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差錯

會計差錯

會計差錯是指在會計核算時,由於計量、確認、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 經濟事項或交易進入會計系統後,經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輸出對信息使用者有用的會計信息。在確認、計量、記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會產生差錯。會計差錯特別是重大差錯若不及時、正確地更正,不僅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能誤導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錯誤的決策或判斷。

定義

會計差錯是指在會計核算時,由於計量、確認、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 經濟事項或交易進入會計系統後,經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輸出對信息使用者有用的會計信息。在確認、計量、記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會產生差錯。會計差錯:

1、重大會計差錯,對於發生的重大會計差錯,如影響損益,應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應將其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也應一併調整;如不影響損益,應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

2、非重大會計差錯,是指不足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表作出正確判斷的會計差錯。

對於本期發現的,屬於與前期相關的非重大會計差錯,不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但應調整發現當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項目,屬於影響損益的,應直接計入本期與上期相同的淨損益項目;屬於不影響損益的,應調整本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項目。

所以,如果屬於數額較小,會計實務操作培訓教你賬務處理如下: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貸記“庫存商品”。

如果屬於數額較大,會計實務操作培訓教你賬務處理如下: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庫存商品”。

錯誤更正

我們在記帳時,會計帳簿在進行記錄的過程中,都會發生一些問題,會計賬簿記錄發生錯誤如何修正呢?

如果是記帳憑證正確,在進行登記帳簿的過程中發生了相應的錯誤,這樣就會導致帳簿記錄的錯誤問題,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劃線更正法。我們在進行處理時,可以把錯誤的文字或是數字進行劃線註銷,可以把數字的劃成紅線進行處理,這種做法要求可以對原來的字跡進行辨認處理,也可以在劃線的上方正確填寫相應的文字和數字,在更正以後,記帳人員必須在更正的地方進行蓋章處理,數字出現錯誤時,可以採用全部劃紅線的方法進行更正,只是修改錯誤的數字是不正確的。如果是文字出現的錯誤,可以划去相應的錯誤文字。

比如,一家企業的現金庫存是896元,在購買物品時,會計人員填寫記帳憑證,當發生錯誤然後就登記了會計的帳簿,錯誤的會計分錄是借入管理費用896元,計入銀行存款會計科目的貸方金額時896元。如果可以用紅字進行更正的化,可以再編寫一張與原記帳憑證一樣的紅字的記帳憑證,計入管理費用會計科目的借方,金額是896元,計入銀行存款會計科目的貸方,金額是896元。再由藍字編寫一張正確的記帳憑證,可以計入管理費用會計科目的借方,金額是896元,計入庫存現金會計科目的貸方,金額是896元。

產生的原因

會計差錯會計差錯

會計是一項需要很嚴謹、細心的工作,在工作中稍有一點小失誤都不允許,有時一點點的小失誤就需要重新全面查找原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會計實務操作培訓中心總結了一些常見的會計差錯原因,為各位財務人員提供參考,引起注意,減少或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具體總結了五項:

1. 由於會計記錄造成的會計差錯

①習慣性錯誤,如將某些數字寫的太模糊而被錯認為“0”等。

②條件性錯誤,即由於客觀條件不好,如複寫紙質量低劣而造成的複寫下聯字跡不清,或紙質較差發生的字跡變形而造成的錯認。

③操作性錯誤,即會計實務操作不當出現的錯誤,如按錯計算器鍵、算盤誤計、眼誤或筆誤等。

④技術性錯誤,即財務人員由於對財務工作的不熟練而造成的會計差錯,如:憑證填寫不準確,小數點錯記,紅筆運用不當等。

2.由於會計計量環節形成的會計差錯

①與計量屬性和計士單位不符的會計差錯,例如:接受捐贈或盤盈的固定資產,是以歷史成本計價還是以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價等。

