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簡介
田齊始於田完。田完,本名媯完,又稱陳完。其先虞舜之苗裔媯滿封於陳,遂以國為氏。陳厲公次子即媯完,避禍奔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媯完到了齊國,因為古時候陳跟田,音相近,遂以田為氏,故稱田完,諡號敬仲,史稱田敬仲。
傳五世至田桓子,“事齊莊公,甚有寵”,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孫子田釐子乞,事齊景公。齊景公薨,齊國的卿國氏、高氏立晏孺子為君,結果田釐子連同鮑氏殺高昭子、逐國惠子,立陽生為齊君(齊悼公),弒晏孺子,“田乞為相,專齊政”。田釐子的兒子田成子常與與監止為齊簡公左右相。於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常獲勝,弒齊簡公,立平公,益專齊政。
田常的曾孫田和,相齊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和)乃遷康公於海上”,不久,通過魏武侯,田和順利讓周天子承認自己是諸侯,“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齊,成為大國,都臨淄。
田氏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 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 “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列表
次序 | 諡號 | 名 | 在位時間 | 年數 | 備註 |
1 | 齊威王 | 田因齊 | 前356年—前320年 | 37 | 前356年,即齊侯位;前334年,稱王 |
2 | 齊宣王 | 田辟疆 | 前319年—前301年 | 19 | |
3 | 齊湣王 | 田地 | 前300年—前284年 | 17 | 前288年,稱東帝,不久去帝號 |
4 | 齊襄王 | 田法章 | 前283年—前265年 | 19 | |
5 | 齊共王 | 田建 | 前264年—前221年 | 44 | 前221年,秦滅齊 |
秦末
田儋
田儋(?-公元前208年),原是戰國時期齊國王族。公元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田儋趁機殺死狄縣縣令,舉兵起義,自立為齊王,攻取平定齊國故地。公元前208年,秦朝將領章邯圍攻魏王魏咎,魏咎派周市向齊、楚兩國求援。田儋與楚將項它率軍隨周市援救魏國。章邯在臨濟城下大敗齊、魏援軍,殺死田儋和周市。
田假
田假,齊襄王之子,戰國末代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儋已死,田假被擁立為齊王,以田角為丞相、田角之弟田間為將軍,共同率軍守衛本土,以抵抗外來的軍隊。
田榮逃到東阿後,章邯緊追不捨包圍東阿。項梁聽說田榮的處境危急,於是率部前往援救章邯,在東阿城下擊敗章邯。章邯引兵西走,項梁率軍追擊。此時田榮沒有協助項梁追擊章邯,而是因為怨恨齊人擁立田假為齊王,而率軍攻打田假。田假兵敗,逃奔投靠楚懷王。
項羽擊敗田榮後,再次立他為齊王,他又被田橫所敗,再次逃到楚國,被項羽所殺
田巿
田巿(fú),田儋的兒子。田假逃亡至楚國後,田榮立田巿為齊王,並要求楚國交出田假。楚國不理,所以田榮沒有隨西楚霸王項羽入關,只有副將田都、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封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也沒有封田榮。田榮不服,不讓田巿離開臨淄去膠東。田巿害怕項羽怪罪,悄悄到了膠東。田榮大怒,漢元年(前206年)六月,田榮率兵擊殺田巿。
田都
田都,原是是田儋、田榮兄弟的副將。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田都和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背叛田榮,隨項羽入關。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封田都為齊王(臨淄王)、田安為濟北王、田巿為膠東王。
因為項羽所封諸侯中,沒有田榮,所以田榮很不服。漢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逃亡至西楚。
田榮
田榮,田儋弟,因為項羽所封諸侯中,沒有田榮,所以田榮很不服。於是田榮扣留了項羽封膠東王田市,不讓他到膠東的治所。田市非常害怕,於是就逃跑去膠東。田榮得知後勃然大怒,急忙帶人追趕,在即墨把他殺死了。回來又攻打濟北王田安,並且把他殺死,還趕走了項羽立的齊王田都,於是,田榮就自立為齊王,全部占有了三齊之地。
項羽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十分惱怒,於是就起兵北伐齊國。齊王田榮被打得大敗,逃跑到平原,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榮殺死。
田廣
田廣(?-前204年),田榮之子。漢二年(前205年)正月,田榮兵敗被殺死。項羽再立田假為齊王,三月,田假被田榮的弟弟田橫擊敗,再投楚國,被項羽所殺。田橫收復失地,立田廣為王。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漢王劉邦派使者酈食其赴齊講和,田廣與田橫同意和漢王共同對付項羽。漢將韓信趁齊國懈備,引兵東進,攻入齊國。田橫、田廣大怒,立即烹殺了酈食其。韓信襲破歷下軍(今山東濟南),攻陷齊都臨淄。田廣逃亡中被殺。
