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紋

木瓜紋

木瓜紋,作者,李震,由湖南文藝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


長篇歷史小說,由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中國軍事寫作協會第一批的推薦作品,作者為李震。《木瓜紋》以《三國演義》般的情節與故事再現了日本戰國三天下人之一——織田信長風起雲湧的一生。全書共分三部,目前已出版第一部,講述了從和歷天文三年(公元1534年)織田信長出生,到和歷永祿十年(公元1567年)織田信長使用“天下布武”印鑑之間那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歷史。
與赤軍長勝的《風雲信長傳》和鬼謀的《戰國四雄傳》如二十四史般平白記敘信長一生不同,《木瓜紋》第一次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來走入織田信長豐富的內心世界,引領讀者去認識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武士,切實感受一次次人與人之間的運籌帷幄,親身經歷一場場血雨腥風的戰鬥,親眼目睹弱小的織田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強大。小說成功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通過肖像描寫、心理刻畫、細節渲染等藝術手段,藝術地再現了織田信長的傲然不羈,林通勝的保守穩重,柴田勝家的勇猛無敵,丹羽長秀的陰險,木下秀吉的機靈,前田利家的英勇,佐佐成政的顧全大局,森可成的謹慎,佐久間信盛的執著以及今川義元的沽名,淺井長政的無畏。可以說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在讀者心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小說節奏感很強,場面描寫還穿插著風俗文化,無論是生活場景的描摹,還是戰爭場面的描繪,無不顯出作者從容的氣度,尤其是對大場面的駕馭。守山的崩潰,桶狹間的以弱勝強,墨俁的一夜築城無不讓人身臨其境,嘆為觀止,拍案叫絕。
《木瓜紋》對於中國讀者更好的了解織田信長以及日本戰國歷史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附一:《木瓜紋》序言
在浩瀚東海的另一方,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長久以來,在那片日出之國的土地上到底發生過什麼拍案叫絕的故事,有過什麼令人難以忘懷的瞬間,許多人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便是從我們手中的世界史教科書上,知道也只有寥寥幾筆的明治維新,談得最多的始終是從甲午的恥辱到旅順的無奈再到二戰中那撕心裂肺的傷痛。
我們只知道《馬關條約》將寶島台灣割去,卻不知道那二萬萬兩“賠款”全部被日本政府用於發展教育;我們只知道要是鄧世昌打到吉野上的那炮要不是啞彈該多好,卻不知道明治天皇一日只吃一個飯糰,省出錢來,傾全力支持日本海軍的更新換代。再往前,我們只知道魏源的《海國圖志》被國人嗤之以鼻,卻不知道它剛傳入日本便洛陽紙貴。即便是往後,在那場滅絕人性的侵略戰爭中,又有多少國人知道無數從事反戰活動的日本共產黨員慘遭殺害;又有多少國人還記得曾在華北活躍的日本反戰同盟會,他們戰後回國,即便是被政府和右翼所排斥,過著清苦的日子,也對自己的選擇至死不渝。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們對海另一邊的人幾乎一無所知,相反,他們卻對我們了如指掌。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再到四大名著,他們的學術研究甚至比我們還要深入;司馬遼太郎的《劉邦與項羽》、井上靖的《敦煌》比我們看待自己的歷史還要力透紙背;日本孩子們都能把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英雄事跡朗朗上口,而我們的許多在人才市場內擁擠的大學畢業生連《三國演義》都沒有翻過。
提到日本人,國人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小鬼子,然後是他們的文化都是學我們的,最後專家學者又出來指出日本人祖先就是和徐福一道東渡過去的那一百童男童女。長久以來,我們都以天朝自居,把我們的萬里長城一次次顯擺在世人面前,把我們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向世人誇耀。但就是我們的天朝,如今在小鬼子面前,在學生面前,在我們的“後代”面前又還能再拿出些什麼?我們既沒有松下幸之助,也沒有川端康成。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平等,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同樣,別的國家和民族也有他的出彩之處。幾百年前,我們許多人卻並不知道彼得大帝、加里波第還有玻利瓦爾,連瓦特、法拉第和達爾文也聞所未聞,其結果就是被別人用我們引以為豪的火藥轟開了自家大門;幾百年後,即便是人們主動友好地打開了國門,從手上的書本中知道了世界發展的來龍去脈,可是骨子裡依舊在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
老一輩人總愛把古中國那五千年的燦爛輝煌以一種傲視群雄唯我獨尊的姿態講述給自己的下一代,卻在不經意間讓他們誤以為近代中國那一百年的受人欺凌只是偶然而已,只是一段忌諱莫深的歷史。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潛意識裡都被我大中華什麼都有給牢牢占據了,根本就不知道屈辱近代史的必然。推而廣之,我們對抗日戰爭的感悟只有那同胞被屠殺的不共戴天的恨,又有誰去認真想過我們為什麼會被侵略?我們為什麼打不贏侵略者?我們為什麼會如此軟弱地任人屠殺?中國從來就不缺開眼看世界的先驅者,只是在這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之中,做著天朝大夢的人太多了。
我們許多人所欠缺的,是一種虛心與開放的心態。縱觀世界上下五千年,封閉的國家總會被奴役,開放的國家才能走向繁榮,我們不正是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完成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嗎?也正是建立不斷向強國學習的基礎上,日本才有今天科技文化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還抱著老祖宗的東西不放,不去虛心吸收與借鑑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成果,那么只會與其他國家先是在精神上,然後在藝術上,接著在教育上,最後在社會的持續發展上,差距越拉越遠。
