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作者: 蔡德會 著出 版 社:
- 出版時間: 2009-1-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270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802144927
-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周佛海其人,是中國現代史上少有的一個風雲人物。他從信仰共產主義到鼓吹賣國主義;從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到蔣介石的親信、到汪朝股肱、到上海行動總指揮;從革命者到賣國巨奸,其變化多端、朝秦暮楚,在中國現代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物能與他相經。內容簡介
周佛海其人,是中國現代史上少有的一個風雲變幻人物。他從信仰共產主義到鼓吹賣國主義;從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到蔣介石的親信、到汪朝股肱、到上海行動總指揮;從革命者到賣國巨奸。其變化多端、朝秦暮楚,在中國現代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物能與他相比。毋庸置疑,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是複雜的、曲折的,既有國內複雜的革命與反革命間的激烈鬥爭,也有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解放鬥爭。為了民族的獨立、階級的解放,無數的中華兒女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以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然在歷史的進程中,也不乏某些醜類的出現,周佛海則是一個典型。
歷史審判台已經對周佛海作出了判決。但周佛海為何從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青年到叛國投敵的賣國巨奸?這就是筆者在本書中所力圖要回答的問題。周佛海之所以走上這條罪惡道路,並非偶然,根本原因不外兩個:一個是個人的政治野心和領袖慾望;一個是頑固的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周佛海個人的政治野心,追求權力的欲望,成為他一生中行動的目標。他之所以參加共產黨,接著又背叛共產黨;他之所以追隨蔣介石、以至後來又反對蔣介石,最後又接受國民黨的委任,都離不開一個“權”字。
他作為賣國巨奸,終究未能逃脫應有的懲處,雖然得到蔣的特赦,也只是將死刑減為無期徒刑。但他仍然妄圖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重新揚眉吐氣!真是至死野心不改。
作者簡介:
蔡德金,中國近現代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著名歷史學教授,海內外公認的中國汪偽政權史研究權威學者,著有《汪偽國民政府紀事》、《汪精衛評傳》、《朝秦暮楚周佛海》、《汪偽二號人物陳公博》、《汪精衛生平紀事》及編注《周佛海日記》(上、下)等書。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然為史學界所看重。目錄
一 參加中國共產黨野心青年
留學日本
介紹“社會主義”
出席中共“一大”
二 背叛
脫離共產黨
加入反共大合唱
三 投靠蔣介石
軍校秘書長
逃離武漢
上海被逮
隨蔣進退
主辦《新生命》
四 追隨蔣介石左右
隨侍軍旅
“中統”、“軍統”
五 主持江蘇教育
鎮壓徐中學潮
推進江蘇教育
民眾訓練部長
六 開始“和平運動”
低調俱樂部
與汪的不解之緣
促“和”失敗
七 暗中通敵與出逃
藝文研究會
暗中通敵
從擁蔣到反蔣
倉皇出逃
主發《艷電》
八 籌組偽政權
由港至滬
偕汪赴日
召開“六全大會”
密約談判
青島會談前後
高陶脫離的反響
九 成立偽府
爭奪權力的部署
與日本爭鬥
偽府“還都”
“國交”談判及簽約
十 汪朝總管
財政部長
開銀行發偽幣
“對日”外交
強行收買棉紗布
毒殺李士群
十一 從反蔣到通渝
與重慶的特工戰
暗通重慶
十二 末日
上海行動總司令
軟禁白公館
南京受審
瘐死獄中
書摘
一 參加中國共產黨野心青年
周佛海原籍是湖南省沅陵縣信平鄉窩溪村周家沖。
