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典的中國故事:民俗故事

最經典的中國故事:民俗故事

《最經典的中國故事:民俗故事》講述了民俗故事在這方面反映得十分深刻、典型,很具有啟發性。移風易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能量開出新風的,往往是一些有影響的人物,有時還是官員。因為這些人極具感召力,所以實行改革較易成功。《打春牛》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古代官員帶頭改革舊風俗。不可諱言,人都有一種慣性和惰性,一旦養成了習慣,便不思變革,而變革的任務往往落到年輕人的肩上。一起來翻閱《最經典的中國故事:民俗故事》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孫民和趙旭編著的《民俗故事》內容介紹:“民俗”是歷代人民相傳已久而形成的風尚與習慣。讀民俗故事,開頭總有這么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這一句,把我們的心帶入遠古的歷史,讓我們窺探民俗是怎樣發生的,最初的形態如何。細細想來,民俗這種看似形式的東西,卻蘊涵著華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人沒有精神,會墮落為動物;民族失去精神,便會集體淪落為奴隸。想想這是多么可怕!所幸中華民族的精神永存!這精神有如陽光,照耀著民俗故事這一方天地,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愛與溫暖;這精神又如彩虹,反射著華夏各族人民優美的心靈,把民俗故事裝點得分外絢麗迷人。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年”的由來
拜“年”驅怪
爆竹報平安
元旦放鳥
對聯的發明
桃符驅魔
貼倒“福”字
“福”字的威力
打春牛
隋煬帝過生日
老鼠娶媳婦
趕社節
元宵為啥叫“湯圓”
東方朔救元宵
鑼鼓笙簫慶元宵
子牙一怒燈火明
椅子姑
燈謎的笑話
騙火神爺的妙計
仙女的歌聲
無燈的元宵節
司馬光生氣
趕鳥節
日出打水的來歷
祭龍日
玉龍救旱
降龍的少年
不孝媳婦的下場
插花節
蘆笙會
恨火與禁火
皇帝上墳
祭英魂
三月踏青謝龍王
姑娘節
潑水節
稱人和吃塌餅
吃烏米飯
掛蒲葉
掛葫蘆
門插青柳
熏藥渣
吃透糖
端午觀井
祈雨節
吃蟲節
敬天狗
好閨女誰不親
舅家的羊
曬衣節
曬龍袍
六月師生會
撒石灰
敖包會
火把節
藏戲節
七夕的故事
荊葉洗髮
除惡節
敬老節
耍海節
圓月玉兔
月餅中的字條
月餅情緣
登高避災
鬥牛節
天女節
吃五豆
火頭僧的傑作
皇帝想喝粥
岳家軍的“千家飯”
祭灶王
火神節
點燈籠
殺年豬
灶王爺吃請
灶王爺的妙計
藏笤帚
燒紙錢
為啥守歲
鬧年的故事
除夕點燈的來歷
插芝麻稈
刺像
文身
繡臉
纏小腳兒
頂物的頭
紅蓋頭
桃花女的頭巾
仫佬女的髮髻
苗族女的三角帕
頭巾與腳套
嬰孩兒的“兜嘴”
帶血的圍脖兒
改做的圍裙
露水裙
彩裙的花邊
背帶飾品
“金鳳裝”
蛇紋衣
高底鞋
“戒指”止怒
手鐲
帶花的涼蓆
織毯聖女
東北神草
烏拉草
乳酪與狼
蒸麵人兒
尼姑變油條
“油炸檜”
東坡肉
草肉美食
東坡肘子
松花蛋
麻婆豆腐
“全家福”
“狗不理”包子
饅頭的來歷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春節來了,各家貼春聯,貼鬥神,有的還要貼“福”字。最早貼“福”字並非是為了求福,倒是為了避禍。
那還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這個朱皇帝是和尚出身,最怕人家揭他的短,所以平時對什麼事都好起疑心。這年元宵節的晚上,他要親自深入民間,聽聽百姓對他有什麼反映。於是他帶上一個老太監,穿著便服上街了。
到街上一看,好傢夥,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笙歌悠揚。他隨著人流看起各家掛的花燈。這些花燈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燈紙上繪有各種圖案,令人流連忘返。朱皇帝突然發現有一個走馬燈上畫了一隻大馬猴,一手拿著小花鞋,一手在抹眼淚。觀燈的人指著,笑著,好不快活,卻氣壞了一旁的朱皇帝!原來,朱皇帝正按著他的理解在分析這幅畫:我的皇后姓馬,她的腳大。這不是在諷刺她嗎?諷刺她就是諷刺我!敢諷刺皇帝,那還了得!剛想喊:“來人哪,給我拿下!”話到嘴邊,想起自己是微服私訪,便改了主意,讓老太監弄來筆墨,在掛這盞燈的人家門上寫下一個“福”字做暗號,便帶著太監氣沖沖地回了宮。
回宮就要派人去抓這家人,馬皇后聽說了,急忙來勸:“大過節的,哪好抓人!有事明天再說。”朱皇帝聽了她的話,便沒有下令。

