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之亂

朱李之亂是唐朝中期的德宗建中年間,由李惟岳、朱滔、朱泚、李希烈等地方割據勢力發動的一場叛亂。從781年正月至786年四月,歷時6年4個月。最終被唐將李晟、渾瑊、馬燧、李懷光(後叛)等平定。

歷史背景

從公元755年到786年,這三十餘年裡唐朝中央與割據的較量,集中爆發了兩場大規模的內戰。

755年十一月至763年正月,安史之亂爆發,歷時7年3個月,叛首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唐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後叛)。

安史之亂從唐玄宗末年,經唐肅宗,持續到唐代宗初年。同時有西南的吐蕃南詔進犯、東部的袁晁起義、南方的西原蠻起義等。平定戰亂後迎來了大曆年間的暫時休養生息。

戰亂概況

朱李之亂從781年正月至786年四月,歷時6年4個月。叛首李惟岳、朱滔、朱泚、李希烈,唐將李晟、渾瑊、馬燧、李懷光(後叛)。

從唐德宗建中年間,到貞元初年,同時有西境的吐蕃、北境的回紇虎視眈眈,平定戰亂後迎來了貞元年間的暫時休養生息。

朱李之亂又叫“二帝四王之亂”,是第一次內戰留下的叛軍殘餘勢力所引發,但又加入了新的藩帥作亂。從初期針對成德李氏割據(安史殘餘勢力),到中期針對朱泚、朱滔兄弟(出自河北藩鎮的新藩帥),到後期針對李希烈(淮西的藩帥),可以看作是,叛亂中心從“安史之亂”到“元和削藩”的轉移。

戰亂影響

元和削藩中針對河北、淮西的軍事行動,可以稱作安史之亂、朱李之亂後的第三次內戰。

這三次內戰結束後,都迎來了一段休養生息的時期,使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各自重組,然後矛盾又不斷積累到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安史之亂”與“朱李之亂”相距18年,“朱李之亂”與“吳李之亂”相距28年,而“三戰”到下一次大規模內戰的“王黃之亂”則相距5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