田橫
田橫(?—公元前202年),田儋、田榮的弟弟。田橫獲悉田廣被殺後,自立為齊王。戰敗後逃到海外孤島,劉邦招降,不從。自殺。他的500多個下屬也一起自殺了,無一人投降。劉邦以王禮下葬之。
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他擊敗田橫後,以齊地不能沒有王為由請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劉邦非常憤怒,但是還是立他為齊王。再者,因為之前酈食其的死,劉邦已經不能容下韓信了,劉邦建國後改封韓信為楚王,然後降為淮陰侯,最後被劉邦的皇后呂雉所殺。
漢朝
劉肥
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立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說齊語的都歸屬齊王。前193年,劉肥入京朝見惠帝。惠帝與齊王飲宴,二人行平等禮節如同家人兄弟的禮節一樣。呂太后為此發怒,將要誅殺齊王。齊王害怕不能免禍,就用他的內史勛的計策,把城陽郡獻出,做為魯元公主的封地。呂太后很高興,齊王才得以辭朝歸國。前189年,劉肥去世,終年46歲。
劉襄
劉襄,劉肥子,劉肥死後繼位。前180年,呂后駕崩,呂產、呂祿準備舉行政變,劉章知其謀,陰告他發兵入關誅諸呂,以乘機奪取帝位,劉襄遂舉兵西進。呂產聞迅派灌嬰率兵迎擊,灌嬰至滎陽屯兵,使人與齊連和。後來劉章與周勃誅滅諸呂,大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他只得罷兵歸國,次年病死,諡號哀王。
劉則
劉則(?-前165)即齊文王。齊哀王劉襄之子。立十四年死,無子,國除,封地歸於漢。
劉將閭
劉將閭(?―公元前154年),齊悼惠王劉肥之子。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盡封悼惠王子七人為侯,他被封為楊虛侯。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分齊為六國,立原所封齊悼惠王子為侯而尚在者六人為王,他被立為齊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他狐疑觀望。三國叛軍圍齊,他一面派人求救,一面暗與叛軍聯絡。欒布擊破叛軍後,了解其情移兵伐齊,懼而自殺。
劉壽
劉壽,劉將閭之子,劉將閭自殺後,漢景帝立劉壽為齊王,在位22年,謚懿。
劉次昌
劉次昌(?—前126)即齊厲王。齊懿王劉壽子。前131年嗣位。與其姊通姦。主父偃任齊相,追究其事,他畏罪自殺,國除。
劉閎
劉閎(?—前110),漢武帝劉徹的次子,生母為趙地的王夫人。元狩六年,劉閎受封齊王,元封元年去世。因其年少無子,封國被除。謚懷,即齊懷王。至此,西漢朝不再封齊王。
劉縯
劉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字伯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兄長。新朝末年,他與劉秀等率數千人起義,號舂陵軍,自稱柱天都部,後加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任大司徒,封漢信侯。後被更始帝劉玄猜忌,被劉玄所殺。劉秀建立東漢後,追謚他為齊武王。
劉章
劉章,劉縯之子,建武二年,立為太原王,十一年,徙為齊王,十五年,追謚縯為齊武王。少孤,光武感縯功業不就,撫育恩愛甚篤,以其少貴,欲令親吏事,故使試守平陰令,遷梁郡太守。
劉石
劉石,齊哀王劉章之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劉石始就國。在位二十四年卒,謚曰煬。
劉晃
劉晃及弟利侯劉剛與母太姬宗更互相誣告。章和元年,有司奏請免晃、剛爵,為庶人。漢章帝劉炟於是遣謁者收晃及太姬璽綬。於是劉晃當十七年齊王后被降爵為侯。
劉無忌
劉無忌,劉晃之子。漢章帝因為劉縯的後嗣(齊王支系)因罪被廢,常常覺得難過。而且當時劉縯的另一個後裔北海王支系也絕後了。漢章帝在快死的時候下遺詔令復二國。漢和帝永元二年,乃復封無忌為齊王,是為惠王。立五十二年薨。
劉喜
劉喜,劉無忌之子。在位5年。謚頃。
劉承
劉承,劉喜之子。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國除。
張步
張步(?―32年),字文公,琅琊郡不其縣(治今山東省即墨市西南)人。新朝王莽末年,天下大亂,乘機起兵,割據齊地十二郡。後投靠另一個割據者宗室劉永,被封為齊王。公元29年(建武五年),被劉秀所敗,投降。公元32年(建武八年),叛逃,被殺。
列表
序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數 | 備註 |
1 | 齊悼惠王 | 劉肥 | 前201年-前188年 | 1 | 漢高祖之子 |
2 | 齊哀王 | 劉襄 | 前188年-前178年 | 13 | |
3 | 齊文王 | 劉則 | 前178年-前164年 | 14 | |
4 | 齊孝王 | 劉將閭 | 前164年-前153年 | 11 | |
5 | 齊懿王 | 劉壽 | 前153年-前130年 | 23 | |
6 | 齊厲王 | 劉次昌 | 前130年-前125年 | 5 | |
7 | 齊懷王 | 劉閎 | 前117年-前110年 | 8 | 漢武帝之子 |
8 | 齊哀王 | 劉章 | 25年-46年 | 21 | 漢光武帝之侄 |
