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

gdin gdin gdin

內容介紹


如果說一般博物館都有科學研究的任務,那么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說,科學研究更具有
特殊的意義。這主要是由故宮的價值與故宮博物院的內涵所決定的。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是中國歷代宮殿的集大成者,並有著豐富的宮廷收藏與遺存,蘊含著深厚的宮廷歷史文化,而這一切又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整體。文化整體的特點也是故宮學得以提出的重要基礎。
故宮遺產的豐厚與博大,使其許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中國文化史、中國藝術史、中國政
治史、中國明清史的重大課題。這一特點也要求故宮學研究必須有寬廣的學術視野,重視多種研究方法的結合,加強多方力量的合作與交流。
即以藏傳佛教為例,故宮藏有明清兩代大量的藏傳佛教文物,有十餘座保存完整的佛
堂,因為藏傳佛教與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治國方略有關,對其研究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適應故宮學建設的需要,故宮博物院成立了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我們認識到,要把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深入下去,不能就宮廷研究宮廷,而要放在更為寬廣的範圍和背景中去考察,例如藏傳佛教的發展源流、黃教與其他教派的關係、清代與明代的關係、宮廷與地方的關係、藏傳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狀況等等。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多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積極與國內外大學、研究所、考古所等機構合作,進行田野考察、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資料整理等,拓展了學術視野,擴大了研究領域,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故宮博物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四川甘孜、阿壩地區進行民族學考察,
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項目。自2005 年以來,雙方的考察人員多次深入高原,不避艱險,先後在當地發現了一批重要的藏傳佛教和本教遺存,填補了當地藝術史和宗教史的一些空白。實地的考察,與合作單位的充分交流,也使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對於藏傳佛教有了許多新的收穫和體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8 年,作為考察成果之一的《康巴地區民族考古綜合考察》出版。近日,文華同志又拿來即將問世的《四川甘孜地區民族與考古調查報告: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書稿。事實證明,當初走出的這一步是對的,符合故宮的學術發展方向,這些考察報告的出版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學術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事業。作為才嶄露頭
角的故宮學,更是如此。我相信,開放的胸懷,長遠的眼光,合作的精神,不竭的探求,將大力推進故宮學的持續發展,也將保證故宮博物院學術之樹的茂盛長青。
故宮博物院院長
鄭欣淼