國家的開放是以人的開放為基礎,人的開放又直接反應在藝術,尤其是文學藝術方面。在世界上,作家以本國以外的人物作為作品主人公的現象屢見不鮮,如雨果的《克倫威爾》、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井上靖的《孔子》和《楊貴妃》。這些作家超越了國別的界限,以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將自己所熟知的他國歷史人物展現給自己的同胞,讓他們的事跡,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精神為更多的人所認識,所喜愛。這些作品,不僅僅可以為作家所在國家提供借鑑,更是世界文明大交流的一種有益形式。
遺憾的是,這種屢見不鮮的現象在我國可謂鳳毛麟角。是的,我們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歷史,即便是現在出版過的所有書籍也無法將其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我們把《紅樓夢》的故事重複解讀上個兩三百遍的時候,又有誰還留意我們對岸的那座島上還有同樣精彩的《源氏物語》呢?世界是相連的,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值得世人驕傲的歷史和人物。
作為一個夢想成為作家的人,我的這部處女作長篇小說並沒有選取自己所熟悉且熱愛的中國歷史作為題材,而是把讀者帶入日本戰國這個不亞於我國三國亂世的時代,去認識一個在全日本都家喻戶曉的人物——織田信長。
古日本以“國”作為行政區域單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而統治這些“國”的諸侯,被稱為“大名”。公元1467年——1477年,和歷應仁元年——文明九年,日本發生著名的應仁之亂。從此硝煙四起,戰亂不斷。其結果是以天皇和將軍為首的中央權力大幅衰落,公卿身份變得有名無實,武士這種真正擁有戰力的階層勢力急劇上升。
武士以下克上,取代朝廷任命的公卿守護代大名之職後相互攻伐的現象不斷在全國蔓延,日本正式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而本書的主人公,織田信長正是在這樣一個以實力說話的年代展開了自己那段不可思議的人生。
織田信長在日本是一等一的奇人,他以尾張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國為起點,逐步擴張勢力,入主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身上發生了太多奇蹟,多次以弱勝強,置於死地而後生。他能不計前嫌,原諒背叛自己的人;他能打破門第觀念,把奴隸提拔為家臣;他能敢為人先,在戰場上大量運用剛剛傳入不久技術還不成熟的火槍和大筒炮……而他恣意妄為的性格,也使自己成為日本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但是,不管怎么說,織田信長的英雄一生有過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夫妻愛,兄妹情,君臣義,每一樣都是那么的打動人心;刀光劍影,運籌帷幄,爾虞我詐,每一計都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在織田信長身上,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勇敢與智慧,他那堅忍不拔,敢為人先的精神足以為世人所表率。了解了織田信長,我們就會更清楚更客觀更全面的了解東海另一方,那一衣帶水的鄰邦。
我的這本書並不是歷史傳記,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還原歷史。但是我會以演義的手法,向讀者盡力展現織田信長這個日本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並以次為契機,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那個彼岸的鄰居。
附二:《木瓜紋》目錄
第一部:
亂世之子
分庭抗衡
懵懂少年
尾張傻瓜
兩小無猜
蝮蛇之女
先驅謝幕
繼承家督
正德會面
風雲突變
統一故土
山雨欲來
風滿危樓
電閃雷鳴
橫空出世
清州結盟
近江之鷹
築城風波
墨俁一夜
攻略美濃
爾虞我詐
塵埃落定
何去何從
天下布武
附屬檔案三:評價
在閱讀湘籍作者李震長篇小說《木瓜紋》(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前,我可以說對作者和這部小說一無所知。而當我看過這部小說並知道這是一個23歲的大學畢業生的作品時,我不由得有些感到驚奇。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不僅是寫長篇小說,而且是長篇歷史小說,更令人驚奇地是一部探尋日本武士精神源頭的長篇,應該說非常難能可貴。從小說寫作的角度說,這也是一部技巧較為成熟而且很有閱讀價值的小說。
首先,作者選擇這么一個對於一般人來說頗為陌生的領域為題,本身就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探險。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所說,在日本歷史上發生過一些什麼令人稱奇的故事,許多人可以說一無所知。但這個東鄰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卻是了如指掌。年輕的作者李震,以撰寫《海國圖志》的湖湘先賢魏源為楷模,憑藉知己知彼以求百戰百勝的理念,以長篇小說的寫作開始了研究和傳播日本人文精神的探險之旅,是值得稱道的有益的嘗試。
小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讀李震的《木瓜紋》,我們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小說的主人公是日本奇人織田信長,其所處的年代是在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應仁之亂後的“戰國時期”。這正是日本武士階層逐步崛起的年代。織田信長以尾張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國為起點,逐步擴張勢力,入主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心理刻畫、細節渲染等藝術手段,藝術地塑造了性格十分豐富的主人公。
從場面描寫及風俗文化的穿插描寫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做足了功課。無論是生活場景的描摹,還是戰爭場面的描繪,無不顯出作者從容的氣度。尤其是對大場面的駕馭,展示了作者豐富的表現技巧。風俗及文化的描寫也很有特點。
作為一名年輕作者的處女作,該部作品的確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如果作者還能更加注重情節與細節的斟酌,更加全面客觀地把握人物的性格邏輯,更加注意語言風格的統一,假以時日,必當有更加優秀的作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