9 | 齊煬王 | 劉石 | 46年-70年 | 24 | |
10 | 齊王 | 劉晃 | 71年-87年 | 16 | |
11 | 齊惠王 | 劉無忌 | 90年-142年 | 52 | |
12 | 齊頃王 | 劉喜 | 142年-147年 | 5 | |
13 | 齊王 | 劉承 | 147年-206年 | 61 |
三國
魏國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是三國時魏朝第三代皇帝。曹芳是魏明帝的義子,但自小在宮中成長的曹芳,出生來歷一概不詳。《魏氏春秋》記載,曹芳應該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龍三年,封為齊王,公元239年被立為太子,當年登基即帝位,年僅八歲。改年號景初,公元240年改年號為正始,即位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罷廢曹爽(之後滅三族),獨掌軍國大權,改年號為嘉平。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曹芳聯合李豐、張緝、夏侯玄等意圖罷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三人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晉國立國後封為邵陵縣公,死後謚“厲公”。
吳國
孫奮
孫奮(?-270年),字子揚,孫權的第五子,生母為仲姬。
吳大帝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奮被立為齊王,居於武昌。同年,吳大帝孫權逝世,太傅諸葛恪掌權,他不希望諸王居住在長江江邊戰略要地,於是要孫奮遷居到豫章。孫奮怒而不肯從命,又數次違反法令。諸葛恪上書勸諫孫奮,希望他有所節制,守法行事,盡忠東吳,以免日後與兄長魯王孫霸一樣遭到殺身之禍。(《諸葛恪勸孫奮書》)
孫奮收到諸葛恪的上書後大懼,於是移居到南昌。孫奮又沉迷於遊獵,官員和屬下都苦不堪言。後來諸葛恪被孫峻誅殺,孫奮去到蕪湖,要到建業看朝中事變。傅相謝慈等勸諫孫奮,被孫奮殺害。孫奮因擅殺官吏而被廢為庶人,流放到章安縣。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又被封為章安侯。
吳末帝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皓寵妃左夫人王氏逝世。孫皓十分悲傷,整天都在哭,多個月都沒有出外露面,民間更有傳聞說孫皓已死,於是有人訛稱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兩人之中將會有一個要被立為皇帝。孫奮生母仲姬的陵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對孫奮會被擁立的傳聞半信半疑,為仲姬的陵墓打掃。孫皓知道後,以車裂處決張俊,誅滅他的三族,並且誅殺孫奮及他五個兒子,封國廢除。
孫練
孫練,吳末帝孫皓第三子,名待考。269年封東平王,272年改封齊王。
晉朝
司馬攸
齊獻王司馬攸(248 — 283),字大猶,河內溫縣人,司馬昭之次子。生於魏正始九年,卒於晉武帝太康四年,年三十六歲。少而岐嶷。及長,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典籍,能屬文,尤善尺牘,為世所楷。司馬師無子,以為嗣。仕魏至安昌侯,遷衛將軍。武帝建國,對齊王鹹寧二年,(公元二七六年)為司空。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 年)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軍事。攸素為父昭所鍾愛。武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又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為嗣,河南尹夏侯和對賈充說應該立齊王,晉武帝因此把夏侯和調任光祿勛,賈充被解除兵權。衛瓘與楊駿不合也支持立齊王,衛瓘子衛恆是齊王司空掾,反對立晉惠帝,因此被楊駿陷害,以公就第。齊王正直,於荀勖等不利,乃進構陷之詞。攸為之憤怨發疾。朝廷遣之就國,鄭默、曹志、秦秀、庾純等皆受牽連,羊琇、成粲要為他報復。攸上表乞守陵園,不許。帝遣御醫往治,皆言無疾。疾為篤,猶催上道。攸乃強入辭,舉止日常,帝益疑之。辭出,信宿,歐血而卒。帝為之大慟。謚曰獻。攸的處遇,幾全與曹植相似。所不同者,曹植的詩文傳世頗多;攸的文集二卷,(《隋書》、《唐書經籍志》)久已佚失。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司馬攸,字大猷,文帝第二子,武帝弟,封齊獻王,官至侍中、大司馬,今見正書帶名凡四段,共三紙,書有“痛惜羊祜”之言。南齊王僧虔《論書》: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
司馬冏
