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旭門

朝旭門是綏化城的東大門,始建於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由綏化理事通判廳通判文公主持修建。位於綏化城的南北中軸線——東西正大街(今中興大街)東盡頭。是通往綏化火車站的重要通道。

大概位置位於今天綏化市區中興大街與長江路交匯附近。

建築特點

朝旭門位於綏化城中軸線上,由“東西正大街”(今中興大街)連線與西門(迎恩門)東西相望,兩城門相距近4華里。屬中國傳統城門建築風格,青磚築成。城門略高於城牆,建有城樓,設城垛。城門可容兩輛馬車並行。

城台下設劵門一闕,可容兩輛馬車並行,門洞內設兩扇門,早開晚閉。城垛有射洞,供射箭開槍防禦土匪。

歷史沿革

清末

始建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由時任通判文公主持修建,因城門雄起於東方,是面向朝陽的地方,故定名“朝旭門”,成為百姓進出縣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可通往巴彥蘇蘇(今巴彥)和餘慶(今慶安)。以朝旭門為界,朝旭門以西稱“東門裡”,以東稱“東門外”。此時的東門附近比較荒涼。

民國

1914年(民國三年)劃分東西街道,東西大街連線東西二城門。1925年(民國十四年)綏化縣的商業區東移,尤其是1928年呼海鐵路(濱北鐵路)通車後,朝旭門附近的商貿興盛起來。朝旭門遂成為綏化百姓去往火車站的重要隘口。日偽時期,朝旭門一帶有百姓在城壕上修築房屋,被稱為“水上人家”。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綏化縣“光復”前城門已倒塌。

解放後

解放後,人們將東城壕填平修路,這條路就是今天的長江路,城門遺蹟蕩然無存,然而“東門”、“東門外”的方位詞卻延續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