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推斷,是政協委員針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作出的提案,“對食品添加劑要採用"有毒推斷",凡是不在國家明文許可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的添加劑,一律不得添加。”食品安全已成兩會委員代表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多份提案都切入問題治理的核心――儘快“圍剿”違法添加食品添加劑與抗生素這兩大食品安全“殺手”。
食品安全
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已是普遍現象,一般成人每日吃進80多種添加劑,而目前對其中絕大多數添加劑的毒理作用並不清楚;而歐盟2006年起已全面禁止在飼料中使用的抗生素,國內幾乎所有養雞、魚及養豬養牛的畜牧場都仍在使用。三聚氰胺是最好的警示,即問題往往不只在某個企業,而在整個產業。
必須制定添加劑限量值
一畜牧業內人士說違規使用食品飼料添加劑已經是普遍現象。他們對湖南5個地市的20份全價豬飼料樣品分析,有85%的飼料樣總砷含量超過國家飼料允許含量標準,有4個飼料樣品嚴重超標。該人士以洛克沙砷為例指出,這是一種養豬場常規使用的添加劑,其允許的安全用量是50g/噸,而目前,許多的養豬場超量使用,達到70-80克/噸。洛克沙砷是一種砷製劑,用後有擴張血管,使豬看起來毛色紅亮健康的效果,但實際上,砷製劑能引起慢性中毒,有強烈的肝癌誘發作用。除砷外,銅、鋅、鉛、汞等微量元素違規添加也很普遍。
葉建農本身即為分析化學專家。他告訴記者,食品添加劑是屬於有機化合物,目前全世界已人工合成10萬多種有機化學物,每年還新增2萬多種,這其中絕大多數的毒理作用都不清楚,因此,隨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危害難以預測。目前擅自擴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圍,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或本身質量有問題的食品添加劑等,是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三大主要問題。
納入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近2300種,分23個類別。從蜜餞到餅乾、從冷凍食品到熟肉包裝製品、從醬油到飲料,90%的食品配料里都含有食品添加劑。
以大家經常食用的速食麵為例,其中就含有多達14種食品添加劑。一個普通成年人一日三餐總計要吃進八九十種食品添加劑。很多食品添加劑本身的毒理作用並不清楚,比如三聚氰胺,不是合格的食品添加劑,之前根本沒人做過毒理實驗,但這種物質添加到食品中,添加100克,就能增加66.6克的氮含量,因此就有人鋌而走險。已經納入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如果過量使用,也會對人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以最常見的添加劑亞硝酸銨為例,亞硝酸銨是經常用於肉製品生產的添加劑,進入人體後,只要與胺結合,就可能成為亞硝酸胺。如果超量使用,可能引起致癌等後果。
禁止添加抗生素
除食品添加劑外,抗生素則是另外一種威脅人們食品安全的“殺手”。
乳業界——含有抗生素的牛奶無法發酵做出優酪乳,因此,現在國內很多優酪乳都是採用進口奶粉,復原成奶發酵。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原料奶中抗生素殘留的嚴重狀況。
2003年,中國即公布數據稱每年有8萬人死於濫用抗生素,而同期歐盟這個數字僅有1萬多人。而據業內人士稱,實際的數字可能不止8萬人。因為目前中國只有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有檢測能力,中小城市根本無法檢測耐藥菌(即具有耐藥性的細菌,是指細菌多次與藥物接觸後,對藥物的敏感性減小甚至消失,致使藥物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甚至無效)。
畜牧產品——隨意添加抗生素已經成為耐藥菌產生的重要原因。中國飼養禽畜,絕大部分採用圈養,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對禽畜病的預防和治療主要採用化學藥物,其中最常用的是在禽畜飼料中持續添加抗生素,在農業中使用的抗生素種類已經囊括了人類自身使用的全部抗生素的種類。飼料中添加了抗生素的食品被稱為“有抗食品”,據耐藥菌專家張華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養雞,養魚,養豬,養牛的畜牧場都會添加抗生素,無抗的畜牧產品價格達到100多元/公斤,因此,市場上幾乎沒有無抗食品。”
耐藥菌——現在畜牧飼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的半衰期短則六七天,長則20多天,這些抗菌藥物殘留於動物性食品中,不但會增多耐藥菌,而且抗菌藥物隨食物鏈不斷進入人體,人類本身已成了一個耐藥菌庫,會造成感染性疾病,而這種疾病所有抗生素都將難以救治。
在過去的20年中,耐藥菌的發展速度遠超過人類抗菌素的研究進展。在20年前,青黴素一次只要使用80萬單位即可見效,而現在超過十倍使用900萬單位也未必有效;耐藥之王、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達到100%,也就是說,所有的抗生素都對這種細菌已無能為力。WHO(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人類用現有抗生素治療傳染病,只剩下10-20年的時間。
在國外,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經成為共識。1997年和1999年歐盟就相繼禁止螺鏇黴素等四種抗生素的使用,同時對動物飼料專用藥物進行了嚴格限定。2006年1月,歐盟就已全面禁止在飼料中使用生長素、抗生素作為飼料生長添加劑。而在中國,抗生素的使用卻處於隨意使用無監管的狀態。
產業鏈之殤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在其《關於確保食品安全的提案》中總結了三個直接原因:
1.是法律、法規滯後,現有法律法規不能涵蓋整條食品鏈;
2.部門職責不清,現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採取多機構分段管理模式,監管涉及到的政府部門有農業、衛生、食藥、質檢、工商等十多個;
3.檢測標準滯後不全,國外技術標準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國目前20000項國家標準中,有700多項屬於“服役”超過10年而未變等是主要原因。
現階段中國農業生產落後的分散經營方式,不能有效形成完整可追溯的農業產業鏈條,在利益和僥倖心理的驅使下,一些企業和農戶不注重生產安全,質量自然無從保證。另外安全監管存在著制度缺陷,法律監管體系缺乏完整性、食品安全監管缺乏威懾。
中國現在的食品生產格局是:2億多分散的農戶提供肉蛋奶,食品安全很難保障。食品生產行業的規律是,越是規模小、無證無照、管理差的“作坊式”小企業越是容易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也難以追溯,難以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