齊武閔王司馬冏(?—302年),司馬攸子,襲封齊王。初拜散騎常侍、領左將軍、翊軍校尉。“八王之亂”中,永康元年(300)與趙王司馬倫密結,廢殺皇后賈南風,以功轉游擊將軍。次年受排擠,出為平東將軍、假節,鎮許昌。及趙王司馬倫篡位,又聯絡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等共討趙王倫,迎惠帝復位,拜大司馬。即掌大權,恣行非法,頗驕奢擅權,大造府第,壞公私廬舍數以百計,臣民失望。永寧二年(302)河間王司馬顒與長史李含密議,上表列齊王司馬冏罪狀,揚言率領十萬人馬,將與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范陽王司馬虓共會洛陽。八月,齊王冏為長久專政,立年方八歲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自為太子太師。十二月,李含屯軍陰盤(今陝西臨潼),張方軍至新安(今河南新安),檄長沙王司馬乂圍攻洛陽。齊王冏遣董艾迎擊司馬乂。長沙王乂命宋洪等縱火燒千秋神武門,兩軍在城內激戰三日,司馬冏大敗,被擒斬首,暴屍三日,同黨皆夷三族,死者兩千餘人。永嘉中,懷帝下詔,重述冏唱義元勛,還贈大司馬,加侍中、假節,追謚齊武閔王。
司馬照
司馬照,司馬攸孫,東萊王司馬蕤子。《晉書》:“太安元年,封東萊王蕤子照為齊王。”
司馬超
司馬超,司馬冏之子,司馬冏死後繼位,後被石勒所擒。
司馬柔之
司馬柔之(?-402年4月16日),南頓王司馬宗之孫。太元年間,晉孝武帝下詔以司馬柔之襲封齊王,延續司馬攸和司馬冏的祭祀,司馬柔之歷任散騎常侍。元興元年二月丁巳(402年4月6日),會稽王司馬道子將要討伐桓玄,命令司馬柔之兼任侍中,帶著騶虞幡的旗幟宣布告慰江州和荊州。二月丁卯(402年4月16日),桓玄的前鋒部隊在姑孰擊敗了東晉的中央軍,司馬柔之和譙王司馬尚之被殺害,朝廷追贈他為光祿勛。
司馬建之
司馬建之,司馬柔之之子。司馬柔之死後,被立為齊王,劉裕代晉建立劉宋後,封國被撤除。
段龕
段龕(?―357年),鮮卑族,十六國時期段部鮮卑首領,前任首領段蘭之子。在段蘭死後接管其部。永和六年(350年),段龕趁亂占據廣固(今山東青州),自稱齊王。永和七年(351年),段龕歸附東晉,授任鎮北將軍,封齊公。昇平元年(357年),段龕被慕容俊所殺。
漢趙
劉裕
劉裕,匈奴漢光文帝劉淵次子,封齊王,大司徒。
劉敞
劉敞,漢趙皇帝劉曜之子,光初二年(319年)封齊王。
劉勱
劉勱(?-318年),趙漢國皇帝劉聰子。312年,封劉勱為齊王。[1]316年,被靳準等誣陷劉勱和皇太弟劉乂謀反作亂。318年,封大司徒,後來被靳準誣陷,被皇帝劉粲殺害。
後趙
石邃
石邃(?—337年),後趙武帝石虎之子,封齊王。
石遵
石遵,後趙武帝石虎之子,封齊王。
冉魏
李農(?-350),後趙大司馬。350年,冉閔殺後趙君主石鑒自立,登基為帝(國號“魏”,史稱“冉魏”)。李農被封為齊王,同年被冉閔所殺。
劉宋
司馬順則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五月,亡命之徒司馬順則占據梁鄒城,自稱齊王。八月兵敗被殺。
司馬道賜
司馬道賜,晉宗室。時逢司馬休之反,司馬道賜是劉敬宣的參軍,他夥同辟閭道秀、王猛子殺劉敬宣,舉兵應休之。司馬道賜自號齊王,但不久便被左右所殺。
蕭道成
蕭道成(427年~482年),字紹伯,南朝齊創立者。477年,道成殺後廢帝劉昱,立劉準(宋順帝),蕭道成封齊王,兼總軍國。479年,篡宋稱帝,建立南齊。
北魏
拓跋嗣
拓跋嗣(391年—423年),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423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其生母是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為太子這前,按漢、魏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被道武帝怒斥出宮。409年10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於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
拓跋嗣諡號為 明元皇帝,廟號 太宗。
拓跋嗣於天興六年(403年)封齊王,加車騎大將軍,位相國。
封辨
北魏延興元年(471年)聚黨自號齊王,後被討平。
王伯恭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聚眾嶗山,自稱齊王,被東萊鎮將孔伯孫討平。
蕭寶夤
蕭寶夤(485年或486年-530年),字 智亮,是齊明帝蕭鸞的第六子,母親為劉惠端,胞兄為齊東昏侯蕭寶卷。蕭寶夤逃到北魏後,景明四年封齊王。
東魏
高洋
高洋(529年-559年),字子進,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建立者。高澄被奴隸刺殺以後,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權。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只好封他為丞相、齊王。高洋不甘當傀儡皇帝的大臣,就於550年就廢掉了元善見,自立為帝,改元“天保”,建都鄴,北齊建立。
西魏
元廓
元廓(?—557),又名拓跋廓,即西魏恭帝,元寶炬之子,554年即位,557年禪位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西魏滅亡,不久被殺。大統十四年(548年),封為齊王。
北周
宇文憲
