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準確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標;創設有效情景,實現有效合作;關注學生情感,實施有效評價”等有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愛學、能學,提高課堂效益,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本信息

內容

有效教學策略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從新的視角來重新發現學生,尊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髮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這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如,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3、關注準備策略,就是怎樣備課。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 我原來的備課主要是根據傳統教學法的一些環節,主要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活動的角度來進行。而 新課程改革中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不能被簡單傳遞的,是通過與他人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而得以理解的。傳統課堂中的講授教學更多時候是傳遞知識,讓學生 “記住”知識,而不是“理解”知識。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教師課前備的主要是“課”、“如何教”,而在學生“如何學”方面備得不充分。 現在 我認為備課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進行。 如果要備學生的學,定要考慮如何創建與之相應的學習環境。如 這堂課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這些應該是教師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教師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讓新教材真正成為有效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並激勵學生自我實現,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素養。

有效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點評

有效教學要促進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要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正確指導下,科學、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機的互動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A 、幾點提示

1、更重要的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而不是現成的結論;

2、學會學習本身是學習的重要目的;聽講座的過程是很好的理解學習過程的機會;

3、如果你覺得理論“沒用”,是因為你沒有去用。

4、您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的教師;您必須始終關注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

B 、教學主張

1、教學必須服務於完整的人的成長

2、創造豐富的課堂,帶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

3、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框架——概念系統和命題網路

4、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

5、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機會——創設學生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機會

C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這一概念首先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甚至可能是無效的,負效的。何種教學就可稱為“有效教學”,也就是說,滿足何種條件或具備哪些特徵就可算作“有效教學”?基於自主學習的觀念,有效教學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有效教學的特徵:

(一) 讓學生明確通過努力而能夠達到的目標,並且明白目標的達成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二) 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在更複雜的水平上理解;

(三) 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幫助學生達到更複雜水平的理解;

(四) 適時與挑戰性的目標進行對照,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清楚的、直接的反饋;

(五) 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對於事物的概念框架;

(六) 能夠遷移並發現和提出更為複雜的問題,有進一步探究的願望。

二、有效教學與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

1、學習者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包括參與並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

2、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自主學習

1、自我導向

2、自我激勵

3、自我監控

學生參與的方式:

對活動的合理期待

自主調控學習的進程

質疑

修正

豐富

參與設計評價指標

對活動的反思總結

三、有效教學的條件

(一) 學習者具有學習的意向;

(二) 學習內容本身具有邏輯意義;

(三) 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知識基礎。

四、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 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

(二) 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澱;

(三) 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並處理學生的先前經驗和直覺,1/3+1/2。

(四) 鼓勵學生學業求助的行為;

(五) 以學生學習的真實的認知過程為基礎展開教學;

(六) 充分展開高層次的思維過程

有條理地思考

有根據地思考

批判性地思考

反省性地思考

徹底地思考

思維的品質:

流暢性;原創性(獨到性);深刻性;敏捷性;精進性。

(七) 充分展開課堂互動活動

產生想法;發展想法;促進多元理解

學生的想法之間要有實質性碰撞和爭鳴,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達成“共識”,實現知識建構

(八) 達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靈活套用

1、在不同的情景下套用知識;

2、用自己的話解釋;

3、解變式題,解相關問題;

4、解綜合問題,實際問題。

(九) 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

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彼此接納的、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

(十) 使教學生動有趣,並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

(十一)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樂於給予學生他們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十二)以某種建設性、樂於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引導學生制定行為改進計畫

(十三)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繫和被尊重

(十四)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提供選擇

(十五)鼓勵和接納學生自治權、主動性,和學生一起制定課堂規範

(十六)、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並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D 、課堂活動結構的轉變

傳統課堂活動結構

1、教師複習相關知識 2、教師引出問題、任務和主題;3、學生參與教師所預期的推導過程;4、全班歸納學習結果統一理解和總結方法;5、課堂練習,鞏固新知識。

建構主義課堂活動結構

1、呈現問題情境;2、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引發相關經驗和認知衝突;3、在教師支持下,學生合作探究並解決問題;4、在教師的監控下,全班交流問題解決的策略、過程和結果,達成深層次的理解;5、呈現新問題,促進知識的套用和整合。

E 、備課工作重心的轉變

傳統備課工作範圍

1、分析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2、吃透教材,理清課中邏輯關係,任務分析;3、確定學生頭腦中的相關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4、設計呈 現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識的進程;5、選擇課堂練習題以及記憶方法。

建構主義備課工作範圍

1、分析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2、深刻思考所教知識的新發展、套用及聯繫;3、分析學生先前的經驗和認知過程,確定最近發展區;4、設計問題情境,支持交流的方式以及學習的流程等;5、選擇遷移問題,整合方法以及學習評價方法。

F 、給校長的建議

1、為了促使教師成為一個反思的實踐者,您需要經常聽一聽老師的課,並經常性地組織說課;

2、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公平與正義的地方,不要把機會和榮譽過分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

3、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一個教師對待事情的感受,要有平等、真誠和充分的溝通;

4、形成一個相互認可、欣賞和支持的團隊,讓每一個人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但又要迴避過於親密的私人關係,因為它可能妨礙我們公正地處理某些問題;

5、要形成一種風氣,在工作時間大家都不談論與教育無關的話題;

6、努力贏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贏得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要吸納家長和學生參與學校的決策和管理;

7、在學校的集會上,要表達主題明確、前後呼應、不斷深化、鞭辟入裡的教育思想;最好以學期為單位,設計和規劃演講的主題;表達時要努力做到“要言不煩、有條不紊、從容不迫、言之有物、張弛有度、擲地有聲”;

8、我們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我們有責任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引領社會和家長,幫助他們確立對於子女和教育的合理的期待。

G 、給教師的建議

1、在上課鈴聲敲響之前,您務必精神飽滿、信心十足地出現在學生面前,別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問好;下課玲聲敲響之後,如有可能,您最好不要急著離開教室,也許有學生需要您的幫助,當然,還不要忘了向學生道別;

2、學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對學生的監護:學生在校期間,教師是學生的監護人,您務必把學生的人身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讓學生遠離危險,遠離傷害,切忌麻痹大意或心存僥倖;

3、教學是一種儀式,當您走進教室時,務必帶著課本、教案和學生名冊;還有,希望您帶著微笑進課堂、帶著欣賞進課堂;

4、教師的儀容和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我們提議:美育,從教師的儀容開始;德育,從教師的言行開始。

我們要求教師注意自己的著裝,努力做到整潔、大方、莊重、體面;教師的言行切忌粗魯、低俗,而應該文明、和藹與慈愛,為此,我們提醒您除了注意措詞,還需要注意說話的聲調與音量;

5、我們提倡對學生激勵性、期待性的評價。將譏諷、挖苦、輕蔑等等變為寬容、惋惜和同情,當發現學生的不足時,我們可以說:“如果你能夠克服掉這個弱點,你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可愛”;

6、如果您有吸菸的習慣,請不要在公共場合以及學生出沒的場合吸菸;相信您會模範地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如“愛護我們的綠地,愛護學校校園的一草一木”。

7、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你的思想就是你的處境;給自己多一點積極的、樂觀的心理暗示。

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美好的;我是快樂的

8、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接教給你教育的智慧,她只能從你豐富的內心世界中生長出來。

必要條件

有效教學策略的概念

有效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 "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

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一一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如重複、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有效教學策略的理念

主要包括下列這些內容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首先,要求教師有 "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 "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

如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於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

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 "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所謂 "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具體地說,按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教學分成準備、實施與評價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按照目標管理的教學流程,有效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並據此來劃分教師在處理每一階段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