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愛國文化啟蒙運動
正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以"自強"、“獨立”為中心口號的新文化運動。發端於1896年獨立協會的活動,1905年朝鮮淪為日本"保護國"後發展為全國規模的運動。主要代表為張志淵、朴殷植、申采浩、周時經等。1910年日本強行解散一切社團後停止活動。中日甲午戰爭和甲午農民起義後,朝鮮面臨更加嚴重的民族危機,人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愛國知識界也在各地組織社團,進行廣泛的愛國文化啟蒙運動。1906年 4月由張志淵等發起組織的大韓自強會,是最有影響的全國性社團。此外各地還先後成立西友學會、漢北學會、畿湖興學會、湖南學會、關東學會和嶠南學會等社團,均屬政治性的救國團體,總的宗旨是“奮勵自強”、“自主獨立”,在不同程度上要求改革舊社會、舊政治。啟蒙宣傳家通過學會及其宣傳教育工具,對急迫的社會政治問題發表評論,指出自強之計在於發展教育,振興工農商業,主張對內培養愛國精神、對外學習先進文明技術。著名的政治文章有:《教育不興無法生存》、《論自強主義》、《無能獸論》、《愛國論》等。啟蒙宣傳家還大量介紹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開始打開長期自錮於封建傳統文化的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眼界,激發人們救國自強的熱情。
隨著啟蒙運動的開展和愛國思想的傳播,全國出現教育熱潮,新編教科書,提倡女子教育,大開時代風氣。國文運動是愛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啟蒙宣傳家號召人民熱愛和使用本國語言文字。他們成立國文研究會,為民族語言規範化、體系化作出重要貢獻。國文運動促進了文學發展,出現用白話文寫的新小說(又稱啟蒙小說)和新體詩,救亡是其首要主題。愛國知識分子的啟蒙工作表現在廣泛的社會、自然科學領域,構成朝鮮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愛國文化啟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它打破封建社會腐敗沉悶的空氣,激勵人們關心民族命運,探求救亡之道。但啟蒙宣傳家僅僅向西方資產階級學來一些新思想,沒有同封建主義決裂;政治上要求的只是改良;各社團組織鬆散,未能組成一支強大的解放鬥爭力量,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即遭解散。這一運動既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又有自由、平等、民權、文明等資產階級文化啟蒙性質,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