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街

月城街歷史文化街區坐落宜興市中心,老城區東部。 滄海桑田,歲月飛逝,月城街上有歷史的烙印,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記憶。 月城街中段住家有一牆門,有橫匾“種德若樹”,房子建於清末民初。

街區概況

月城街歷史文化街區坐落宜興市中心,老城區東部。街區南為宜城解放中路,東北為東倉河,西在段家巷東側。月城街大部分建築為明清至民國的房屋,街巷及道路結構基本保持明清格局。街道兩旁多為兩層樓房,樓上住家,樓下店面。街面不寬,店鋪房開間門面較小。兩幢房屋之間有寬僅容身的河巷隔弄相連,小隔弄通河埠和大路。街區有河埠、水井,外圍東倉河為原護城河,南北向,呈圓弧形。月城街具有明清時期江南民居及商鋪建設的典型特點。目前街區有居民住家八十餘戶。

歷史溯源

月城街已有600餘年歷史。據《重刊宜興縣舊志》記載,唐宋間,宜興即建造存儲漕米稻麥的官倉以及用於積穀防荒的社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為宜興社倉作記。在城東建造的儲糧倉庫,稱東倉。南宋寶慶年間,為加強縣城和官倉之間的聯繫,縣尉趙汝邁建造東倉橋。宋元之際,“東倉”已成為宜興官府存儲漕米稻麥的主要倉庫,官倉附近逐漸成為街市。元末,朱元璋部將楊國興攻占宜興城,至永樂年間,宜興大規模修造城牆,明清縣城城垣和街巷格局,至此基本定型。東城門稱百瀆門,雄視宜興東鄉及太湖瀆港。又利用東倉河為護城河,在百瀆門到東倉河之間建月城,即主城之衛城,又稱域城。域城裡主街道即月城街,月城街溝通原東倉橋到東水關城河之間的聯繫,呈南、東北向,為宜興進城第一街,俗呼“域城裡”。
明清至民國時期,月城街一直比較熱鬧。明代成化朝會元、蘇州吳縣人王鏊有《過宜興詩》:“風靜澄湖水不波,吳童盪槳唱吳歌。荊溪報導前頭是,起看推窗奈樂何。”宜興城夜裡水關不開,過去外來官船、民船、商船、農船一般都要到月城街附近河裡停靠,人員可上岸歇息,等待天亮進城。東鄉百姓上城首先要經過域城裡月城街才會從大東門進城。月城街上有各類店鋪數十家,飯店、米店、布店、南貨店、雜貨店、豆腐店、肉店、客棧、茶館、絲線店、菜行、木行、棺材店、煙紙店等。過去月城街是水陸碼頭,日夜繁忙。文革期間,月城街改名為東風巷。宜興城歷經變遷,所幸月城街基本保留至今,已經成為了老宜興城記載過去時代的一個標本。

滄桑拾貝

滄海桑田,歲月飛逝,月城街上有歷史的烙印,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記憶。
街巷民居。月城街街巷布局結構基本保持明清風格,房屋主要是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房舍靠河而建,一條主街為經,河巷隔弄為緯。街面較窄,兩邊兩層小樓,店鋪鱗次櫛比,木製格扇窗,排門板壁木樓梯,檐椽超出包沿以防雨,如汪家客棧等皆有明顯的江南建築特點。
惜字”壁洞。過去社會上有一種敬惜字紙的習俗。“字”乃聖賢所創,上有學子辛勤,有字的紙皆有神明垂顧,不容糟蹋。地上有字的紙都要揀起來,集中存放,統一處理。反映出普通百姓對文化知識的尊重及一定的環保意識。為便於集中字紙,有些地方單獨造塔,也有砌爐、建龕的。像月城街上在牆體內留一惜字壁洞的極為少見,宜興也只見此一處,足見其虔誠之至。清末以後,此習俗也逐漸湮沒,只留下這一壁洞作為見證。
“種德若樹”門頭。月城街中段住家有一牆門,有橫匾“種德若樹”,房子建於清末民初。主家姓查,原籍徽州,曾在宜興東門開“查裕豐”木行。橫匾兩旁有磚雕荷花,含苞欲放,並鑲有富貴吉祥花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表達了立德治家的思想。這是域城裡老建築的代表。
第一輪船碼頭和郭沫若先生。光緒二十九年開始,上海內河招商輪船公司,裕商輪船無限公司等,先後開通宜興至常州、無錫、溧陽、蜀山、湖州等地客輪,第一個輪船碼頭即設在月城街河埠,更增加了月城街的繁忙。火輪汽笛,是近代工業文明在宜興最早和最重要的展示之一。1924年12月,郭沫若先生來宜興調查江浙齊盧之戰戰禍,從上海出發到無錫,再從無錫轉乘輪船到宜興,即在此上岸。見“沫若文集”《到宜興去》一文。
東倉橋。月城街北端有東倉古橋,始建於南宋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由縣尉趙汝邁主持興建。橋西北有寺廟中隱寺。橋東為官倉,現仍稱這裡的居民小區為“倉屋裡”,東倉橋西即為域城裡。東倉橋在明清都曾重修,是老城區現存唯一古代石拱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