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下村娘娘廟

娘娘廟是天后宮的俗稱,又叫天妃廟。據乾隆十九年(1754年)鶴山縣誌記載,天后宮是謝國寶(月山下村)與賴元敏(五凸型村)帶領兩村村民興建的。

歷史來源

話說鶴山建縣(1732年)前,五凸型村已居住著為數不多的幾姓人家,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簞食瓢飲。忽一夜,耄耋之翁睡意朦朧,似有人呼叫:“天后娘娘,天后娘娘”。老翁循聲望去,只見一沉魚落雁之女,在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姬陪伴下,乘雲駕霧,輕歌曼舞,飄然而至,領頭的天后娘娘降下祥雲,彩袖一揮,眼前疊現仙山瓊閣,瑤池閬苑,雕樑畫棟,綠樹掩影,青翠欲滴,嫩綠如毯的草地上各種花卉奼紫嫣紅,爭姸鬥豔。她們在嬉戲,撲蝶,好不愜意。約摸過了一個時辰,領頭的仙姬催促說:“天后娘娘,我們回去也罷”。天后娘娘流連忘返,那女子一再催促,天后娘娘才戀戀不捨地離開。老翁正欲張口挽留,可仙姬們已乘雲遠去,無影無蹤。他睜開惺忪的雙眼,原來是霧裡看花,虛無縹渺一黃梁。他躺在床上,徹夜輾轉難眠。翌日,他把夢境告知村中父老,國寶、元敏思前想後,從長計議,便在五凸型村前小河邊建了一座小廟,取名“天后宮”,刻匾懸於門上,題上聯:天后仙師真妙手,下聯:娘恩佛法顯威靈。常年供奉天后娘娘,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也許是廟小菩薩大,天后娘娘不安現狀,思凡之心又起。忽一日,雷電交加,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把這一小廟衝垮了,天后娘娘的牌位隨著暴漲的河水滔滔直下,來到了月山下村旁一拐彎處,老是在打轉,似有依依不捨之意。村中一老嫗目睹此情此景,稟知國寶,國寶率智叟察看,果然如此。他俯身撈起天后娘娘的牌位,來到小河的上游,把牌位放到小河裡,木牌位飄飄蕩蕩來到了拐彎處,依舊在打轉,不離不棄。於是,虔誠的國寶公莊重地撈起天后娘娘的牌位,用衣袖小心翼翼地揩乾木牌位的水,捧回家中安置。隨即與五凸型賴元敏商議,決定在月山下村旁小河拐彎處建一間稍大的廟宇,沿用名天后宮。門對上聯:覃恩浩蕩長流遠,下聯:厚德巍峨獨配天。五凸型為娘家,月山下村為主家,余、戴、謝三姓共奉祀。從那時起,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晚由五凸型村舉行祭祀。正月十六日、晚由月山下村主持祭祀,燒炮慶典。

從此,每逢正月十六日,月山下村像過春節一樣,喜氣洋洋。家家張燈結彩,戶戶殺雞鵝,買肉,親朋戚友紛紛前來慶賀,磕頭燒香。入夜,娘娘廟裡里外外燈火通明,燭光搖曳,香菸裊裊。附近的水心洞、南塘等10多個鄉村的民眾成群結隊,拖男帶女,敲鑼打鼓,舞著醒獅前來助興。參與活動的,看熱鬧的,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約摸八點鐘,各村醒獅隊拜獅。這時群獅起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吶喊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各村施展渾身解數,彰顯超群的獅藝。還有舞小面殼(笑面佛)的,手執大葵扇,在獅前面逗獅,引人發笑。拜完獅後,主持人便宣布燒炮開始。炮,是用土炸藥作引子,裡面有一個用麻片綑紮成的膽,叫炮頭。點火引爆後,炮頭飛出,各村參加搶炮的人蜂擁而去,搖旗吶喊,擂鼓助威,人聲鼎沸,各種聲音交織成一片。哪一個村子的人搶到了炮頭並能到祭壇拜過了就算贏了,否則還可以繼續搶。這是一場群體活動,賽各村的團結,賽各村的智慧,賽各村的經濟實力。娘娘廟燒炮一般有11個炮頭,依次編號。搶完一個再燃放另一個。各村參加搶炮的人數不等,但都經過精選,個個彪形大漢,英姿颯爽,為了爭搶自己村中意的那個炮頭,你爭我奪,比打橄欖球還精彩、激烈。說來也奇,據說這樣的爭奪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傷亡。

相關事跡

各村搶到炮頭以後,高高興興,敲鑼打鼓把炮頭帶回村去,有的放在自家祖祠里供奉,有的村民輪流供奉祭祀,保一家一村平安、順利。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各村又大隊人馬,舉著彩旗,敲著鑼,打著鼓,舞著獅把炮頭送回娘娘廟,這叫還炮,周而復始。近二三十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雖然形式有了改變,把“搶”改為“抽籤”,但燃放的爆竹、煙花一年比一年多,那些湊熱鬧的小孩並不在乎燒炮的本意,而對燒煙花情有獨鍾。那一墩墩的煙花,有的單響,有的連響。那單響的衝上半空後再爆炸,五光十色,滿天彩星,形態萬千。那連響的,一響一朵煙花,連續幾響,半空像天女撒花一樣。一炮炮煙花響徹雲霄,一聲聲讚美其樂融融,一直鬧到深夜。

正月十六晚,娘娘廟炮會這一民俗文化已沿襲280年,長盛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