毓秀亭”(瘞衣處),位於文公祠的右側,是朱熹出生時胞衣(胎盤)埋藏的地點。據勘輿師(地理先生)說,這可是絕妙的風水寶地。朱熹能夠現世發達,終成帝王師,跟這裡的風水大有關係。傳說自朱熹的胞衣埋入後,後來其他人也想將子女的胞衣埋在這裡,但這個小孩不是養不活,也是多災多病。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這個腦筋了。
觀書第
“觀書第”,是朱熹小時候經常在此看書學習的地方,後人為了鞭策子弟向朱熹那樣勤奮讀書,在此建亭以示紀念。
半畝方塘
![南溪書院](/img/4/55f/n5GcuM3X4AjMzATNzkj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5Y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朱熹《觀書有感》(之一)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詩,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稱為不朽之作,千百年來到處被傳誦,被列為《千家詩》的第二首。表面上看,整個方塘的形狀象一本書,讚頌的是南溪書院美景,句中的半畝方塘、源頭活水、天光雲影均在這裡。然而,它的高明之處倒不在寫景,他是借景抒懷、借物言志,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用這七絕濃縮而成。據考證,這首詩當為朱熹中晚年時所作。我們通過題目《觀書有感》還可以發現,說明朱熹當時是在看書,他想起了自己一生的坎坷境遇,每一個腳印每一次的進步,都離不開生養他的尤溪故里,離不開恩師的諄諄教導,也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努力。首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反映他在看書時,腦海中淡幻出南溪故里門口的一口池塘,使他陷入沉思。實際上他採用比擬的手法,將書本比喻著池塘。二句“天光雲影共徘徊”,隱喻書中的知識象雲海那么淵博浩瀚,映照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各種不同學問觀點的互相激盪。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渠:第三人稱,他)他設問:古人為什麼有那么高深的學問?或者他自問自己的思路為什麼那么清晰?四句“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恩師的指點,才使自己從迷茫困惑中“逃禪崇儒”,這就是本詩的意境所在。這首詩到底是朱熹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所寫的,史書上確實沒有記載,但據考證,這首詩確實是以南溪書院環境為背景,以景托情借物言志的。其理由:1、“半畝方塘”與“源頭活水”的名稱,在朱熹出生之前就有的。2、朱松當時住在這裡,曾寫下了一闋《蝶戀花·夜宿鄭氏閣》詞:“清曉方塘開一鏡,落花飛絮,肯向春風定。點破翠奩人未醒,余寒猶倚芭蕉勁。……”。鏡即鑒,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有明顯的借鑑痕跡。3、據我國研究朱熹的專家束景南教授考證,半畝方塘應在尤溪,其它均為後人按朱熹詩中意境杜撰的。
華表山門
南溪書院華表山門,斗拱飛檐,雕龍翹角,鏤花繪鳳,高大宏偉,全部為石構而成。中間鐫刻著“南溪書院”四個大字,原系南宋理宗皇帝所御題。宋寶佑元年(公元1253年),理宗皇帝趙昀(yun)在朱熹去世53年後,為了褒彰朱熹繼承孔孟之道,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所作的傑出貢獻,又因書院位於青印溪的南岸,又是朱熹的出生地和生平的講學之所,故特賜一匾而得名。中間的一副對聯是康熙皇帝題贊朱熹的,他給予了朱熹以至高無上的評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他把朱熹奉為無以復加的地步。兩旁的一副對聯,是當今國內藝術大師陳大羽教授,總結朱熹一生的主要成就:“格物致知集大成於理學,反躬踐實揚教化於儒家。”
閩中尼山(未復原)
![南溪書院](/img/2/83f/n5GcuM3XzUDM1YjMxAzNyADMxUTMxMTNwgTMxADMwAzMxAzLwc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閩中尼山為三進式單檐歇山頂木構建築,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閩中尼山華表山門、天光雲影亭、朱氏祠堂、紫陽舊第、韋齋祠等。山門右前側有一“毓秀坊”,與文公祠左側“觀書第”相呼應。宋嘉熙丁酉年(公元1237年),尤溪縣令李修將鄭氏故宅改建為祠堂,合祀韋齋(朱松)、文公(朱熹)父子,兩旁分別從祀弟子。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僉事趙承禧認為:以父子同祠,於禮未安,便命監縣文殊海崖分建兩祠,文公祠祭祀朱熹及其弟子,韋齋祠祭祀朱松及其弟子。“自是父父子子各安其所”。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9年),知縣方溥將文公祠加以擴大,加高,故文公祠為兩層建築,而韋齋祠仍為單層。清康熙皇帝御賜“文山毓哲”匾額,懸掛於“紫陽舊第”上方,意思是說,面朝文山,生下一個哲人,手稿載入《南溪書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