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府建築

木府建築

據史料記載,坐落在獅子山南側緩坡上的木府北靠獅子山屏障,西河水像一條護城河緊緊環繞東南西三面,建築格局模仿北京紫禁城而布局:西面為府署,中間為家院,東面為南北花園。

建築記載

進石牌坊門為一池水,兩條石板鋪設的路環池,達一坪場,過坪場,有一棟坐北朝南的五間開樓門,樓門與石牌坊中間一道門相對應,內為一院房子,稱“護法院”,過院壩,又是一棟五間大木樓,稱“三清殿”,其中一間也開樓門,與第一道樓門相對應,過樓門橫有一條五花石料鋪鑲的道路,稱“梅孔過”,意過下門巷道。路的北面,有一座五間大木樓,稱“光碧樓”,過中間樓門,有一小坪場,上十多級石階,又有一小坪場,上台建有一座三層樓,稱“五鳳樓”,也稱“御音樓”,仿明皇宮金鑾殿。
中間的建築為木家院,即土司府生活區。南面河邊,建有一幢三間大門房,一進大門,是鱗次櫛比的一院接一院的住房。家院背後,直抵獅子山緩坡,建有木土司家廟,家廟上節坪場為木氏祭天場,南端建有皈依堂、木家書院、萬卷樓等。東片區的宅基地,闢為北花園和南花園。獅子山東面山坡上築有木氏天香台,豎有標誌祭木,過下門巷達趙家門口有一眼泉水源,此為木府洗祭天米處,也是供奉神靈的泉水源。
整個木府蔭庇在獅子山懷抱中里,處於整個古城的頭部,西河水東南西三面環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築、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條條渠水與官邸、民居一脈相連,民居層層環圍木府的扇形格局,給人以一脈勃生的官民產和氣氛。難怪民間長期尊木氏為“薩當木天王”,史稱其“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並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著稱當時,遺澤後世。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跨過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於土木瓦頂居民之間。跨進朱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面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於皇宮之內。納西人說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木老爺,從前就是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簡單一點說,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納西民族的“紫禁城”。
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么在木府,我們將翻閱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它是納西民族發展史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有學者指出,“不到木府,等於不到麗江”。留於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築,建築之宏偉、宮殿之輝煌、雕刻之精緻、構件之玲瓏、繪畫之璀璨,真可謂美倫美奐,無與倫比。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占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儘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華與恢宏,並不亞於任何一座王公貴胄的官邸。據《麗江府志》記載,從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嚴謹,僅中軸線就有369米長,中軸線上分別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房屋羅列,樓台亭閣,數不勝數;花園迴廊,風格別致。其總體建築風格為“仿紫禁城而建”。
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一共因襲相傳二十二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於公元1381年派出30萬大軍征討雲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權被明軍一舉擊破,遠在滇西北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製得以改從漢姓名字。木氏土司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姓氏高貴,在社會各階層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則代代世襲,父子相傳,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一百多年的時光教化一個民族,歷代土司對儒家文化的崇敬使他們在文化上同中原文化保持著難能可貴的一致——這種一致性使其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獲益匪淺,更造就了木氏家族的土司作家群,這在中華各少數民族之林中是非常奇特的。
重建木府,恢復麗江古城的“心臟”,是麗江人渴望已久的事。1996年麗江“2?3”大地震後,重建木府與申報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同時抓緊進行,並列入地震恢復重建成後一項特大重點工程,麗江縣文化局長黃乃鎮任工程總指揮。
木府的恢復重建,是震後“麗江精神”和麗江人創造精神最生動最具體的體現。黃乃鎮上北京,下南京,走蘇杭,考察明代建築之規範,訪賢拜師求索古代建築藝術之精華,經過4家設計、7易圖紙而定稿。黃乃鎮帶領古建技師們採用斗模型的辦法,邊施工邊修改設計,知難而上,自當“魯班”,大膽探索,整個施工過程僅用了60%,成為建築史上一件行之有效的創舉。工程採用“六段分割承包法”,分為基礎、木作、屋面、牆體、雕刻、彩繪分段論介承包實施。采牌坊巨石於虎跳峽,伐樓閣母柱於老君山,鶴慶、劍川、麗江等地巧匠雲集,納西、白、漢等民族高手獻藝。由精兵強將組成的指揮部兩年來夜以繼日沒有一個休息天,與工廠工人一道迎日出送晚霞,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創造了驚人的“麗江高速”。國內外專家實地參觀並聽取資金使用情況介紹後稱讚這是個奇蹟,說如此規模的建築比一般的預算要少花了數千萬元。
1999年2月3日麗江大地震兩周年之際,恢宏氣派的新木府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贏得了一批批中外人士的讚嘆。
風貌一新的木府,“古城懷抱,隨勢布局,白虎青衣,氣象萬千。殿枕獅山,昇陽剛之氣,坊迎玉水,具太極之脈。北列萬象更新,南引長蛇布陣。自殿至坊,中軸369米,三清、玉音、光碧、護法、萬卷、議事諸幢巍然。忠義坊三門四柱六檐,柱皆通天式,高11米,前立獅四,後安鰲二,坊頂向內立望出孔二,願主人早出門視事,向外立望歸孔二,祈主人平安歸來……坊北系家院、驛館、四道木牌坊。樓閣廳坊,相互呼應,磅礴恢宏。路橋渠廓,彼此相連,縱橫錯落。構架穿斗,見尺收分,雀後懸魚,亦顯匠心。起山落脈,屋脊平緩,前檐廈寬,舒展柔和。返樸歸真,頗具古明府宅之真諦,線條流暢,兼得中原江南風味,莊嚴厚重,既於古城融為一體,又具王府氣派。仿明又出於明,擬古又勝於古,堪稱凝固麗江古樂,當代東巴創作史詩,乃古城之豐碑”(郭大烈《重修木府記》)。雄偉的建築,輝煌的宮殿,精緻的雕刻,玲瓏的構件,璀璨的繪畫,光彩的匾聯每一細部,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精巧製作,讓觀者激奮。
納西族學者郭大烈先生感嘆道:“唐杜牧賦阿房宮嘆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今觀新木府雲江麗者,麗也,非天賜也。倘麗人躬行自尊之,後人尊之而鑒之,則木府復興,木府復興則古城復興,古城復興則民族復興,民族復興則無愧於國家名城、世界遺產之號也”,早年古建築學家劉敦楨曾說“我國將來之建築,苟欲其式樣結構,猶保存其傳統這風格,並使之發皇恢廓,當以麗江為范”。新木府的建成,將成來麗江古城和麗江發展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