宇文憲(544年-578年),字毗賀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生性通達,有度量。初封為涪城縣公。宇文憲從小聰敏,性格豁達,一向善謀,富於算略,尤其擅長撫慰和統帥部屬,善於用人,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屬下對他心悅誠服,都樂意為他效力。 生母達步乾妃,母親有疾,宇文憲會感到“心驚”。宇文泰曾賜給他良馬,宇文憲獨取純者。帝問之,對曰:“馬色類既殊,或多駿逸。若從軍征伐,牧圉易分。”武成初年,加封益州刺史,進封齊國公。武帝天和三年,封憲為大司馬。建德二年,進爵為齊王。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宇文憲奉命率軍圍攻北齊的晉州,密令永昌公宇文椿“伐柏為庵,示有處所”,克北齊王高緯於晉州(今山西太原)。次年,攻克鄴城(今河北臨漳),滅北齊。後以功高,常稱病不出,不再追隨周武帝出征,周宣帝宇文贇繼位,宣帝深忌憚之,誣陷宇文憲謀反,將他誅殺,時年三十五歲。隨後又殺了他的五個兒子和與他有私交的幾位高級官員王興、獨孤熊、豆盧紹等。
隋朝
楊暕
楊暕(585年-618年),是隋煬帝楊廣和蕭後的次子,封齊王。
楊暕長的很帥,從小被文帝楊堅喜歡。開皇年間,文帝立他為豫章王,邑千戶。長大後,精通經史,而且騎馬射箭功夫了得,史書說“尤工騎射”。初為內史令,仁壽年間拜為揚州總管沿淮以南諸軍事。
楊廣當了皇帝後,封楊暕為齊王,增邑四千戶。暕在大業初年任豫州牧,後轉雍州牧,又轉任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大業二年太子楊昭去世,楊暕一度被視為繼任儲君的熱門人選,可是暕“頗驕恣,昵近小人,所行多不法”,更因事招來煬帝不滿。後來御史韋德裕彈劾楊暕,煬帝命令甲士千餘人大舉搜查楊暕府第,揭發了暕一些不良的行為,暕此後“恩寵日衰”。
大業十四年江都政變,反賊宇文化及弒逆煬帝時,齊王楊暕及其兩個王子也遇害,楊暕有個遺腹子楊政道,隋朝末年與蕭後逃到東突厥。
張繡
蕭銑稱帝時封為齊王。張繡恃勛驕慢、專恣弄權,於是被蕭銑所殺。
王世惲
王世惲(?—621年),隋末唐初起義軍首領,唐國中原割據勢力王世充之兄。武德二年,鄭王王世充廢除隋皇泰主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八月,王世充大封宗室、功臣,封兄王世惲為齊王、尚書令。
薛仁杲
薛仁杲(?―618年),薛舉之子,封齊王。薛仁杲驍勇善戰,號稱“萬人敵”。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仁杲與其父薛舉起兵,占據隴西之地。七月,薛舉稱帝,立薛仁杲為太子。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舉去世,薛仁杲繼位。十一月,薛仁杲在淺水原之戰中被唐軍擊敗,薛仁杲被迫投降唐朝,李世民將薛仁杲押送長安斬首。
高開道
高開道(?―624年),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隋末參加格謙領導的起義軍,任將軍。格謙戰死,他在沿海聚集舊部,於公元618年,攻克北平,攻取漁陽,自稱燕王。旋從高曇晟,被立為齊王,不久殺高曇晟,兼併其眾。公元620年,接受唐朝北平郡王封爵,任蔚州總管。次年,復自稱燕王,起兵反唐。公元624年,其部將張金樹反叛,高開道被迫自殺。
唐朝
李元吉
李元吉(603年-626年),小字 三胡,唐高祖第四子。他出生時,因為形貌醜陋,竇夫人不願意撫養,命令家人將之拋棄。侍女陳善意偷偷將他抱回,秘密撫養,等李淵回家稟告了他,方才使得李元吉沒有夭折在襁褓之中。
當高祖出兵伐西時,負責留守太原,後來管理十五郡的軍事,被封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封齊王。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途徑臨湖殿時,發現異常,急忙調頭回走,此時伏兵殺出。李世民以箭射殺李建成,尉遲恭等追殺李元吉,兩人皆慘遭殺害。五子都被處死,元吉妻子楊氏為李世民霸占。
唐太宗即位後,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謚“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以元吉妻子楊氏與世民所生之子曹王李明過繼,嗣其後。
李祐
李祐(?-643年),唐太宗第五子。武德八年,封宜陽王,是年改封楚王。後封為齊王,同時擔任齊州都督。貞觀十二年,李祐進京養病,他的舅父弘智勸他募壯士以自衛。弘智推薦妻兄燕弘信輔助李祐,招募死士。
李祐好遊獵,結交奸邪之人,昝君謨、梁猛彪以善騎射得幸於李祐,太宗怪長史薛大鼎無方,改以權萬紀為長史。李祐不思悔改,權萬紀多次犯顏勸諫,斥退昝君謨、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祐的不滿,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狎昵逾甚,權萬紀與李祐關係鬧得很僵。太宗又以校尉韋文振為齊王府典軍。太宗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齊王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643年,李祐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支解之,昝君謨等勸他起兵謀反,有人勸李祐入豆子岡(在今山東惠民)為盜,李祐猶豫不決。三月,唐太宗急召兵部尚書李勛與劉德威伐齊王。李祐日夜與燕弘亮等五人對其妃宴樂。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參軍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長安,被太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同黨一併被殺。他的被擒導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計畫被發現。朝廷授杜行敏為巴州刺史,封南陽郡公,齊州平陵縣(治今山東歷城東平陵城)下詔改名為全節縣。
