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驊[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朱家驊[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朱家驊博士,1953年11月生,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曾任兩屆四川大學化工學院院長。

人物經歷

1973.10-1976.02 瀘州化工專科學校無機物工藝專業,中專。

1978.09 -1982.07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專業,工學學士(化工過程機械)。

1982.09-1985.05 成都科技大學化工機械專業,工學碩士(化工過程機械)。

1988.09-1991.08 成都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化學工程)。

1993.10-1994.10 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2000.12-2001.06 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09.06-2009.12 維也納技術大學高級研究學者。

1972.01-1973.10 四川德陽插隊下鄉知識青年。

1976.02-1978.08 四川德陽氮肥廠 技術員。

1985.06- 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四川聯合大學)講師,1994年晉升教授,其間任職。

1985.06-1989.12 成都科技大學化工系 化機教研室副主任、化工系教學秘書。

1991年成都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1993~1994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1994.11-1996.05 四川聯合大學化工系系主任。

1996.05-2005.06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院長。

2000~2001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05.08-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

2005.11-2012.12 四川大學“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特色礦產資源與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主任。

2002-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002-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2009-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化學工程與技術組 成員。

2001-2013 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與化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化工分委會 委員。

2004- 四川大學第一、第二屆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5-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委員會 主任。

1998-2013 四川大學學位委員會化工與動力機械分委會 主席。

2013 - 四川大學工科學位委員會 委員。

2000-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第九屆化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 成員。

2010-2014 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0- 中國化工學會 常務理事。

2005-2007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第一屆工程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04- 貴州宏福實業開發有限總公司 首席科技顧問。

2007- 四川大學皮革化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9-2014 華東理工大學超細材料製備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10- 華東理工大學大型工業反應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 委員。

2007-2011 華南理工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化工學科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 成員。

2005-2008 廣東省綠色化學產品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2004-2009 浙江省綠色化學合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第一屆學術委員會 委員。

1998- 《化工學報》編委會 編委,2012-2015年第十一屆編委會 副主編。

1998-2013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編委會 編委。

1997-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編委會 編委 。

研究方向

低濃度尾氣CO直接礦化磷石膏聯產硫酸銨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

主要貢獻

1. 朱家驊,盧旭晨. 《資源導向的化學工程.非金屬礦物》,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聯合組織編寫,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 《化工原理》上冊第一版,朱家驊,葉世超,夏素蘭等編.科學出版社,2001。
3. 《化工原理》上冊第二版,朱家驊,葉世超,夏素蘭等編.科學出版社,2005。

1. Zhu JH,Zheng F,Laucks ML,et al. Mass transfer from an oscillating microspher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49 (2): 351-358 MAY 15 2002 SCI:549EM EI:

2. Guan GQ,Zhu JH,Xia SL,et al. Simulation of mass transfer from an oscillating microdropl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48 (9): 1705-1715 APR 2005 SCI : 914OK EI :

3. Feng ZH,Zhu JH,Yang XF,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ingle microparticle trajectory in an electrodynamic balanc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2 (3): 444-447 JUN 2004 SCI:836FZ EI:

主持項目

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博士點基金1項、國家“863”計畫課題3項、地方政府技術創新和企業委託項目15項。“反應噴霧流動結構與耦合機理”、“超重力條件下氣溶膠微粒表面傳質”“超音速氣-霧兩相流速度滑移”等化工多相流前沿基礎課題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獲得懸浮微粒電動超重力條件下單顆粒表面傳質的新穎實驗觀察結果、高速分散體系界面傳遞馳豫現象機理與模型表達、流化床內射流矩的卷吸與混合等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在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SCI、EI檢索論文60餘篇,國內外學術會議報告20餘次,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影響。“磷酸二銨尾氣淨化聯產磷酸一銨”、“多級利用反應熱的磷銨生產封閉系統”、“磷肥清潔生產工藝與裝備技術”等技術開發和“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產業化成果突出。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7項。主持建設我國第一套年產20萬噸粉狀磷酸一銨大型裝置等多項科技成果產業化“交鑰匙”工程,均達到一次開車成功,成為“產、學、研”結合的範例,為我國磷銨技術大型化、國產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化工行業和社會讚譽,“大型料漿法磷銨裝置國產化”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低溫磷酸預濃縮法MAP節能新工藝”獲得2007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鑽井廢水廢氣同步處理節能減排新技術與裝備” 獲得201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鑽井柴油發動機排氣余能利用與鑽井廢液超低排放” 2013入選科技部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第一批)。

在研項目

2013-2016 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脫除尾氣化學塵霧PM2.5的氣液交叉流陣列及內源性機制”、指導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工業尾氣PM2.5減排與廢水循環利用技術”,以高效脫除尾氣化學塵/霧PM2.5新技術及理論為研究目標,提出廢水與含塵廢氣自身構成具有密集交織規整的動態界面結構的氣液交叉流陣列,將氣液兩相傳遞動力學因素轉化為分離PM2.5的內源性機制,實現無外加場源除塵除霧新方法,是多相流邊界層複雜結構微觀尺度上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新內容,為過程工業節能減排之急需。

主持在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低濃度尾氣CO直接礦化磷石膏聯產硫酸銨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提出了利用磷石膏固廢直接礦化煙氣CO聯產硫酸銨(氮硫複合肥)與碳酸鈣(水泥工業原料)的CCU工藝路線,目標是建立每年8萬噸CO礦化聯產24萬噸硫酸銨和18萬噸碳酸鈣的工業示範裝置。第一年度(2013)的實驗室研究和100 Nm /h(尾氣)模試裝置研究設計、72小時工業現場連續運行試驗取得了良好的預期研究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