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三首

月三首

《月三首》這首詩是由中國“詩聖”,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 選自全唐詩:卷230_50

作品原文

斷續巫山雨,天河此夜新。若無青嶂月,愁殺白頭人。
魍魎移深樹,蝦蟆動半輪。故園當北斗,直指照西秦。
並照巫山出,新窺楚水清。羈棲愁里見,二十四回明。
必驗升沉體,如知進退情。不違銀漢落,亦伴玉繩橫。
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鑑賞

杜甫(唐)的《月三首》選自全唐詩:卷230_50。

【注釋】
1。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2。:上弦月,農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3。故:常常,頻頻。
【解析】
“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
這句中的“萬里”一詞,突出空間範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於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杜甫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這句中的“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後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杜甫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這句中的“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鑑賞】
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淒清氛圍,抒發了詩人杜甫對時局動盪、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杜甫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盪不定的淒涼傷感之情。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