李倓
李倓(?-757年),唐肅宗李亨第三子,母為張宮人。天寶年間封為建寧王。
安史之亂爆發後,756年夏,叛軍攻向長安,李倓的祖父唐玄宗率皇族逃往成都。途中,李倓見士民慌亂,便與宦官李輔國進諫其父太子李亨勸他收拾兵馬,領導抵抗叛軍。
李亨於是沒有徵得玄宗的同意就率兵北上,玄宗聽說後只好默認。在北上途中,李倓率驍騎數百,每戰在前,在郭子儀、李泌的輔助下,李亨在靈武稱帝,即唐肅宗。
之後,李倓統軍作戰,多次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良娣二人罪惡,李輔國、張良娣誣陷李倓欲謀害其兄廣平王李俶,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李俶與李泌多次向肅宗表明李倓無罪,肅宗也頗感後悔。
762年,李豫(李俶)即位為唐代宗,768年,追封李倓為齊王,不久又追謚為承天皇帝,與興信公主(玄宗女,李倓姑母)第十四女張氏(張說孫女、張垍女)冥婚,謚曰恭順皇后,備禮改葬於順陵。
李納
李納(?-792年),第二任淄青節度使,唐朝地方割據藩鎮李正己之子。建中三年(782年)愜山會戰之後,李納自稱齊王。興元元年(784年),另一位叛亂割據者魏王田悅被堂弟田緒所殺後,李納取消王號,歸附唐朝。
早年為淄、青二州刺史,又為行軍司馬。779年,淄青(又稱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已經病死,李納一直封鎖訊息,自領軍政。田悅(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子)叛亂失利後,向李納和李惟岳(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子)求援,李納出兵一萬、李惟岳出兵三千,與田悅殘部合計二萬餘人屯駐於洹水(流經河南安陽市)。馬燧等人率部進駐鄴城(同相州、今河南安陽),與其隔岸對峙。八月,李納為父發喪,同時上表請求承襲節度使職,被唐德宗拒絕。
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李納封鎖訊息,自領軍政。八月始發喪,請襲父位,德宗不許。李納派高彥昭守濮陽。十月,李納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遣其將王溫會同魏博將信都承慶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淆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節度劉洽(劉玄佐)與神策將曲環增援李洧,大敗之,打通東南漕運,史稱唐擊李納徐州之戰。高彥昭投降劉洽後,李納一怒之下,將彥昭的妻子全部殺害。李納為劉洽所圍困,乃登城見劉洽,請求自新。太宦宋鳳朝說李納窮蹙,不必再給機會。於是李納突圍,退回鄆州(今東平東北),城中乏糧,烹食百姓以作軍糧。朱滔再遣兵馬使承慶等前去救援李納,擊敗劉洽。劉洽退守濮陽。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鎮歃血為盟,以朱滔為盟主。朝廷命令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節度使,專討李納。李希烈乘機率所部三萬人移居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李希烈未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李納勾結,與河北三鎮來往頻繁,自稱建興王。興元元年(784年),皇帝下詔,招撫李納,恢復平盧節度使,授檢校工部尚書,又同中書門下乾章事,封隴西郡王。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黃河以北大致平定,只剩下田悅困守魏州孤城;而黃河以南的政府軍則猛攻濮州(今山東鄄城縣)的李納。李納勢窮力蹙,基本上也是敗局已定。 貞元八年(792年)李納卒,其子李師古襲位。
李湊
李湊(?-835年2月10日),唐穆宗第六子,年少時雅裕、有尋矩。太和九年正月(835年)李湊薨,追贈齊王。開成三年(838年)追贈李湊為懷懿太子。
武攸寧
武攸寧,武則天伯父武士讓的孫子,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武攸暨的哥哥,唐建昌王。神龍政變後,武攸寧被滅族。據《唐書》載,唐代宗時期為他平反並追封為齊王。“建昌王追封齊王,崇恩王追封衛王,靈昌王追封鄆王。”
五代
徐溫
徐溫(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本為唐末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帳下右衙指揮使。
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被追封為齊王,謚忠武王,養子徐知誥繼位。徐知誥建齊國後,追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939年改齊為唐,史稱南唐,改為義祖。
張全義
張全義(852~926),後梁後唐重臣。同光二年由魏王改封齊王。
李璟
南唐元宗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原稱徐景通,南唐建立後,複本姓李,改名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後唐建立後,被封齊王,後繼位。
