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勉

朱學勉

原名應瑞賢,化名應啟、楊壽明,筆名葉峰、楊明、秋悲,寧海縣城關鎮耶蘇堂西側應家人。革命烈士。1944年犧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朱學勉(1912—1944)原名應瑞賢,化名應啟、楊壽明,筆名葉峰、楊明、秋悲。寧海縣城關鎮

朱學勉 朱學勉

耶蘇堂西側應家人。革命烈士。他14歲高小畢業,因父去世,家庭經濟拮据而輟學,在寧海海林及城內同慰春藥店當學徒。1929年到上海中藥店當店員,開始接觸進步書刊,尤其愛讀魯迅作品,並用筆名“秋悲”發表文章。九一八事變後,激於愛國熱情,筆觸所至,直指社會種種黑暗現象。1937年抗戰爆發,朱學勉愛國熱情更加高漲,8月,寫《有感》 。10月,一心嚮往革命的應端賢在哥哥應野萍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資助下隻身奔赴延安,進陝北公學學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本人有詩作流傳 。

個人履歷

陝北公學畢業後,於1938年2月到西安,派往南京、浙江松陽工作。

根據浙東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應端賢於1938年四五月間到了寧波。不久,又調寧波,任中共鄞縣縣委書記、中共寧波中心縣委組織部長。

朱學勉 朱學勉

1939年9月,化名楊壽明、肖楊,調任中共餘姚中心縣委書記。“皖南事變”後,任中共諸暨縣委書記。為保存黨的力量,解決活動經費,朱學勉建議黨員幹部“職業化”,帶頭在浬浦附近的陳家塢開設豆糕店。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諸暨淪陷,黨的工作重心轉入領導抗日游擊戰爭。朱學勉遵照上級黨的指示,通過諸北泌湖鄉鄉長、中共黨員何文隆,組建諸北泌湖鄉抗日自衛隊,後又發展為諸北四鄉、八鄉抗日自衛隊,朱學勉兼任一中隊指導員。同年11月底,朱率“八鄉聯隊”去四明山參加浙東第一次反頑自衛戰爭。

1943年12月,朱學勉離開諸暨縣委,從事抗日武裝鬥爭,任金蕭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帶領部隊斗頑敵、肅漢奸、繳槍械,威震諸北諸南。其時,朱學勉經常到辦在楓橋魏家塢的忠義中學,向師生宣傳黨的抗日政策,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深受師生歡迎。

朱學勉烈士之墓。 朱學勉烈士之墓。

1944年5月27日在諸暨北鄉墨城塢與日偽軍作戰時犧牲。

社會成就

1944年1月,隨金蕭支隊去四明山參加第二次反頑自衛戰爭。5月,為粉碎汪偽獨立第四旅的“掃蕩“,1944年3月,金肖支隊轉移到諸暨墨城塢南的半山村,此時,駐守在楓橋鎮和阮家埠的汪偽軍獨立第四旅旅長蔡廉親率所部千餘人,分頭向沿江進犯。支隊首長命令朱學勉率領的一大隊解決占領廟西的敵人,在打退敵人的第三次衝鋒中,指揮戰鬥的朱學勉不幸胸部中彈犧牲.為追念烈士,金蕭支隊諸暨辦事處於1945年7月將楓橋魏家塢的忠義中學改名為學勉公學(即今學勉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