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木瀆山塘街的形成比蘇州山塘街要早的多得多了。其歷史可上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吳王為興建館娃宮、增築姑蘇台;常年集中大批的勞力、物力,並會聚了許多能工巧匠在此;因而不少人家就在山塘兩岸定居,形成了最早的居民聚居點,並逐漸發展成為集鎮,因此山塘街也就成為古鎮的最古老的一條街。
木瀆山塘街與蘇州山塘街在格局上極為相似。整條街都是街河並行、小橋流水、綠蔭綿延、深宅大院、街巷幽深、古蹟處處。街的一頭枕著幽奇古樸的山壑,另一頭連著繁華熱鬧的商市。
山塘河又名香水溪、香溪河,木瀆雅稱香溪,也就因此河而得名。相傳吳越春秋時,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為她在靈岩山頂建館娃宮。西施在宮中每日用香料沐浴,這些水流入山下河中,日久脂留不退,滿河生香,故名香溪。
香溪水西從光福、善人橋而來,抵吳宮遺址,東至木瀆山塘街斜橋口,匯入胥江。由於香溪是山溪水,而胥江為太湖水,一清一濁,一緩一急,兩脈水流在斜橋之下匯合,形成“分水”奇觀。
景點來源
蘇州西南(不是西北喔)靈岩山下有一條河,名字叫作山塘河——至於為什麼叫山塘河,那就跟水為什麼叫水、火為什麼叫火一樣古老而又沒法回答——蜿蜒東來,流入胥江。2500年前,越王勾踐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夫差愛之極,在靈岩山上為之興建館娃宮,並集中大批能工巧匠在此勞作,於是不少工匠人家就在山塘河兩岸定居下來,形成聚居點,並逐漸發展成為集鎮,因河而名山塘街。後因修建館娃宮、姑蘇台等需要大批材料,“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從浙江等地徵集的木材源源而至,“積木塞瀆”,時常堵塞山塘河道,於是山塘河一帶又被稱為“木瀆”。及至館娃宮建成,西施住在靈岩山上,日日用香料沐浴,這些水流入山下河中,日久脂留不退,滿河生香,人們便把山塘河又稱為香水溪、香溪、香溪河,久而久之,在人們口耳相傳中,香溪河取代了山塘河,木瀆鎮取代了山塘街。
一千多年以後,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來蘇州當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又在蘇州西北開鑿了一條河,為之取名山塘河——至於為什麼也叫山塘河,呵呵,那只有白居易自己知道了——舟楫交通之便吸引了眾多商賈庶民來此聚居,聚居地依然因河取名為山塘,七里山塘連線閶門繁華之地與虎丘風景名勝,很快便發展成為蘇州城西北隅的水陸交通商賈重鎮,名氣越來越大,以致後人只知此山塘不知彼山塘,只知虎丘山下之山塘,不知靈岩山下之山塘。時至今日,人們提起蘇州山塘,自然而然也就指的是閶門外的七里山塘了。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地名更替,尋常之事。靈岩山下的山塘河演變成了香溪河,山塘街演變成了木瀆鎮;虎丘山下後建了 一條山塘河,沿河集鎮叫成了山塘街——同樣符合邏輯,順理成章,稀鬆平常。但顯然地,兩條山塘河、兩個山塘街同時存在就不符合邏輯,不順理成章,不稀鬆平常了。實際上,多少年以來,香溪河已放棄了山塘河之名,木瀆鎮也放棄了山塘街之稱,現在的木瀆古鎮上幾乎找不到山塘地名的標示,打開木瀆鎮政府的網站,也幾乎找不到“山塘”二字。顯然地,在木瀆,在蘇州,甚至在全國,人們已廣泛接受並習慣了香溪河、木瀆鎮的名稱。儘管,它們仍將留在人們的記憶里,伴隨著香溪河水,流向永遠。
山塘美食
梅花糕、海棠糕、臭豆腐、生煎、紅豆餅、麥芽糖
蟹殼黃: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此餅味美鹹甜適口,皮 酥香脆。有人寫詩讚它“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