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或半常綠灌木,高達4米;樹皮灰褐色或灰白色;芽、幼技、葉柄及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或黃白色簇狀短毛,後漸變無毛。
葉臨冬至翌年春季逐漸落盡,紙質,卵形至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5-11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圓或有時微心形,邊緣有小齒,上面初時密被簇狀短毛,後僅中脈有毛,下面被簇狀短毛,側脈5-6對,近緣前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上面略凹陷,下面凸起;葉柄長10-15毫米。
聚傘花序直徑8-15厘米,全部由大型不孕花組成,總花梗長1-2厘米,第一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萼筒筒狀,長約2.5毫米,寬約1毫米,無毛,萼齒與萼筒幾等長,矩圓形,頂鈍;花冠白色,輻狀,直徑1.5-4厘米,裂片圓狀倒卵形,筒部甚短;雄蕊長約3毫米,花葯小,近圓形;雌蕊不育。花期4-5月。
主要變種
繡球莢蒾(繡球莢蒾集)聚八仙(洪武郡志);八仙花(花鏡),蝴蝶木(拉漢種子植物名稱),揚州繡球莢蒾(博物)
聚傘花序僅周圍具大型的不孕花,花冠直徑3-4.2厘米,裂片倒卵形或近圓形,頂端常凹缺;可孕花的萼齒卵形,長約1毫米,花冠白色,輻狀,直徑7-10毫米,裂片寬卵形,長約2.5毫米,筒部長約1.5毫米,雄蕊稍高出花冠,花葯近圓形,長約1毫米。果實紅色而後變黑色,橢圓形,長約12毫米;核扁,矩圓形至寬橢圓形,長10-12毫米,直徑6-8毫米,有2條淺背溝和3條淺腹溝。花期4月,果熟期9-10月。分布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西部、浙江、江西西北部、湖北西部及湖南南部。生於丘陵、山坡林下或灌叢中。庭園亦常有栽培。
毛繡球莢蒾
該變種全株毛被較繡球莢蒾為多,花序的不孕邊花較小,最大者直徑1厘米,萼齒有簇狀緣毛。《中國植物志》編委們沒有看到上述模式標本。然而在湖南產的繡球莢蒾標本中,發現萼齒也有被簇狀短毛的,但不孕邊花卻遠較此變種為大。
生長環境
喜光,略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較耐寒,能適應一般土壤,好生於濕潤肥沃的地方。長勢旺盛,萌芽力、萌櫱力均強,種子有隔年發芽習性。
分布範圍
園藝種,江蘇、浙江、江西和河北等省均見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上海鳳凰山。
繁殖方法
播種:繡球莢蒾常用種子繁殖,11月採種,堆放後熟,將種子洗淨,用低溫層積至翌春播種,覆土需略厚,上面再蓋草。當年6月有一部分發芽出土,這時可揭草遮陽,留床2年可換床分栽,4-5年可供移栽用於庭園美化。
嫁接:繡球莢蒾嫁接在3月初(芽萌動前),取能開花的母樹枝條,剪下長約5厘米左右的一段為接穗,留頂芽者較理想,一般用高接法。嫁接後置遮蔭處,待接穗的芽發出葉片後,再直接放在陽光下,成活後第一年就能開花。
栽培技術
土壤:繡球莢蒾的適應性較強 ,沙土、粘土,一般土壤等均可栽培,用沙土栽培的苗根系發達。
移栽:繡球莢蒾移栽容易成活,在早春萌動前進行,以半陰環境為佳,成活後注意肥水管理。
施肥:繡球莢蒾施肥應薄肥勤施,葉黃可用1/1000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葉片,花後應施肥一次。
修剪:繡球莢蒾主枝易萌發徒長枝,擾亂樹形,花後可適當修枝,夏季剪去徒長枝先端,以整株形。
病蟲防治
繡球莢蒾的葉片皮毛較多,一般不易受到病蟲危害,但在梅雨季節通常需噴些波爾多液防治。
主要價值
主要用於城市和庭院的綠化樹種,其球花絮如雪球累累,簇擁在橢圓形的綠葉中。聳立在街道兩旁和庭院中構成一種美麗的風景。使其拱形花枝形成花廊;植於庭中堂前,牆下窗前,也極適宜,還可作大型花壇的中心樹。是野生木本花卉及珍貴優良的園林綠化和觀賞樹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