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燏文集

內容介紹

考古學家、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簡介
(曾昭燏1909-1964)女,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峰縣)人。1909年1月27日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一個官宦世家,幼讀私塾。12歲入長沙藝芳女校。1929年入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國文系。1935年留學英國,次年獲碩士學位。旋入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作為研究員,參加了柏林地區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發掘。1938年返英,任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同年,感於國難當頭,放棄英國大學考古學院之聘,毅然回國效力。
1939年初,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奔波於川、滇一帶從事考古研究及徵集、調查、發掘等工作。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共發掘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等5處,獲得大量文物資料。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第一次運用外國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進行的“鋤頭考古”活動。經研究整理,考古學家認定,雲南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異,故定名為“蒼河文化”。這是她與其他考古專家對中國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貢獻。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四川李莊鎮。她與吳金鼎等主持了四川彭山縣東漢崖墓的發掘工作,著論文《以彭山陶俑中所見漢服飾》,並考察川康民族,撰寫考察報告約百萬字。1942年,與吳金鼎合編的《雲南蒼洱考古報告》,是研究雲南地方史的珍貴資料。還籌辦過遠古舊石器考古展覽會。與人合撰的《博物館》一書,扼要敘述了博物館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是中國具有開創性的博物學研究代表著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她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返南京,參加戰時文物清理委員會、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和偽文物統一分配委員會工作,是聯合國博物館協會9箇中國會員之一。先後舉辦漢代文物展覽和院藏青銅器展覽。全國解放前夕,她拒絕赴台,反對國民黨當局運走文物,並致函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說:“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與徐森玉、王家楫等聯名寫信,呼籲將已運往台灣之文物運回。 1950年3月,國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她任副院長兼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持發掘南唐二陵(李昇、李璟),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同時,她潛心考古研究,與尹煥章先生合撰《湖熟文化》和《江蘇古代歷史上的兩個問題》等文,對湖熟文化和江蘇古代文化的研究作了獨到的論述。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兼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社聯副主席等職。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她是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三屆代表。主要著作有《讀契文舉例》、《彭山漢代崖墓考古發掘報告》、《江蘇省十年來考古工作的重要發現》等。她是中國著名的女考古學家。為了事業,終身未婚,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考古、博物館事業,對中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1964年12月在南京逝世,終年5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