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傳統服飾

朝鮮族傳統服飾獨具一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主要聚居區,其他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

朝鮮族傳統服飾

朝鮮族傳統服飾獨具一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主要聚居區,其他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還有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

原因

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質地粗糙,夏季涼爽,但冬不保暖。以後隨著織布工藝技巧的不斷改進,麻布越織越好,不僅紋細且少有斑點,顏色亦經漂洗由黃變白。在相當長的時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鮮族傳統服裝的主要面料。
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朝鮮族喜愛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男子穿的褲子褲襠肥大,便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男子喜歡在上衣上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著長袍(式樣與上衣同)。青壯年一般不穿素白衣服,多穿灰、黑褲,白上衣加黑坎肩。
二十世紀初,男子開始穿西服,但只有城市少數富裕階層的人穿。五、六十年代城市有較好收入的工薪階層著西服。文革期間幾乎沒有穿西服的。八十年代以後,穿西服已很普遍,進入九十年代穿中山裝及便服的已不多見。
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短衣朝鮮語叫:“則高麗”,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
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纏裙頻寬腰帶,有許多細褶,長及腳跟,是分叉裙子。穿時把下身裹一遍後,把裙子下擺的一端提上來掖在腰帶里。穿這種裙子,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裙子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上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因此,婦女勞動時多穿筒裙。老年婦女的著裝和習慣。現在已有很大的改變。一些著裝除在舞台上能夠看到外,平日裡已看不到了。
朝鮮族姑娘和少婦的衣裙,可以說得上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年輕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綢緞製成,紅、紫、藍色都有。
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所做,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女人也有戴黑笠的,多半畫有美麗的花鳥,但常用的還是頭巾。
在老人節、老人過“花甲”、小孩周歲生日及結婚等慶典活動中,朝鮮族男女老少多是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慶祝節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