沅陵位於湘西,西鄰湘南苗族自治州,在武陵山之南,雪峰山之北。沅江東去,經桃源、常德而入洞庭湖。沅陵古名辰州,為歷史名城,四周為名山大川環抱,諸如桐木山、天寧山、虎厙山、紫宸山、三崤山、雲棲山、迥龍山、南山、怡容山、香爐山、鳳凰山、筆架山、龍泉山、雲台山等等,萬壑千岩,處處峰巒奇秀。而且古寺名剎眾多,如報恩寺、文昌閣、龍興講寺、今建寺、龍令寺、明月寺、鳳凰寺、雲台寺等。沅陵歷來為文人墨客薈萃之地,明朝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陽明)亦曾講學於虎厙山上的虎厙書院。沅陵由於處於群山之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佛海的祖居之地,位於沅陵城南二十餘里處。而沅陵縣城又在沅江的北岸,所以周家沖也是在沅江之南。他的父親周夔九,清末舉人。據周佛海稱:其父曾入曾國藩的湘軍,職務為幕,並且立有軍功。幕相當於現在的秘書,是負責處理文書等事務的官員。後任職於福建蒲田縣。
周夔九的髮妻系沅陵縣信平鄉白合村鄭家人氏,未生兒女,後病死。他在蒲田縣任職時,娶廈門女馬氏為妻,生有二子一女,即長子佛海、次子佛生、女佛珍。1907年,周夔九因禁止鴉片毒品,被當地士紳逼著上吊自殺。死前,囑其妻馬氏,將子女帶回沅陵,他的屍體也請一同運回。
周佛海生於1897年5月29日,即清光緒二十三年4月28日。由此推算,其父母結婚,當在光緒22年之前,其父自縊時,周佛海已年滿10歲,對其父之死及由閩返辰之經過,當有所記憶,但他對此毫無記述。
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兒女及丈夫的屍體,由閩南的蒲田遷往千里迢迢的異鄉湖南沅陵,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佛海的父親既然是清末舉人,那么他的祖輩當然也是有一定田產的大富人家。而舊時官場,也是無官不貪,否則,周夔九也難於養活一個五口之家。但是,由蒲田到沅陵,就是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也要準備相當的川資,何況是在當年,而且運送的又是死人?由此可知,即使家產萬貫,也會變賣用盡。1942年5月,周佛海在其所寫《苦學記》一文中,回憶當時為赴日留學,籌集路費與生活費時,曾稱他家有薄田百餘畝。在當年,一個家庭有百餘畝田產,哪怕是薄田,也是一戶相當殷實的人家。果如此,稍微變賣一些田產,即可籌集一筆可觀的費用,根本用不著由其母東挪西借和老師同學幫忙籌措了。
實際上,在周夔九死後,他家除了祖輩留下的一所宅院外,只有8畝田產。當然,那時將8畝田租佃出去,其田租收入也可以勉強維持一個四口之家的簡樸生活。正因如此,周佛海也才能不像其他貧苦農家子弟一樣,從小就得種地幫助家庭維持生計,而能在返鄉後的第二年,即1908年在本村私塾就讀,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舊時鄉塾,傳授的雖然是孔孟之道等傳統文化,但塾師很講究閱讀寫作等文學能力的培養,而且課程單一,每天習文寫字,吟詩作詞,如此而已。周佛海雖然未能在書法上有所造詣,甚至可以說,他的書法低劣至極,但是,卻在文學上有了根底,為他以後,無論是在寫文章或作詩上,都奠定了很紮實的基礎。
經過四年的鄉塾啟蒙教育,1912年,周佛海便僥倖考入了縣立高等國小堂,即現在國小的高年級。所謂僥倖,是因為這種學校是在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剛剛公布施行的。當時,這種學校數量很少,沅陵縣僅此一所,但是投考的人很多。無論是國小或中學,課程的設定、學科門類都比較多,除了國文之類,還有算術及自然等課程。許多私塾出身的考生,因為對此不懂,而不能考取。周佛海雖然也是由塾生投考高等國小,由於他閱讀過梁啓超的“中國魂”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梁啓超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因此,在國文的考試中,作文時模仿梁啓超的文筆,引用了梁啓超所闡發的許多新知識和新名詞,因而深得閱卷先生的讚許;在算術考試中,由於他的表兄幫他改正了演算中的錯誤,因而獲得了好成績,而被錄取。
周佛海在《苦學記》中,憶及報考縣立高等國小校的情景時曾說:一參加中國共產黨
辛亥革命的時候,我才15歲,在鄉村一個私塾里讀書。第二年民國元年,我們鄉下有幾個學生,都進城考了高等國小。我的訊息很慢,等到考期已過,我才知道,於是請求母親準許進城運動補考。到了城裡探聽,知道距發榜的日子,只有三天,絕對不能再考了。我那時非常失望,湊巧那時縣政府的教育科長,是我鄉下的呂鶴立先生。我便請他寫了一封信給國小校長。居然得到允許了。因為這是我一生髮軔的起點,現在還很清楚地記得。我一個表兄,當時在中學讀書,送我去考,補考的只有我一個人,在窗明几淨的校長室考的。國文題是《愛國說》,還有兩個加法的算術。國文完了卷就做算術。算術的答案,我沒有把握,湊巧這時校長不在房間,我的表兄在窗外探頭探腦地向內張望。我便把算術答案給他看。他輕輕地由窗外告訴我說尾數上少了一個圈。於是我把圈加上,考試就算完了。
按年齡,1912年,周佛海已是15歲的少年了,依照今天的入學標準,應該是國中畢業,進入高級中學的年齡了,可他連兩個加法的算術都不會做,如果不是他的表兄幫他補上一個“0”,算術的成績只能得個“0”分了。考試完了,他對自己能否考取毫無把握。他說:
