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木板書是石家莊一帶流行的一種曲藝。顧名思義,就是演唱者打著木板(檀木、紅木或梨木)說唱長篇大書。木板書的表演形式非常簡便,演員只需一副木板,一面小鼓。因此,木板書也叫做木板大鼓。木板書大多是一人演唱(單口),也可以兩人演唱(對口),有說白,有唱詞,說唱並重。
木板書的唱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琅琅上口,講究大眾化、口語化,大多是方言土語,民眾聽起來格外親切。曲調沒有冗長委婉的行腔,簡樸有力,高亢豪放,富有健康活潑的地方特色。演員說唱採用當地口音,鄉土氣息濃郁。所以外地人又稱之為“怯大鼓”。
木板書的起源,目前尚無實據可查。據說木板書的唱腔是在冀中民歌的基礎上吸收了買賣人的叫賣聲發展而來的。
木板書最早流行在深澤、無極、藁城、趙縣等一帶農村,因為它易學、易唱、易懂、風格樸實,深受民眾的歡迎,很快普及到冀中各縣。近百年來又由農村進入了石家莊、保定、天津、北京等城市,並且逐漸流入山西、河南等地。著名藝人胡十、宋五、霍明亮都是演唱木板書而馳名曲壇的。
木板書進入城市以後,加上了三弦伴奏。許多演員也由演唱長篇大書改唱短篇小段。道光年間,馬三峰等人在木板書和弦子書的基礎上,吸收戲曲和民歌曲調,改革唱腔,創造出西河調(後改名為西河大鼓)。
種類派別
木板書是在流行於冀中、冀南的西河大鼓和山東大鼓的基礎上,去掉三弦伴奏,融合音樂唱腔,發展形成的,故早期藝人依師承有兩支脈,一為“南派”,由山東大鼓的“小北口派”傳來;一為“北派”,由西河大鼓傳來。
南派創始人是李振起。李早年師從山東大鼓“北口”名家宋四莫學藝,因演唱不合弦,不受聽眾歡迎,被師父及師兄弟譏諷,一氣之下離師出走,在廟會上“劃鍋”打地攤,為招徠聽眾常說些“渾口”,有時用瓦片擊節唱鼓詞小段。師父見其說演“渾口”,恐玷辱門風,又將其召回,命其不用弦樂伴奏演唱。李振起自此使用單鼓板演唱,沒有弦子約束後演唱自由,且書情書理說得好,很受聽眾喜愛,很快以“單鼓板”創出名聲。不久,他結識了落魄文人劉老連,先結為友,後代師收劉為徒,稱為師弟,並搭檔演出。演出同時老連幫助調理書詞書理,完善演出形式,很快將“單鼓板”唱響冀南地區。流傳在石德路南各地。影響所及,一些原唱山東大鼓的藝人也改說單鼓板。李振起所演書目以《劉公案》、《姜公案》最為拿手。曾收徒張金海、徐春至、郭文壇、劉水等。經傳承又出現了鄧煥江、陳利江、李田奎等後輩藝人。
南派木板書的說唱語音仍有山東味兒,以巧唱快唱著稱。因其由山東大鼓小北口衍化而來,後來衡水、南宮等地仍稱其為“小北口”。
北派木板書藝人中名氣最大的應屬綽號“大老鴰”的趙老萬(本名與生卒年不詳)。趙是深澤縣劉家莊人,系李尚志的第五代傳人西河大鼓名家王殿邦的弟子。因嗓音好,音量大,得名“大老鴰”。其師王殿邦乳名老萬,聽眾尊稱為王老萬。無弦師時,常以單鼓板形式演出。王故去後,“大老鴰”以單鼓板演唱成名。聽眾又沿其師稱“大老鴰”為趙老萬。趙的拿手書目為《劉公案》、《歸德府》、《姜公案》、《絲絨計》等中篇書和《小姑賢》、《朱買臣休妻》、《呂蒙正趕齋》、《呂蒙正教學》、《白猿偷桃》、《攀親戚》等小段。自趙老萬起,北派木板書的傳承,依“萬、振、鳳、瑞、田、福、貴、友、余、新”十字排輩,收徒傳藝,其中王振明、王振福、王振芳、韓鳳元、申瑞海、申瑞萍、周瑞臣等均為名家,享譽河北、京、津及東北各地。
在石家莊及其周圍各縣,還有一支系孫趙門的弟子先唱漁鼓道情後改唱木板書的藝人,其中以申成和、樊春秀、王素貞等最有名望。申成和是漁鼓道情和木板書全能的名演員。
此外,蠡縣的西河大鼓藝人李海峰也兼唱木板書,與“大老鴰”齊名,人稱“鐵嘴鳥”,屬另一支。受其影響,蠡縣、高陽、博野、清苑等縣出了許多唱木板書的,如陳鳳岐、王英傑、金水等都是很有聲望的木板書演員。
表演形式
木板書的表演形式,為演員右手執鼓楗擊鼓,左手執木板擊節。歌來隨意,腔調靈活,可據演員自身條件自由發揮,表現力很強。所用矮腳鼓與西河大鼓、山東大鼓、河南墜子的書鼓相同;木板用硬響木製成,與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的鼓板相似。另有醒木、扇子、方巾做道具。演員大多都有演唱兩個曲種的技藝,有些演員則有弦時唱西河大鼓,無弦時唱木板書,或因地而宜,如在西河大鼓響地即唱西河大鼓,到木板書響地即唱木板書。木板書多為一人“單檔”表演,但也有例外,如申瑞海、申瑞萍兄妹則由二人唱“對口”,樊春秀、王素貞、郭金鈴則由三人唱“三插口”。
木板書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形成後逐漸繁榮發展,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已廣泛流行各地,申瑞海、申瑞萍、樊春秀、申成和等除在本地唱紅外,也曾輾轉馳名於北京天橋、天津謙德莊和山西太原、大同等地。鄧煥江在哈爾濱,陳利江、李田奎在魯西北、冀南一帶也均成響檔。
木板書進入城市後,演員久占書館“靠地”說書,學演了大量長篇書目,如《海公案》、《包公案》、《薛家將》、《楊家將》、《明英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些演員大量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段,配合中心工作,參加政治宣傳演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由於該曲種好學易唱,方便靈活,在業餘文化活動中得到普及,發展很快。專業演員如石家莊曲藝隊的樊春秀編演的中篇書目《豐收之後》,在各地演唱很受歡迎,河北省曲藝工作室於1963年將其作品印發全省推廣。此外,申瑞海、陳利江、李田奎等說唱的《新兒女英雄傳》、《烈火金鋼》、《白毛女》和《奪印》等,是木板書在新時代上演的新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