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術語,又作無漏有為。有為而通於無漏之法。即勝義對法,四諦中之道諦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識心王,道共戒之無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尋,伺,得及四相是也。
相關詞條
-
無漏智
佛教術語。指能斷除三界煩惱而證得真諦的智慧,因這種智慧尚未獲得認識上的根本轉變,仍屬世間智慧,故稱。泛指“佛智”。離開自我中心,就是無漏智,但在小乘聖者...
-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
-
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造作義,通指一切有為法,在五蘊中即是行蘊。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遍行...,是為種子成就。如凡夫身中,成就三無漏根的種子。(i未知當知根,從資糧位...,若已離欲界染時,以欲界身成就上界現行法,乃至依欲界身,無漏法現起,皆是...
名義 別解體相 諸門分別 -
大毗婆沙論
。第六〈相納息〉,廣釋生、住、老(異)、無常(滅)四相的性相關係以及有為...、有漏行和無漏行、有為法和無為法等廣狹分別;行圓滿、護圓滿,異生性,邪見...
基本信息 歷史作用 流傳版本 -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
概述《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或簡稱為《大毗婆沙論》,或又簡稱為《婆沙》,是小乘說一切有...
概述 唐譯和涼譯 -
十八空義
、(7)有為空、(8)無為空、(9)畢竟空、(10)無始空、(11)散空...何有上法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云何無上法智緣盡,智緣儘是即涅盤。涅盤...得解脫,即名涅盤,更無有法名為涅盤。」(7)、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
佛教十八空義指什麼 複次十八空 -
放光般若經
空,真際性空,說到般若與性空的關係,性空的觀法,以及五陰是性空無漏...所依,是故行六波羅蜜菩薩,能淨五陰至薩雲若。有為法是自性空,諸法性空...是無漏的:舍利弗語須菩提:假令薩雲若(一切種智)意無漏者,凡人意亦當無漏...
歷史淵源 佛經譯本 佛經譯者 基本思想 -
四諦
苦諦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次超越而辯四諦者。但上來所說。諸無漏禪中...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一苦苦...滅諦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若發見思無漏真明...
版本零 版本一 版本二 版本三 版本四 -
阿賴耶識
藏”表示說阿賴耶識含藏了一切法種─一切有漏有為、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的一切...,是諸如來清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若無漏相應,即雨一切諸功...,故名為空;具足無漏薰習法故,名為不空。”經文中類似經文比比皆是,同皆闡述...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