四川人口眾多,有近九千萬人口,地域幅員遼闊,面積約四十八萬平方公里,是中
國的人口大省、國土大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它們的地域面積占了四川的一半以上。甘孜州、阿壩州聚居的民族以藏族為主,涼山州境內也住有不少藏族,其中的木里縣還是藏族自治縣。這樣看來,藏族居住區域約占四川面積的三分之一。作為承擔著四川全省地下考古、地面文物保護的唯一省級文物考古科研機構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然應當把這片區域的古代文物考古研究納入我們的工作範圍,而且還應是工作的重點範圍。幾十年來,我院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如我們在甘孜州丹巴縣、爐霍縣及阿壩州汶川縣、理縣等地的考古工作都取得過可喜的成績。但是,盤點既往的工作,我們不難發現,以往我們在這片區域主要涉及的是漢代以前的早期考古發掘和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修繕設計,而對這一區域的藏文化尤其是藏傳佛教文物的研究涉及甚少。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國內藏學研究漸成顯學,但康巴地區相對來說較受學術界冷落,
我們感到作為藏文化的一個獨特區域,四川藏區藏文化的研究及受關注的程度和它在歷史上的地位相比是遠不相稱的。歸結起來,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認為,對這片區域豐富深厚的藏文化文物資源的調查不充分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新世紀後,我們有了把四川藏區的文物考古納入工作計畫重要內容的考量,尤
其是當我們在這一地區有所發現或獲知一些重要發現的信息後,更深切地感到必須儘快全方位、有計畫地開展四川藏區的藏文化文物調查工作。但現實是,國家基本建設帶來的繁重考古發掘任務,即使我們可以在完成後騰出手來做,可是資金和專業人才的匱乏,卻令我們幾乎無計可施,真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在我們心情十分糾結時,2004 年下半年,故宮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長來川考察,我們有機會向他匯報四川藏區的一些文物新發現,這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同時,他也向我們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藏傳佛教文物的基本情況、學術隊伍及相關研究計畫,隨後,又主動表示了可在康巴地區聯合進行民族考古綜合考察的意願。聽了他的一席話,我們深受鼓舞,能與故宮博物院這樣實力的文博機構合作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機會。隨後,我們擬出的“穿越橫斷山脈”五年五次合作考察計畫,很快在鄭欣淼院長等故宮博物院領導那裡順利通過。
故宮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專家考察團隊,自2005 年夏天開始,
陸續完成“穿越橫斷山脈”的“川藏北線”、“乾隆金川戰略”、“川藏南線”三次考察,行程兩萬公里,鑑定寺院唐卡和銅佛像三千件、訪問四十多座寺院、新發現文物點二百多個。每一次考察都有重大收穫,如2005 年發現了丹巴中路鄉明代經堂碉及壁畫遺存和石
渠松格瑪呢石經城、巴格瑪呢石經牆、照阿拉姆唐代佛教石刻;2007 年在小金現場對比確認了故宮藏《平定兩金川戰冊圖》所繪的具體位置;2007、2008 年新發現了康定的四處明代經堂碉及壁畫遺存,此後又陸續發現了兩處,總計六處。這幾次“穿越橫斷山脈”專題考察,雖然都有中央電視台隨團拍攝的專題片在央視播出,我們也出版了考察圖錄專書,但嚴格說來,這都屬介紹性的科普類作品。我們合作雙方覺得,有必要將2007 年以來在康定、九龍新發現的六處明代經堂碉及壁畫遺存作為我們的階段性成果整理公布。為此雙方商定,並組織了以考察團藏學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羅文華研究員(這六處壁畫也是他帶領的考察組首先發現的)掛帥的調查研究報告課題組,我院則派出姚軍(承擔建築調查、測繪、斷代及報告中相應部分的文字編寫等)、王婷(承擔調查、繪圖、後期資料整理等)、江聰(承擔攝影)等年輕專業人員全力協助。據我所知,雙方課題組人員在各自的院裡都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他們常常是擠出時間來完成此項工作。為了編制出準確、翔實、完整的調查研究報告,課題組幾進康區,克服高原野外工作的種種困難,現場調查一絲不苟,群策群力,經過三年多的艱苦作戰,終於付梓出版,可喜可賀。
本調查研究報告的內容與水平高低,因與我專業相距甚遠,不敢也不能過多置喙。但
是,在康巴地區民族考古綜合考察項目及本報告的編制對我院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的促進方面,我還想叨上幾句。
經過幾次考察,考察團隊中的來自全國的專家們都認為,四川藏區地面及地下古代文
化遺存數量大且類型豐富,遠超考察之前的想像,有待考古學家和藏學家們進行深入發掘和研究,同時也認為這一地區藏文化在藏學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獨特的作用。
隨著考察的推進和調查資料的陸續公布,四川藏區的許多古代遺存漸為外界所知,文
物的重要性也漸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電視專題片的播出和書籍的出版,大大提高了四川藏區文化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的知名度;有的文物點剛一公布,就立刻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的關注;有的本是旅遊點,經考察專家新的價值評估後,短時間內遊客就大幅度增加。受惠於此,這幾年,不斷有國內、境外、國外的學術機構希望和我院合作在此區域開展專題研究。事實上,日本九州大學就曾和我們合作在甘孜州進行地下文物考古工作,發現了早期石棺葬,甚至還首次發現了四川吐蕃時期的地下遺址。幾年的持續考察,使我們堅定了在這一區域持續開展工作的信心,這些年不斷從甘孜州、阿壩州有新的發現(如石渠的吐蕃石刻群、金川的劉家寨新石器遺址等),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持續關注才有的收穫。
最後是我要強調的最重要的一點,依託我院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我院的專業人員得
到了多方面鍛鍊機會。我院趁此機會,先後派出二十多人參與考察,在故宮博物院專家領導和參團專家的言傳身教下,我院的一批年輕人迅速成長。今天,我院參加考察的這些人中,好些人都已成為院內業務骨幹,當問起他們到院後的成長經歷,他們都說,參加康巴地區的考察給了他們難得的鍛鍊機會,短時間內學到了不少東西,非常受用。
所以,在此我代表我院特別感謝故宮博物院領導對我們這個小院的信任與提攜,感謝
故宮博物院專家們對我院的幫助,對年輕人的諄諄教誨。
當然,本報告的出版也離不開甘孜州各級文化、文物部門領導和文物工作幹部的大力
支持。
按合作計畫約定,我們和故宮博物院還有兩次野外考察,有了前三次的成功合作經歷,
我院仍會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我深信我們雙方未來的合作會更愉快、成果會更豐碩、友誼會更深厚。
該調查研究報告和已經公布的一些新發現文物點,雖然只是我們三次考察成果中的一
部分,屬於階段性成果而已,但是,我們已有充分理由相信,當我們五次合作考察計畫結束後,定會有更多的新發現、新研究成果奉獻給大家。
對此,我們充滿期待。
對此,我們信心滿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高大倫