序言

一提故事,人們自然會認為是編出來的,於是稱為“瞎話”。既然是瞎話嘛,一聽了之。可是民俗故事卻不應這么看。
“民俗”是歷代人民相傳已久而形成的風尚與習慣。讀民俗故事,開頭總有這么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這一句,把我們的心帶入遠古的歷史,讓我們窺探民俗是怎樣發生的,最初的形態如何。細細想來,民俗這種看似形式的東西,卻蘊涵著華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人沒有精神,會墮落為動物;民族失去精神,便會集體淪落為奴隸。想想這是多么可怕!所幸中華民族的精神永存!這精神有如陽光,照耀著民俗故事這一方天地,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愛與溫暖;這精神又如彩虹,反射著華夏各族人民優美的心靈,把民俗故事裝點得分外絢麗迷人。
那么,這精神到底是什麼呢?這精神啊,高如天,浩如海,厚如地。這裡選其主要,介紹三點:
第一點,“天人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學者所總結出來的一種重要思想。這裡的“天”不是天神玉皇大帝,而是廣大的自然。自然是由宇宙萬物組成的,如山川大地,飛禽走獸,魚蝦昆蟲,花草樹木等等。它們為人類提供了一個生存空間,而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人是萬物之靈,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是萬物中最強大的。人依賴萬物而生活,這裡就有一個與萬物是什麼關係的問題:是把萬物視為敵人,戰而勝之,還是把萬物當做朋友,共生共榮呢?我們祖先的回答是“合一”。“合”就是結合,人應與萬物結合成一體。如果說人是“天”的頭腦,那么萬物便是“人”的軀體。頭腦能去殘害自己的軀體嗎?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人與萬物雖屬兩方,但彼此命運卻緊密相關,利益一致,二者不可須臾分離。也就是說,人與萬物是好朋友。萬物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要善待它們,尊重它們。
看看今天我們生存的環境吧,空氣、河流受到污染,植被正在遭到破壞,野生動物被大肆虐殺,人類怎么啦?為什麼自毀家園?讀讀這些民俗故事,它會告訴我們人類如今患上了怎樣的精神疾病,如何去醫治這種疾病。
第二點,“懲惡揚善”的精神。
與動物一樣,人也有一種維護生命的本能。為了生命的發展與延續,每個人都有欲望,去爭取一個適於生存的空間。又與動物不一樣,人是社會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可能像魯濱孫單獨生活在荒島上。而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你必須與他們打交道;打交道就會發生利益上的衝突。例如幾人同看一台電視,彼此愛好各異,那么該服從誰呢?這裡就有一個行為準則的問題。這個準則就是道德。如果人們都遵守道德,尊重別人的選擇,矛盾就會緩解。所以,道德的本質就是善。善就是愛人,尊重他人;反之,就是惡,惡是造成他人痛苦的根源。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我活著是為了別人活得更好;或者為了除惡,肯於自我犧牲,這便是“懲惡揚善”精神的體現。
中國傳統的道德具有很濃厚的親情色彩,這主要是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這意思是說,學生們回到家裡要孝敬老人,到了社會要像兄弟一樣對待別人,要普遍地愛百姓。這就是說,愛人要從孝敬老人做起。民俗中有許多敬老的成分,例如江蘇一帶把農曆七月十五定為“敬老節”。這一天,家家爭相宴請老年人,讓老人過得快樂。因為當年多虧了老人為制伏當地的水怪而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才永保了這一方水土的安寧。更多的民俗故事講述的是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傳世之寶,不斷地為後人造福。因此,後人理應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孝敬他們,在他們死後紀念他們。
在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善德應從孝敬自己老人做起,然後將這種親情推廣到社會上去,那么人際關係就會和諧融洽,社會風氣就會好轉。即便社會上仍有“惡”的存在,那么善良的人們由於對“善”愛之深,就會對“惡”恨之切,從而挺身而出,為除“惡”而獻出生命!這種崇高的精神如長虹橫空,永遠為人民所景仰。
第三點,“除舊更新”的精神。
新年一到,人們常愛說的一句話是“萬象更新”。這說明中國人的觀念是與時俱進的。風俗雖然形成久遠,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漸變。這種變化可概括為“除舊更新”。所謂“除舊”,是指去掉陳舊、落後、傷風敗俗的成分;所謂“更新”,是指建立新觀念、新作風、新習慣,從而最佳化全社會的生活質量,提高全民的精神境界。
民俗故事在這方面反映得十分深刻、典型,很具有啟發性。移風易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能量開出新風的,往往是一些有影響的人物,有時還是官員。因為這些人極具感召力,所以實行改革較易成功。《打春牛》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古代官員帶頭改革舊風俗。不可諱言,人都有一種慣性和惰性,一旦養成了習慣,便不思變革,而變革的任務往往落到年輕人的肩上。
臨末,說明一下本書目錄編排的想法。我國民族眾多,而風土民俗又十分繁富,這給目錄的編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考慮再三,勉強按下列順序排列:歲時節令、服飾裝扮、飲食起居和其他幾個部分。其中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