②與實物數量不符的會計差錯:例如:對發出材料的計量不準確,導致期末存貨出現盤盈或盤虧現象,從而便會計報表發生錯報。

3.與基本確認標準不符的會計差錯有:

①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特徵不符的會訓差錯,賬戶分類不當,資產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劃分的差錯等。

②與權責發生制確認時間基礎不符的會計差錯,例如:提前或推遲確認收人或不確認實現的收入在期末應計項目與遞延項目未予時調整等人為舞弊、欺詐行為。

4.與補充確認標準不符的會計差錯有:

①與真實性不符的會計差錯如企業對某項建造契約本應按建譴契約規定的方法確認營業收入,但該企業按確認商品銷售收人的方法確認收入。

②與合法性不符的會討差錯,例如: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專門借款,企業將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發生的借款費用,也計入該項固定資產的價值,予歷資本化。

5.其他原因造成的會計差錯

①對於經濟業務中不確定因素的會計估計差錯;

②由於管理薄弱、基礎工作差,有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範圍不明,而使財務人員犯的錯誤;

③由於財務人員責任心不強造成的會計差錯。

實用更正方法

1.方法的分類

會計差錯會計差錯

匯總各種法律規範的規定,更正會計差錯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更正的技術方法,二是是否追溯的方法。

(1)更正會計差錯的技術方法

更正會計差錯的方法從技術角度看包括劃線更正法、紅字註銷法、藍字反方向更正法(藍字更正法)、紅藍字更正法(綜合調整法)等。《會計基礎工作規範》規定:如果賬簿記錄發生錯誤,則應按照規定採用劃線更正法進行更正;已經登記入賬的記賬憑證,在當年內發現填寫錯誤時,可以用紅字填寫一張與原內容相同的記賬憑證,在摘要欄註明“註銷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字樣,同時再用藍字重新填制一張正確的記賬憑證,註明“訂正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字樣;如果會計科目沒有錯誤,只是金額錯誤,也可以將正確數字與錯誤數字之間的差額,另編一張調整的記賬憑證,調增金額用藍字,調減金額用紅字;發現以前年度記賬憑證有錯誤的,應當用藍字填制一張更正的記賬憑證。據此規定,只更正賬簿的方法則是劃線更正法;調整記賬憑證金額用紅字則是紅字註銷法;調整記賬憑證金額用藍字則是藍字更正法;對某錯誤同時使用紅、藍字則是綜合調整法。紅字表示註銷或減少,醒目明了,紅字過多則又讓人眼花繚亂,反映的內容會不清晰;藍字記錄若與原分錄方向相反則表示註銷或減少,填制的補充分錄則為增加。

(2)是否追溯的方法

會計差錯更正按是否追溯到差錯發生的當期或儘可能的早期,分為追溯重述法和未來適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發現前期差錯時,視同該項前期差錯從未發生過,從而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更正的方法。未來適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視同當期差錯一樣更正。《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規定:企業應當採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但確定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除外;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可以從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間開始調整留存收益的期初餘額,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餘額也應當一併調整,也可以採用未來適用法。追溯重述法與未來適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糾錯針對性更強、更準確,但過程複雜,成本較大。

2.根據不同的差錯類型選用不同的方法

為了正確使用差錯更正方法,應先弄清差錯的類型,然後對號入座。差錯可按以下三個標準分類:一是差錯的發現時間,可以分為當期即報告期內發現的差錯和資產負債表日後期間即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會計報告批准報出日之間發現的差錯;二是差錯的所屬期間,可以分為屬於當期的差錯和屬於前期的差錯;三是重要性,可以分為重要的會計差錯和非重要的會計差錯。重要的會計差錯即足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做出正確判斷的會計差錯;非重大會計差錯,是指不足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做出正確判斷的會計差錯。實務中對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具體的環境和會計職業判斷,並且應從性質和金額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般來說,差錯金額越大、性質越嚴重,則差錯越重要。為了便於選定差錯更正方法,對以上差錯類型可進行這樣的組合:

