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西拾

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他一人所獨有,使他高興極了。 因為這是一本孝子教科書,裡面所說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多有暌情違理之處。 ——魯迅正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寫出了舊時兒童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喚起人們的注意。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寫於1926年2月至11月間,凡10篇。前5篇寫於北京,開始時他因支持女師大學生運動,正繼續與《現代評論》派文人進行論戰,接著發生了三一八慘案,更因其譴責段棋瑞政府的暴行而受到通緝,生活極不安定;後5篇寫於廈門大學,用他自己的話說,其時,他“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因為寫作心境不同,文章的情調也並不完全一致。在北京時,因正處於鏖戰之中,故即使寫作回憶散文,亦多雜文筆調,有些篇幅且有論戰語氣;而到廈門之後,被供在圖書館樓上,受到“敬鬼神而遠之”式的待遇,在這寂靜中,往事浮上心頭,他接連寫了5篇回憶散文,其間雜文筆調少了,諷刺更多地隱含在平靜的敘述之中。這10篇散文,曾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在《莽原》雜誌上。到了1927年廣州四一五政變之後,魯迅因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去中山大學教職,在白色恐怖中,住在白雲樓寓所,整理舊稿。他在編定散文詩集《野草》之後,又將這10篇回憶散文匯攏,加寫了《小引》和《後記》,編成一集,改了一個更好聽的名稱:《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與一般的自傳或回憶錄的寫法不同,它不是個人生活的編年史,而只是從生活回憶中選取若干有意義的片段,寫成一組既各自獨立又具有連續性的系列散文。魯迅的生活閱歷相當豐富,即使在本書所反映的青少年時代,可寫之事也很多,但他只從中選取了10個題目,這與他一貫主張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的謹嚴的寫作態度有關。這10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義和很高的藝術水平,在回憶散文中,屬上乘之作。
魯迅寫作《朝花夕拾》時,五四運動早已退潮,但是魯迅卻仍舊鍥而不捨地堅持五四精神,提倡人的解放。兒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五四時期,魯迅就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則及精感錄》25、49、63等文章,對兒童解放問題加以深入地探討,《朝花夕拾》既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憶兒時生活的,這個問題必然成為重要內容。書中所寫兒童讀物的匱乏、兒童教育的悖情,都與此有關。《二十四孝圖》一文開頭,作者以極其急切的口氣說:“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原因也就在於,自從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提倡白話文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魯迅把這些人比做蒸吃小兒的麻叔謀,甚至認為他們的為害遠甚於麻叔謀,“因為麻叔謀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而“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魯迅回憶他小時候與他的小同學們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想要看看那種有圖有說的書啊,但是,凡是有圖的書都被老師禁止。他所得到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他一人所獨有,使他高興極了。但高興之餘,接著就是掃興。因為這是一本孝子教科書,裡面所說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多有暌情違理之處。幼年魯迅覺得,其中有些自然也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並不難,而“哭竹生筍”就可疑,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而最使他反感的,則是“老萊娛親”和“郭巨理兒”。前者寫一個70歲的老頭,為了娘親,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堂上,詐跌仆地,作嬰兒啼。這一個“詐”字,就違背了兒童純真的心理。而後者卻說郭巨家貧,為了養親,要將兒子埋掉,更是殘忍之至。魯迅批評這本孝子教科書道:“正如將‘肉麻當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他就以兒童的純真心理,揭穿了封建孝道的虛偽性和殘酷性。而這種兒童心理,卻是封建社會的家長和教師們所不能體察的。《五猖會》寫父親在他興高采烈地將要上船去看賽會之前,卻要他上新課,背新書,“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雖然終於背出來了,大家都為他高興,工人將他高高地抱起,仿佛祝賀他成功一般,快步走在前頭,但是,他說:“我卻並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而且在文未還寫著:“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可見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是隔膜之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又寫出了塾書生活的乏味和壓抑,那時候,老師只讓學生終日讀書、習字、對課,連發問也不允許。這怎么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怎么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呢?他們自然只好趁先生不注意時,溜到後園去玩,或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畫畫或做遊戲。——魯迅正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寫出了舊時兒童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喚起人們的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