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攻占金陵,統一了南方,朱英俊奉宋太祖詔二次出山,隨軍遠征,臨走時在居家庭院種下了一棵槐樹。後來此樹長得挺拔秀麗,朱英俊得知後認為此地為發祥之地,便寫信給夫人,讓她帶著五個兒子定居東溪,從此在此繁衍生息。
宋朝末期,便有朱氏子孫朱紹一從陽新遷到大冶金山店。到了元朝初期,大概由於常年戰亂,很多人到處尋求安寧的樂土居住,朱英俊的後人朱榮九帶著兩個兒子朱成七、朱太七從東溪遷出,輾轉數地,最後落戶大冶保全一帶。後來朱太七獨立成家後,又遷到朱辛莊居住,生有七子,以“辛”字為派,所以得名“朱辛莊(也叫朱辛園)”。明代正德年間,朱太七的第六世朱仲傑率子再次遷到保全鎮大茗山脈,因村莊建在數十米高、千米長的山樑上,人們便將此處成為“朱家山頭”。明朝,朱日鳳也從陽新遷到大冶銅山口一帶。
舊日朱家山頭很發達,巨富顯貴一直不少,“朱家祠堂蓋漢口”的民謠一直流傳至今。如今朱家山頭雖已經沒有傳說中那樣神奇,但仍然有一些古民居靜靜地沐浴在陽光下,往日的繁華似乎都洋溢在這些老房子的壁上,從中似乎也能依稀感受往日的風光。
朱辛園的後人共分布於朱家山頭附近的34個村莊中,其中以朱家山頭的人數最多。估計目前太七公的後人大約都17000多人,有些還遷到武穴、鄂州、蘄春等地了。
江西瑞昌朱姓大多從湖北陽新大冶遷入
朱氏譜載,北宋時,江南浮北人(今江西浮梁縣)朱俊,名英俊,號萬春,任荊州都督,率兵抗金,戰死沙場,夫人周氏偕子落業興國東溪(今湖北陽新縣龍港)。十世孫四七、君政、君寶、君守、君用之裔陸續向周邊大冶、廣濟和瑞昌等地播遷。元代中後期,四七支下朱龍四偕子榮什由興國東溪遷瑞昌流莊鄉朱家壋,其四世孫仲文分遷碼頭朱湖、仲鏤遷當地大房朱、仲銘遷武蛟上朱。永樂二年,龍十三子榮八由湖北大冶遷流莊鄉龍船咀。明永樂初,君政裔孫朱應鳳由湖北廣濟縣青林遷碼頭泥灣,嘉靖間轉遷流莊田塘;君政五世孫賢四由廣濟縣遷橫立山、黃金前程。永樂初,君守支下朱省一孫道通由廣濟縣遷瑞昌甘露鄉苦竹巷(今夏畈下朱村),五世孫子倫、子經由苦竹巷遷武蛟建下朱村,朱子正由苦竹巷遷洪一朱灣老屋。明初,朱省二孫彥直由陽新縣木港遷高豐樓下,彥輝遷高豐岩前,彥名遷范鎮陡崗山;朱君用孫秀八由廣濟縣白岩山遷瑞昌甘露鄉符陽畈朱家墩(今夏畈上朱村)。
山莊最早的舉人朱蔚
朱蔚(1827-1887),號紫霞,派名自彬,大冶金山店鎮向陽村朱家山頭人,清朝鹹豐辛亥科舉人,是朱家山頭最早的舉人,曾任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知縣。當地有一武藝超強的大盜,前幾任知縣都捉不住他。該大盜得知這任知縣為官清廉,便自己投案。誰知手下人到牢里向盜賊索要錢財,大盜一怒之下越獄逃跑了。等到上級來提犯人時,朱蔚因交不出人而被罷官回鄉。不久後盜賊被抓住,為朱蔚說明了冤情。朱蔚被再授官職,卻在赴任途中因病逝世。
清末“狀元”朱國楨
朱國楨(1878-1927),字星胎,大冶金山店鎮向陽村朱家山頭人。光緒28年中舉人,光緒29年中進士,殿試複試一甲第一名,後被山西考生王壽彭頂替,引起在京鄂官罷朝一日。後授翰林院編修,任中丞參政。曾漂洋日本學習,回國後,擔任過黎元洪顧問,在湖北還擔任過湖北法律專科學校校長、湖北政府秘書長、籌備處長、代理教育廳長、全國禁菸局督辦、浙江省教育廳長等職。他一生重視教育興國,著有《日本政律及中國》、《滿清史略》、《赴秋闈集》和《從政日記》等書。
革命烈士朱少甫
朱少甫(1907-1930),大冶金山店人。1927年參加革命。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29年6月,任中共鄂城縣特支書記,在本縣組織赤衛隊、青年團,發展武裝力量,領導民眾暴動,曾用棺材秘密從外地運回槍枝40多枝。1930年被他的學生告密,敵人將他逮捕關入監獄。敵團長看中他的才學,千方百計對他進行誘降。他回斥敵人說:“你們少來這一套,要我投降辦不到。”敵人又厚顏無恥地對他說:“只要你寫份自首書,馬上就放你。”他斬釘截鐵地回答:“你放了我,我還是當共產黨,還是要同你們乾!”敵人無計可施,將他殺害。
軼聞志
父子同科
清朝光緒己丑年,當時朱廷勱有四十二歲,他的兒子朱慶年二十五歲,兩人同時赴省考。臨行前一天,公公向媳婦說:“昨夜我夢見在你房中,是何兆頭?”聰明的媳婦立即恭賀說:“此去參考一定是父子同科(“科”與“窠”同音)”。果然在放榜時父子雙雙同科中舉,在祠堂掛上了“父子同科”的匾。這便是大冶歷史上有名的父子同科。
飛魚到塘
朱家山頭門口那一口塘,相傳是湯氏太婆創業時請工開挖成的。
1955年正月十五晚玩龍燈結束後,全村人就在塘邊的禾場活動,至深夜已是迷天大霧,不見有異常現象。次日清晨,早起的過路人發現,滿塘都是大大小小的魚,叫來全村人到現場一看,果然如此。驚奇的訊息不脛而走,招來四鄰許多看熱鬧的人圍觀,當時有人主張捕撈,也有人認為這是神魚,不可亂動,見解不一,沒有及時捕撈。數日後見滿塘的魚逐漸稀少,再捕撈時,雖然不是滿塘,但還是撈起不少,而且在魚種上多了很多紅尾魚和黃磉魚。
姓氏起源
以國為姓 去邑成“朱”
據《姓苑》記:“本高陽氏後,周封於邾,子孫去邑為氏。”
傳說古帝顓頊高陽氏有個玄孫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封在曹地(今河南靈寶)賜姓曹,人稱曹安。曹安的後裔曹俠因輔佐周武王興兵伐商,戰功顯赫,武王將他封於邾邑(今山東省鄒城一帶),人稱邾俠,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
春秋時,邾國被楚滅掉,失國後的邾國子孫四處奔散逃難,有的改為鄒姓、騶姓、婁姓等。邾俠後裔邾遂也稱邾秺,為了避難到魯國蕭縣的相邑(今安徽濉溪縣西北)隱居,從此邾秺的後代世世代代定居下來。朱秺為紀念邾國,去邑為朱,從此始得朱姓。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