李景達
李景達,南唐烈祖李昪第四子,封齊王,謚昭孝,為宋皇后所生。
石重貴
後晉出帝石重貴(914年-974年),又稱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升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天福三年冬,為開封尹,封鄭王,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六年,改為廣晉尹,徙封齊王。天福七年六月,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天福七年(942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死,重貴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號,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開運。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契丹攻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占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
楊光遠
楊光遠,後漢高祖即位追封為齊王。
高行周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質,幽州人。五代時,後唐名將,著名的騎兵將領。後周太祖郭威登基後,封高行周為齊王。
安審琦
安審琦(897-959),字國瑞,其先沙陀部人。後周大臣,死後追封齊王。
張宗奭
後周齊王。
劉弘弼
劉弘弼,南漢高祖劉龑第六子,封齊王。
北宋
趙廷美
趙廷美(?-984年)即趙光美、匡美(為避太祖太宗諱最後改為廷美),宋太祖趙匡胤四弟。
封為魏王。976年,宋太祖逝世後,流傳著燭影斧聲疑案,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由於有“先傳光義,再傳光美”的金匱盟書的傳聞, 趙光美初被為齊王,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
981年,如京使柴禹錫控告趙廷美驕恣,趙普又指使開封知府李符,誣告趙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982年,趙廷美貶謫任西京留守,暗中與兵部尚書盧多遜勾結。事敗,罷去西京留守。984年,至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因憂悸成疾而卒。詔封為涪王,謚曰悼。999年閏三月,改葬梁縣新豐鄉(即今陵頭鄉)。
趙元佐
趙元佐(965年—1027年),宋太宗趙光義與元德皇后李賢妃所生的長子。初名趙德崇,字惟吉。歷封衛王、楚王。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宋仁宗趙禎即位,封趙元佐為江陵牧,增加趙元佐的食邑。天聖五年(1027年)十二月,趙元佐駕薨,享年62歲,兒子趙允升繼嗣,贈河中、鳳翔牧,追封齊王,諡號恭憲。
遼國
耶律罨撒葛
耶律罨撤葛,又作耶律罨撒葛(935年-972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第二子,遼景宗繼位之後封罨撤葛為齊王,保寧四年(972年),病疽薨。贈皇太叔,諡號欽靖。
韓德讓
韓德讓(941年-1011年),中國河北玉田人,遼朝權臣。
韓的祖父韓知古是被擄掠去遼國的漢人,後在遼國官至中書令。韓之父韓匡嗣是遼國的南京留守,卒於西南面招討使任上,封秦王。
韓德讓在遼景宗時任東京供奉官,後逐漸升遷至權知南京留守事,成為一方權臣。乾亨元年(979年),韓在南京幽都府抗擊北宋入侵,因功授遼興軍節度使。後入朝為南院樞密使,賜名“德昌”,成為漢臣中權勢最大者。
遼聖宗即位後,蕭太后攝政,命韓德讓負責宿衛。統和三年(985年),韓兼政事令,進入遼國決策核心,對穩定聖宗初年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次年,韓率軍擊敗北宋北伐的曹彬和米信部隊,被封楚國公,旋即進封楚王。
統和十二年(994年),韓任為北府宰相兼領樞密使,不久又兼北院樞密使,拜大丞相,封齊王。此時韓總理北南兩院樞密院,集遼、漢軍政大權於一身。澶淵之盟後,韓徙封晉王,賜名耶律隆運,位在親王之上。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隨遼聖宗出征高麗,在軍中去世,追贈尚書令,諡文忠。
韓德讓身為漢人,卻成為蕭太后攝政時寵遇最厚、權勢最大的人物。據說蕭太后曾對其說“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皇朝事實類卷》),而遼聖宗也“至父事之”。又有野史記載蕭綽派人秘密毒殺韓德讓的妻子李氏;因此後世又傳說蕭太后和韓德讓實已結為夫妻。
蕭朴
蕭朴,字延寧。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任守太子太傅。開泰二年(公元1024年),拜為北府宰相,遷任北院樞密使。封為蘭陵郡王,進位為恆王,加中書令。重熙初年(公元1032年),改封為韓王,拜為東京留守。及至遷太后於慶州,蕭朴徙封為楚王,升任南院樞密使。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封為魏王。不久逝世,終年五十歲,贈封齊王。