考雖考了,究竟能不能取,還是一個問題。因為當時許多年紀比我大,學問比我好的老童生去投考,而名額又不很多。所以非常擔憂。哪曉得發榜的那一天,我竟中了第一名。當時真是喜出望外!馬上帶信回家,報告母親,她老人家當然歡喜。我自己想來想去,競想不出何以會考得第一的理由,難道是校長徇教育科長的情面嗎?後來進了學校,聽見閱卷的國文先生說,才知道這個道理。原來我當時雖在鄉下私塾,不知道從哪裡弄得兩本梁任公的《中國魂》,讀得濫熟。我就學他的文筆,把許多新知識、新名詞,以及憂時憤世的論調,裝入“愛國說”文里去。
在當時風氣未開的小州縣,居然有這樣的文章,當然要考第一了。
周佛海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少年。因為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的,所以入學後便當上了班長,在班上趾高氣揚,大出風頭,而且拉幫結派,培植勢力,哥們義氣十足。當時國小是三年,中學是四年。就在第二年的第一學期,周佛海為顯示自己的威風,就和其他同學合謀,動手打了一個新入學的同學,結果校方誤將另一個同學開除。因為是周佛海打的,他自己覺得對不起被開除的那一位同學,因而便和那位同學一起到了長沙,進入了由湘西人士所辦的兌澤中學二年級下學期。也就是說,他的國小還差一年才畢業,中學還沒上,結果卻插班成二年級生,等於少上了三年學。當然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儘管他很聰明,又肯用功,但終究由於基礎差,無法跟上學習進度,結果,不得不請求兌澤中學開出轉學證明書,轉回沅陵縣立中學一年級。這樣,便少上了一年半國小,而進入中學。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在北京稱帝,號稱“洪憲”。25日,雲南宣布獨立,組成護國軍。26日,護國軍第一總司令部成立。總司令蔡鍔,隨即進攻四川,護國戰爭於是爆發。袁世凱為鎮壓雲南起義,調兵南下。沅陵歷來為軍事上必爭之地,袁世凱的北軍紛紛入境。1916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護國軍與北軍在湘西展開激烈戰鬥,學校也只得停課了。一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暴病而死,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南北停戰,戰爭方息。同年秋,學校開學,周佛海繼續入校學習。
中學時代,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年代,如興趣、志向以及未來的命運,都與中學時代所受的教育及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教師對學生的直接影響力以及潛移默化的薰陶,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周佛海就是由於這個原因,而決定了他的一生。
這種影響與決定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使他留心政治,由此而萌發了政治野心;一個是得以出國留學。
1916年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學校也就開學了,並且新來了一位歷史地理教師鄧竹銘先生。鄧先生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很關心政治,特別器重人才,周佛海頗具才氣,學習又很刻苦,很得鄧竹銘先生的賞識。正是由於鄧先生的關心,才使他能夠得以閱讀《東方雜誌》,並深受其影響。
《東方雜誌》創辦於清光緒30年1月25日,即1904年。這是一本集國際政局、國內政治、科技與文學的大型月刊,尤以政論性的評論及國際政局的報導最為突出。自歐戰爆發,該刊便每期連續報導各國動態,刊發分析歐戰爆發原因等政論性文章。1916年的各期,除繼續刊登有關歐戰的評論外,還刊有《新的思想之衝突》、《再論新舊思想之衝突》、《天意與民意》、《集權與分權》、《帝制運動始末記》等有關評論政局的文章。周佛海由於閱讀《東方雜誌》的緣故,而對世界及中國政局有了一定了解,茅塞頓開,因而漸漸留心起政治來了。因為留心政治,居然隱隱有天下為己任的雄心。
沅陵城東不遠處波浪洶湧的江中淺灘上,有一個小洲,上有一座古寺,寺中有一個七級的龍吟塔。秋天,周佛海和同學們一起去龍吟寺秋遊時,信手在龍吟塔題詩一首:
登高把酒飲神龍,拔劍狂歌氣似虹。甘處中流攔巨浪,
恥居窈壑伴群峰。怒濤滾滾山河杳,落木蕭蕭宇宙空。
不盡沅江東逝水,古今淘盡幾英雄。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周佛海那種不甘窮居山野,默默一生的雄心不已的氣勢。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組內閣。由於北洋軍閥的內部矛盾與爭鬥,內閣常常更動,一下某甲入閣,一下某乙入閣。周佛海說,他在看報之餘,居然也想著將來入閣。他還舉例說,當時他和同學把去文昌閣比做“入閣”,以此來說明當時的政治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