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朝牌餅的形狀酷似封建王朝文武大臣上朝時手裡捧著的笏,故又稱朝牌。當地的老人說,這是為了紀念明初大忠臣方孝孺的。
《明史》上記載,方孝孺字希直,寧海人。而沭陽方姓的老人說:方孝孺是他們的先祖。他們說:"北宋時,為躲避戰亂,我們的祖先從河南外遷,有一支就在沭陽定居了。我們祖先名叫方孝友,是方孝孺的族弟。"查《明史》《方孝孺》得知,方孝友確實是方孝孺之弟。
《明史》《方孝孺傳》中說:"孝孺長從宋濂,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因為飽學,宋濂將他推薦給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很器重他的才華,不但封他為大臣,還請他做皇帝兒孫們的老師。洪武末年,朱元璋自知身患絕疾,將不久於人世,決定傳位長孫,即惠帝(因長子已先他而去),但又恐惠帝年幼,難服天下,尤其怕他幾個兒子不服,便託孤給方孝孺,令他輔助惠帝以統天下。
惠帝即位初,方孝儒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明史》《方孝孺傳》) 果不出朱元璋所料,惠帝即位後,他的四叔朱棣不服。棣虎踞北平,自恃兵強馬壯,才過惠帝,皇帝之位,非他莫屬,只是要找個機會,有了藉口才能動手。
機會來了,建文(惠帝年號)三年,北方瓦刺人兵犯中原,侵占居庸關,威脅燕趙。朱棣趁機上書惠帝,擔任討伐瓦刺的明軍主帥,朱棣英勇善戰,又會寵絡人心,很快擊潰了瓦刺軍。在班師回朝的途中,他認為機會難得,直接揮戈南下占領了南京,進了明故宮。他四處尋找惠帝不著,又找不到玉璽,上了太和殿,正要進門時卻受到方孝孺的阻攔,方舉起手裡的象笏猛擊朱棣胸部,大聲訓斥他"篡",象笏也從中間斷成兩截。朱棣大怒,命屬下掌嘴,方仍高聲叫嚷"篡"。朱棣下令將方孝孺的舌頭割掉,方堅持著,用嘴裡的鮮血在門前一塊雕著祥龍騰飛的巨石上寫下一個"篡"字。字才寫了一半,朱棣氣急敗壞地拔出佩劍,把方孝孺的雙手砍斷了。方孝孺臨死不屈,堅持著把一個大大?quot;篡"字用血寫在大石上。朱棣怒極,令武士立即把方孝孺拖出去處以磔刑,還不解恨,又令株連方孝孺"十族",並用劍猛斫了巨石一刀。
在封建社會裡,只有九族,明成祖朱棣卻要株方孝孺"十"族。於是屬兩江總督府管轄下的方姓遭了殃,宿遷姓方的當然也不例外,大多被殺了,只有少數隱沒姓氏的逃了出去,過著游離他鄉的逃亡生活。冤案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後,才得以平反。流落他鄉的方姓人才敢恢復原姓氏,攜兒帶女回到故鄉。為了紀念先祖,他們用面做了似象笏的朝牌。一代代做下去,越做越精,越做越好,成了當今人民喜愛的食品,沭陽朝牌也越來越出名了。
製作方法
數百年來,沭陽朝牌的影響逐漸擴大,乃到附近的潼陽(陰平)、廟頭等集鎮,
烤制朝牌也出了名。這一帶製作的朝牌,大塊的,長過一尺;小塊的,七寸左右;外酥里綿,香味撲鼻。淡味朝牌有兩種:一種是塗糖漿、撒芝麻的,烤成後,色呈桔黃,有黃橋燒餅的風味;一種是白薄朝牌,薄如鍋巴,色如錦帛,毫無糊斑,酥脆可口,保留了麵粉自身的香甜味。鹹朝牌也有多種,除了和人蔥花油鹽等作料,還有夾入豆腐渣或蝦皮屑等做成"千層餅"式的,更易引發人的食慾。製作朝牌,全用活面,發麵和烤制的技法均有講究:?quot;發麵成頭不準、調鹼成色不準、塊頭剁切不勻不準下爐"的規矩,甚至貼朝牌人站立的姿勢、兩手的動作均有規定。外行的人觀看師傅貼朝牌,只注意他一手抓起面塊,一手把面塊拉一下,往朝牌爐內炭火旁一貼,殊不知這套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有嚴格的規定。朝牌爐,內裝炭火,四壁滾燙,上邊只留小小的圓口,技術精巧的師傅,往爐內貼朝牌,不興繞著爐子轉,做到站位固定,並且遵照"仰掌前推、勾手後貼、從左向右、左右開弓"的口訣,一般在兩分鐘左右貼滿一周。這些規定,都是從長期實踐中煅煉出來的。因為只有嚴格遵照這些規定動作,久練久熟,才能靈巧快捷地做到…陝貼快熟而不?quot;。關於顏集師傅貼朝牌的動作,還有個小故事呢:抗日戰爭時間,我八路軍攻打高溝、楊口日偽據點,有個沭陽顏集街的朝牌師傅參加擔架隊。據點打開來了,這位師傅在高溝街上遊玩,見一家飯店打朝牌的,繞著爐子轉著貼,他上前批評說:"你貼朝牌圍著爐子轉,怎能貼快貼好呢!"這位貼朝牌的聽了很生氣,放下手中的面塊,頂撞他說:"你若能站在原地不動,把一爐朝牌貼好,我今天發的面,全部用來慰勞你們民工!""此話當真?"
"男子漢大丈夫,說話豈有不算數的?"
"那好!"這位朝牌師傅洗了手,兩腳站立不動,一口氣把一爐朝牌貼好。飯店貼朝牌的佩服得五體投地,問明師傅的家鄉居牡,感嘆地說:"怪不得沭陽朝牌遠近聞名呢,若不是按照規矩苦練三五年,絕對不會有這般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