蕭孝穆
蕭孝穆(981年―1043年),小字胡獨堇,蕭陶瑰之子。歷任建雄軍節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樞密使等,先後被封為燕王、秦王、吳國王、楚王、齊王。
蕭撒八
蕭撒八,蕭孝穆子,字周隱。尚魏國公主,拜駙馬都尉,為北院宣徽使。重熙末,出為西北路招討使、武寧郡王。居官以治稱。清寧初薨,年三十九,追封齊王。
金國
完顏吾里補
完顏吾里補,金睿宗完顏宗輔次子,封齊王。
元朝
孛兒只斤·八不沙
八不沙,元太祖鐵木真二弟、蒙古帝國開國元勛搠只哈撒爾後裔。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其父勢都兒參與乃顏和哈丹等人反對忽必烈的叛亂。兵敗,乃顏自殺,勢都兒、哈丹投降,王位被廢,八不沙襲合撒兒兀魯思位。
【元史 武宗一】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七月丁丑,封諸王八不沙為齊王,朵列納為濟王,迭里哥兒不花為北寧王,太師月赤察兒為淇陽王,加平章政事脫虎脫太尉。
【元史 武宗二】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封齊王,仁宗延佑初年薨,無嗣。
【新元史 卷一百四·列傳第一】八不沙,元成宗元貞二年(1295年),與諸王也只里等駐夏於晉王怯魯刺之地。大德七年,以敗海都功賜金銀鈔幣有差。十一年(1307年)七月,封齊王,為金印獸紐王。至大四年(1311年)十一月,諸王不里牙屯、禿乾、因忽乃等誣八不沙以不法,罷“齊王”號,詔竄不里牙屯等於河南,不久,八不沙去世。
孛兒只斤·玉龍帖木兒
玉龍帖木兒(又稱月魯帖木兒),元朝齊王八不沙弟黃兀兒次子,元太祖鐵木真二弟搠只哈撒爾後裔。
【新元史 列傳一】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封保恩王,六年進封恩王,秦定元年(1324年)嗣為齊王,給金印,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以兵襲陷上都,執丞相倒刺沙,論功第一。二年,卒。子失列門嗣,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獻馬萬匹於京師。
孛兒只斤·失烈門
失烈門,玉龍帖木子。天曆二年襲封。至正十二年獻馬萬匹於京師。
亦憐真班
亦憐真班,西夏人。
延祐六年,超拜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至治二年,調同知通政院事,擢虎符唐兀親軍都指揮使。泰定初,遷資善大夫、典瑞院使。天曆二年,以選為太子家令,尋升資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擢侍御史,仍兼指揮使。至順初,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遷功德使,指揮使如故。尋出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未行,復為翰林學士承旨。至正六年,拜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十一年,復出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十二年,移江西行省左丞相。十四年八月,以疾卒於官。贈推忠佐運正憲秉義同德功臣,追封齊王,謚忠獻。
王保保
王保保(?-1375年),漢人,胡名擴廓帖木兒。其父親是漢人,母親是元朝末年將領察罕帖木兒的姐姐,察罕帖木兒之甥,後為舅舅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元惠宗妥歡貼睦爾賜名擴廓帖木兒。他是元朝末年名將,對元朝忠心耿耿,屢屢率部與朱元璋對戰。封齊王。元朝北撤後,朱元璋曾經想招降,他不允。跟隨元廷去了大漠,並死在哈剌那海之衙庭。
明朝
朱榑
齊恭王朱榑(1364年-1428年),明太祖第七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齊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府。建文元年(1399年)召至南京,廢為庶人。永樂元年(1403年)復封。永樂四年(1406年)奪爵,安置廬州。宣德三年(1428年)暴卒。子孫俱為庶人,移南京,封除。
樓濂
樓濂,福建人。宣德三年(1428年),有福建男子樓濂冒名為“七府小齊王”,意圖不軌,被發覺後,被押往京師,與其黨羽數百人一起被誅殺。隨後朱榑暴卒。
朱由楫
朱由楫,明光宗朱常洛第三子。朱由楫八歲就夭折,崇禎年間追封為齊思王。
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藩青州府 | ||||
稱號 | 國君姓名 | 關係 | 在位年數 | 註記 |
齊恭王 | 朱榑 | 朱元璋、庶七子 | 1370年-1399年 1403年-1406年 | 洪武三年封。十五年就藩青州府。建文元年召至京,廢為庶人。永樂元年復封。四年奪爵,安置廬州。宣德三年暴卒,子孫俱為庶人,移南京,封除。隆武二年四月追謚。 |
齊世子 | 朱賢烶 | 朱榑、一子 | 永樂元年封世子。永樂四年為庶人,移南京,封除。 |
太平天國
范運德
范運德,太平天國死難功臣之一。追封為齊王。但是具體事跡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