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新羅(前57年-935年)。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結束了朝鮮半島三國時代。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唐朝占領原高句麗大同江以北的絕大部分領土,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新羅一統三韓(馬韓、辰韓、弁韓),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
背景
在三國時代之前,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存在的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扶餘、伽倻(42年-562年)、于山國、耽羅等國。三國時代前,百濟和新羅的始祖兼併了各部落群族,從而擴張領土最終建國。高句麗統一了扶餘、沃沮、東濊和其他小國,占據了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高句麗
高句麗在鴨綠江南北兩岸區域興起。很多記載都表明高句麗很可能是三國中最先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三國中最大的國家。公元前37年成立於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先後定都遼寧的桓仁和吉林的集安,公元313年吞併朝鮮半島北部的樂浪郡,404年吞併遼東,427年遷都平壤。高句麗對中國中原政權叛服無常,總體上叛少服多。文化上深受中國影響,372年將佛教定為國教。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遼東半島。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隋唐交戰,公元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百濟
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漢城[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百濟吞併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現在的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現在的扶餘郡)
位於濟州島的耽羅服屬於百濟,向百濟納貢,雙方維持著緊密聯繫。百濟的宗教和藝術方面也對高句麗和新羅產生過影響。
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受到百濟歡迎,此後,百濟在傳播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許多文化傳播至日本,包括漢字和佛教。公元660年百濟為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所滅。
新羅
據朝鮮史書記載,公元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併了辰韓部族,從而立國,國號為“徐羅伐”。《三國史記》稱新羅是三國中最先建立的國家,而在其他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表明新羅可能是三國中最後一個建立的國家。公元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併了伽倻,高句麗和百濟聞訊後兩國結盟。為應對高句麗和百濟不斷入侵騷擾,新羅通過黃海海上通道與唐朝直接接觸,加深與唐朝的友好關係。與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後,新羅與唐朝軍隊爆發戰爭,占領了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
新羅的都城金城今屬韓國慶州。528年佛教定為國教。新羅的文化不同於高句麗和百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獨特的黃金製品顯示出文化上還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
其他國家
朝鮮三國時代之前及期間內,存在著其他的一些小國:伽倻,最終為新羅所吞併。
東濊、沃沮、扶餘,皆被高句麗所滅。
于山國,附屬於新羅。
耽羅,附屬於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