(1)當期發現屬於當期的差錯;

(2)當期發現屬於前期非重要的差錯;

(3)當期發現屬於前期重要的差錯;

(4)資產負債表日後期間發現屬於“當期”(報告期)的差錯;

(5)資產負債表日後期間發現屬於前期非重要的差錯;

(6)資產負債表日後期間發現屬於前期重要的差錯。凡是歸屬於當期的差錯,無須區分重要性,因為報表尚未報出,只要及時調整,無論重要與否均不會影響報表使用人的決策(注意:“當期”即為報告期,“前期”則為前一報告期)。

選用技術方法時,差錯(1)對憑證更正無限制,其它差錯只能用藍字法,;是否採用追溯方法,差錯(3)和(6)必須考慮,其它差錯不用考慮。差錯(3)和(6)還必須在附註中披露與前期差錯更正有關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錯的性質;各個列報前期財務報表中受影響的項目名稱和更正金額;無法進行追溯重述的,說明該事實和原因以及對前期差錯開始進行更正的時點、具體更正情況。

另外,不同的差錯更正所採用的會計科目有別,差錯(1)、(2)在會計科目方面無特別的要求,差錯(3)、(4)、(5)、(6)涉及損益的事項,通過“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 涉及利潤分配調整事項, 直接通過“利潤分配 -未分配利潤”科目核算;不涉及損益以及利潤分配的事項, 調整相關科目。還值得說明的是,按《增值稅日常稽查辦法》規定,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納稅檢查查補(退)稅款應設立“應交稅費——增值稅檢查調整”專門賬戶核算,凡檢查後應調減賬面進項稅額或調增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轉出的數額,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本科目;凡檢查後應調增賬面進項稅額或調減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轉出的數額,作與上述相反分錄;全部調賬事項入賬後,應結轉出本賬戶的餘額,並對該餘額進行處理。

總之,會計差錯更正有一套科學的規範方法,更正會計差錯首先得識別和劃分差錯類型,然後根據差錯類型及時對症下藥,合理選取和運用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才能為報表使用人決策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當然 會計差錯更正的方法只是糾錯的補救措施,加強日常核算管理和監督工作,預防控制和杜絕會計差錯的發生才是糾錯的根本之道。

對於公司企業的意義

基於中國的市場特徵與制度特徵,利用會計差錯更正數據,考察了盈餘管理與稅費負擔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基本目標是虛增盈餘,但大部分虛增盈餘的公司並沒有對此承擔額外的稅費,相反卻虛減了納稅申報,公司會計行為缺乏必要的稅收約束;公司幾乎不可能為了降低稅收來進行虛減盈餘的盈餘管理,相反,虛假降低稅負有可能淪為虛增盈餘的手段。這種現象揭示通過稅會差異分析,可以有效探測公司盈餘管理行為,評價會計信息質量,促進公司足額申報稅費,從而為資本市場監管者、投資者、註冊會計師以及稅務部門決策提供基本考察工具。(本論文轉載於精英論文網:詳細請看參考資料4)

關鍵字:盈餘管理;稅費負擔;會計差錯更正;稅會差異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9-6116(2010)05-0078-08

會計差錯與虛假陳述

首先,會計差錯是否構成“重大事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指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

眾所周知,由於虛假陳述造成的損害不同於身體損害,它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損失。如果任何輕微的虛假陳述行為都會產生民事責任的話,責任人承擔的賠償責任範圍可能非常寬泛,並可能導致投資者濫訴。因此必須採用“重大性”標準加以限制,即只有那些對重大事件的虛假陳述才會導致民事責任。

其次,按照相關規定,涉及資產、負債的會計差錯金額占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資產總額10%以上,就可認定是重大會計差錯。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認為,重大會計差錯不等同於重大事件,還要考慮是否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定。若是這兩個條件都滿足的,即可以認定其構成虛假陳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