作品目錄

目錄
序 鄭欣淼5
序 高大倫7
長河西宣慰司—明正土司及其時代 羅文華15
一、邂逅木雅15
二、明正土司與木雅29
三、明代以前的木雅史35
四、明代的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37
五、清代的明正土司46
六、餘緒54
附錄、明正土司譜系輯錄56
康定縣四座經堂碉建築調查簡報 姚軍 崔航 王婷61
一、四座經堂碉調查情況綜述61
二、建築特點140
三、碉樓的歷史源流141
四、結束語143
附錄、甲根壩鄉阿加上村巴都家經堂碉、普沙絨鄉普沙絨二村卓瑪拉康經堂碉建築與壁畫勘察評估報告144
甲根壩鄉阿加上村巴都家經堂碉建築勘察評估報告 姚軍 王婷145
甲根壩鄉阿加上村巴都家經堂碉壁畫調查評估報告 王婷 宋艷150
普沙絨鄉普沙絨二村卓瑪拉康經堂碉建築勘察評估報告 姚軍 王婷156
普沙絨鄉普沙絨二村卓瑪拉康經堂碉壁畫調查評估報告 王婷 宋艷162
經堂碉壁畫的時代、風格及其象徵主義 羅文華171
一、壁畫布局的模式與象徵主義思想172
二、三世佛與羅漢、佛傳本生故事研究202
三、祖師像與教派教法傳承242
四、壁畫的藝術風格、年代及其佛教史背景280
圖版與壁畫描述 畢瑞 吳洪華303
一、康定縣甲根壩鄉阿加上村巴都家經堂碉壁畫304
二、康定縣朋布西鄉木都村庫家經堂碉壁畫339
三、康定縣沙德鄉沙德村辛嘎家經堂碉壁畫344
四、康定縣沙德鄉上赤吉西村白瑪丹增家經堂碉壁畫356
五、康定縣普沙絨鄉普沙絨二村卓瑪拉康經堂碉壁畫389
六、九龍縣湯古鄉湯古村中古二組經堂碉壁畫443
參考文獻486
漢文486
藏文500
日文500
西文500
專有名詞檢索505
漢文專有名詞505
梵藏文轉寫專有名詞516
後記 羅文華526^_^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Zheng Xinmiao5
PrefaceGao Dalun7
The Changhexi Pacification Office,the Mingzheng Tusi
and Their Times Luo Wenhua15
1). Encountering Mi nyag15
2). The Mingzheng Tusi and Mi nyag29
3). The History of Mi Nyag Prior to the Ming Dynasty35
4). The Changhexi Yutong Ningyuan Pacification Offic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37
5). The Mingzheng Tusi During the Qing Dynasty46
6). Additional Issues54
Appendix The Successive Mingzheng Tusi 56
A Brief Investigative Report on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Lhakhang Towers in Kangding County (Dar mdo rdzong) Yao Jun Cui Hang Wang Ting61
1).A Summary of the Survey of the Four Lhakhang Towers61
2).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140
3).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wers141
4). Concluding Remarks143
Appendix An Assessment Survey of the Structure and Murals of the Badu family Lhakhang Tower in Upper Ajia Village (A rgya grong gi stod cha),Jiagenba Township (lCags gad shang),and the Tara Chapel (sGrol ma lha khang) in Pusharong Second Village(dPav sreg rong grong sde gnyis),Pusharong Township (dPav sreg rong shang) 144
A Structural Assessment Survey of the Badu family Lhakhang Tower in Upper Ajia Village,Jiagenba Township Yao Jun Wang Ting145
An Assessment Survey of the Murals in the Badu family Lhakhang Tower in Upper Ajia Village,Jiagenba Township Wang Ting Song Yan150
A Structural Assessment Survey of the Tara Chapel Lhakhang Tower in Pusharong Second Village,Pusharong Township Yao Jun Wang Ting156
An Assessment Survey of the Murals of the Tara Chapel Lhakhang Tower in Pusharong Second Village,Pusharong Township Wang Ting Song Yan162
The Dating,Style and Symbolism of the Lhakhang Tower Murals Luo Wenhua171
1). The Arrangement of the Murals and Their Symbolic Thought172
2). A Discussion of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Ages and the Arhats and of the Jatakas202
3). Images of the Patriarch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ir Schools242
4). The Artistic Style and Dating of the Murals and Their Background in Buddhist History280
Illustrations and Descriptions of the Murals Bi Rui Wu Honghua303
1). The Murals in the Badu family Lhakhang Tower,Upper Ajia Village,Jiagenba Township,Kangding County304
2). The Murals in the Khug family Lhakhang Tower,Mudu Village (Mun gdub grong sde),Pengbuxi Township (Bon po gshis shang),Kangding County339
3). The Murals in the Zhing ga family Lhakhang Tower,Shade Village (Sa bde grong sde),Shade Township (Sa bde shang),Kangding County344
4). The Murals in the Padma bstan vdzin family Lhakhang Tower,Upper Chijixi Village (Khrod rgyu gshis grong gi stod cha),Shade Township,Kangding County356
5). The Murals in the Tara Chapel Lhakhang Tower,Pusharong Second Village,Pusharong Township,Kangding County389
6). The Murals in the Zhongguerzu (Grong mgo grog gnyis) Lhakhang Tower,Tanggu Village (Thang mgo grong sde),Tanggu Township (Thang mgo shang),Jiulong County (brGyad zil rdzong)443
References486
Chinese Sources486
Tibetan Sources500
Japanese Sources500
Sources in Western Languages500
Index505
Chinese 505
Sanskrit and Tibetan516
Postscript Luo Wenhua 5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