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理解兩種文化差異及其影響的新思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么對,要么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中國人傾向於把事件歸於周圍的環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徵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通過對五百多名中國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並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繫性: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於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徵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種以團隊精神為主要特徵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並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係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複雜的社會關係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