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ünter Blümlein眼中的完美腕錶
在Tourborgraph項目剛萌芽時,有一位才華與熱誠兼備的男士總是憑他的卓見贏得大家的認同,亦是他的感染力推動大家向前,邁向完美,他的名字是Günter Blümlein。他與Walter Lange於1990年為朗格重新定位,訂下明確的發展方向,把品牌帶至前所未有的頂峰。他其中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打造了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腕錶。
Günter Blümlein以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為榜樣,以製作「全球最佳腕錶」為目標,並積極投放資源研發機芯,雄心勃勃地朝著此方向進發。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由其一手打造、於1994年面世的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腕錶無懈可擊地結合了兩項能提升腕錶穩定性的複雜功能——陀飛輪及常見於朗格早期精密腕錶及航海天文台時計的芝麻鏈傳動系統。其後,Blümlein進一步於機芯加入雙追針計時功能,彰顯品牌於計時領域的崇高地位。
Annegret Fleischer 計時高手
機芯設計師總是永無止境地與種種不變的物理定律──最常見的包括地心吸力、磨擦、物質的惰性等──搏鬥,Annegret Fleischer擁有的正是要成為機芯設計師最需要具備的條件——耐性。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腕錶配備的三項複雜功能對於設計師來說更是無比的考驗。腕錶由數百個小巧部件組成,單是雙追針定時器便已需要由136個零件精密組合,說到這裡,大家大概可以理解為何此枚腕錶需要花上八年時間才能問世。為了使內里部件準確地運行及防止任何衝突與誤差,每按動一下按鈕,所指揮的操作需要在百分之一秒內執行,難度之高可見一斑,而Annegret Fleischer研發的傑作DATOGRAPH the DOUBLE SPLIT亦早已成功通過由定時器大師及朗格家族後人的嚴謹測試。
Michael Böttcher 黑色拋光背後
朗格的頂級修飾工匠花上不少時間為腕錶添上幾近完美的手工修飾,從而成就獨特非凡的佳作。當中黑色拋光於朗格腕錶扮演重要角色,在鋼質上進行黑色拋光難度極高,每每需要花上工匠最多時間完成。Michael Böttcher是朗格的其中一位巧手工匠,他用上兩至三天以黑色拋光仔細修飾融合於錶盤設計的陀飛輪固橋。精鋼表面放於錫盤上經過多個步驟處理,才能被打磨至可媲美鏡面的平滑光亮,從單一折射角度表面看起來閃閃發亮,從其它角度卻維持深邃的黑色,奇妙至極。
Ralph Knoll and Michaela Mager 複雜技術 無可比擬
行為主義者證實,一個人若要精通一門手藝,成為專家,最少需花上10,000小時的努力,鐘錶大師Ralph Knoll及 Michaela Mager亦不例外。他們鑲嵌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腕錶的465個部件時需要份外謹慎,因為腕錶的主人會於其後的數十年對它珍而重之,時刻欣賞機芯的精雕細琢及讚賞其極高的精準度。在朗格自成一角的工作坊內,工匠花上整整一個月完成品牌有史以來最花人力完成的傑作“Opus Technicus”的裝嵌工作。Ralph Knoll把由38個細小的部件組成、能確保腕錶在上鏈期間依然運作自如的行星齒輪傳動系統裝嵌於僅有10毫米長的芝麻鏈內,確保其精準度;Michaela Mager花了差不多一整個星期裝嵌及調校由84個部件組成、但只重1/4克的陀飛輪框架,盡顯極致工藝。
呈獻給鐘錶鑑賞家的大師級作品
現時,大量製造的原子鐘大行其道,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腕錶彷佛不合時宜,然而,最優秀的產品設計師、機芯設計師、修飾工匠、制表工匠專心致志地投放他們的創意、專業及工藝,只為一個相同的目標——打造驚為天人的傑作努力,此枚腕錶所能展現的頂尖技術及品牌優良傳統確實是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