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姐歌

月姐歌

月姐歌,是流傳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石塘村女性人群中的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歌曲。“月姐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上千年來僅僅流傳在它以獨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獨有的唐朝宮廷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是浩如煙海的客家民歌中一枝獨一無二的藝術奇葩。列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歷史淵源

“月姐歌”歷史久遠。相傳在公元7-10世紀(唐朝),宮女們在宮中過著極其苦悶的生活,
石塘村女性演唱月姐歌石塘村女性演唱月姐歌
為了宣洩心中的憂愁,她們常常用歌曲對著月亮傾訴衷腸。一日,宮中一位名月蓮的妃子獨自一人在御花園金魚池邊對月傾訴衷腸。她歌聲委婉,聲淚俱下,感動了當朝一位太監。太監出於對她的同情,就帶她從皇宮的水涵逃走。皇上發現此事,告示全中國,捉拿月蓮。月蓮歷經千辛萬苦,南逃至石塘,被勤勞淳樸的石塘人救起。從此,月蓮便定居石塘,並漸漸學會了石塘方言。她將自己在宮中學到的歌曲傳授給村中婦女。月蓮除精通音律,歌唱得好之外,還樂於助人,細心傳教,受到當時石塘婦女的愛戴和崇拜。後人為紀念月蓮,所以把月蓮傳授給村中婦女的歌曲命名為“月姐歌”。

發展歷程

由於古時的女子不能拋頭露面,封建社會的禮制又給了她們種種束縛,為了宣洩她們內心的種種情愫,漸漸形成了由婦女群集在一起唱歌的習俗。她們自娛自樂,唱婦女的嚮往,唱季節農事,唱古時英雄人物,
月姐歌風俗:接月姐月姐歌風俗:接月姐
唱人間世態炎涼。到了960年~1279年(宋朝),每年中秋,婦女們各自在家中拿來番薯大米,做糍粑,打平伙。她們聚集一起,設歌壇,唱月姐,做遊戲,而且不允許任何男子介入。“月姐歌”因內容的不斷增加,曲調不斷變化,唱詞也越來越豐富,時間也漸漸延長,從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一直唱到了八月十五。至1368年-1644年(明朝),石塘人唱“月姐歌”進入鼎盛時期,全村設有“月姐歌”壇十一個,每個壇的主要成員有三十多人。“月姐歌”壇設在宗祠或大戶人家寬敞的廳堂里,每年從農曆七月初一唱到八月十五,共持續一個半月。清朝時期,“月姐歌”活動有所減少,時間也恢復到原來的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

保護情況

到了20世紀中後期,“月姐歌”作為一種民間活動,時而活躍,時而沉靜。在20世紀60-70年代,“月姐歌”被打入掃除之列,幾近失傳。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迅速發展,
月姐歌風俗:月姐壇月姐歌風俗:月姐壇
“月姐歌”的活動也漸漸活躍起來。21世紀後,雖然“月姐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列,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月姐歌”也遇到了傳承的困惑。由於“月姐歌”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沒有曲譜和歌詞的文字記錄,同時年輕女性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因此給傳承工作帶來了困難。為了搞好“月姐歌”的傳承,石塘鎮政府在經費缺乏的情況下,組織人員將100多首歌詞整理記錄下來,下一步將請專業人員記錄整理曲譜。“月姐歌”有了詞和譜之後,對於傳承工作的開展十分有利。

主要特點

“石塘月姐歌”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和舞蹈。“月姐歌”的歌詞用石塘獨有的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唐朝宮廷的唐韻。唱“月姐歌”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開壇”至八月十五“收壇”,期間每天晚上婦女們就聚集在“月姐歌堂”里彼此唱和;“月姐歌”白天不唱,而且只有女人唱、男人不允許進入歌壇;另外,“月姐歌”是以姐妹、婆媳間口傳心授,並以清唱的形式流傳下來。

基本內容

“月姐歌”歌詞的基本內容涵蓋了農事季節歌、敘事歌、情歌等關於時令節氣、耕耘織造、人世冷暖、柴米油鹽、人生百態等方方面面,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寓情,或直抒胸懷,或暗吐心聲等。“月姐歌”包括“繡香包”調、“石榴打花”調、“睇龍船”調、“送月姐”調四大部分。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們藉助“月神”的神聖,來宣洩內心豐富而又多變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相關風俗

月姐壇
月姐歌活動之前,首先要裝扮月姐壇。大約在每年農曆的七月二十,人們買來彩紙,做成花;七月三十,上山砍下兩株黃香簕(一種帶刺的灌木,傳說可以避邪),在祠堂內擺上一張八仙桌,將黃香簕分綁在桌子兩側;簕上飾以做好的各色紙花,中間懸掛彩紙剪成的八卦;簕上架一根竹竿,兩邊各掛一盞紅燈籠。在祠堂內正中的神龕和柱子上貼上對聯,中間懸掛橫額“月姐壇”,右聯書“月映中秋分外明”,左聯書“姐妹歡唱聲悠揚”。八仙桌上設香爐,並擺上柚子、糍粑、龍眼、糖果等供品,桌下方放一竹籮,籮上面放一個簸箕,內裝上二斤大米、一個雞蛋,用紅花布、紅毛線、雞冠花做些裝飾。
接月姐
凡參加“月姐歌壇”活動的女人,要沐浴更衣,焚香祈禱。眾人聚齊後,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接月姐”,齊唱《接月姐》歌。兩人分別用一隻手托住簸箕,簸箕上綁著一根筷子,用紅花布將簸箕蓋住,用紅毛線做成的雞冠花裝飾,再用紅毛線將筷子纏好。傳說,當筷子舞動起來時,便表示“月姐”接下來了,眾女齊唱“月姐歌”。
迷月姐
迷月姐是“月姐歌”活動的重要環節。人們為了迷住月姐,演唱不同曲目的歌曲,這些歌曲或敘事,或抒情,或描寫時令節氣、耕耘織造,或托物言志、直抒胸意;可以是獨唱、合唱,還可以是對唱。
月姐歌風俗:送月姐月姐歌風俗:送月姐
“月姐歌”最大的特點是無伴奏演唱。“迷月姐”包含了“繡香包”調、“石榴打花”調、“睇龍船”調。“繡香包”調屬於宮調式,曲調鮮明,鏇律優美動人,真切地表達了男女之間純真的愛情。“繡香包”。“繡香包”調中屬於宮調式的歌曲還有:“石榴打花”調。“石榴打花”調屬徵調式,是“迷月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鏇律娓娓動聽。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渴望生活像石榴一樣,越開花越旺,越結子越多。“睇龍船”調。“睇龍船”調屬羽調式,“睇龍船”調歌詞描寫了人們賽龍舟的熱鬧場景,曲調簡單優雅,適當的休止恰到好處地唱出了人們振奮的心情。
送月姐
人們在演唱的同時還伴有遊戲,如“鯉魚過門”。“迷月姐”一直進行到深夜十二點,將“月姐”送走,演唱才告結束。在農曆八月十五晚上舉行送月姐儀式。“月姐歌”唱到八月十五,當這一晚的活動從歌壇一直唱到河邊,沿途放鞭炮,將黃香簕上面的彩花摘下,把黃香簕等物品投入河中月影,眾人在河畔焚香燃燭,祭祀祈禱一番。至此,一年一度的“月姐歌”活動到此結束。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粵府〔2009〕112號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項目名稱:石塘月姐歌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申報單位: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