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古建築群

曾家古建築群

務義港曾家清代贛派建築群,位於貴溪市耳口鄉耳口村曾家村小組,瀘溪河的中游,與國家級風景旅遊區龍虎山和上清天師府接壤。交通便捷,鐵路有鷹廈線,設有圳上火車站;公路有鷹潭至冷水至資溪公路且路面均已水泥硬化;水路有瀘溪河直通天師府和龍虎山。建築群依山傍水而建,樹木蒼翠,設計別致,環境優美,用料考究。建築群主要分為魚塘花園、曾氏公祠、經學書院、住宅四大部分,呈“品”字形布局。

歷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至五十年間(公元1765-1785年),“務義港”建築群始建。

務義港曾氏發脈于山東省、濟南府嘉祥縣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元寨,在戰國時南遷到湖南湘鄉,再遷到江西省吉陽(現吉安),後由吉安遷往貴溪縣南約六十公里處務義港村,現耳口鄉耳口村曾家,後人通稱武城曾氏,也稱宗聖。

字派是和孔孟曾顏四姓統一字派,是由皇帝親筆提寫賜封。

同治三年,清聖祖仁宗皇帝賜了拾伍個字派: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清朝道光年間宣宗皇帝,又續賜了拾個字派: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元年大總統袁世凱還續賜了貳拾個字派: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務義港”原名“烏泥港”,至曾二世祖時,遵循“仁義道德”古訓,希望子孫後代“務義求仁”,因“務義”與“烏泥”諧音,故更名為“務義港”。

務義港曾家清代建築群2015年 曾憲亮攝 務義港曾家清代建築群 2015年 曾憲亮攝

務義港曾家,是北宋時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後裔,與曾國藩是同宗一脈,原來是李姓和鄧姓村莊。相傳清雍正年間,江西吉安曾姓三兄弟,曾柏仕、曾雲仕、曾在仕之父曾先公,逃荒流落到烏泥港在李姓和鄧姓家中做長工,幫其放牛,有一次曾雲仕在鄧家屋背的獻花形山上(又名“作瑪形山”)放牛睡著了,做了一夢,夢說他睡的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死後誰葬在此處,其子孫後代一定會興旺發達。曾雲仕死後,其子孫按其夢說把他葬於睡處,果真此後曾姓子孫開始繁衍發跡。而原來的鄧姓和李姓卻日見衰沒。現曾雲仕的墳墓還在。

建築格局

“務義港”建築群,始建於清乾隆三十至五十年間(公元1765-1785年),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整個建築布局呈“品”字形,分為“曾氏公祠”、“魚塘花園”、“經學書院”、“住宅”四大部分,占地總面積達6.4萬平方米,當年有84戶,428人。

主要景點

“曾氏公祠”原有三個公祠,為曾先公祠、雲士公祠、曾在公祠。曾先公祠建於乾隆二十年間,為曾族第一代所建,於1958年被毀。雲士公祠建於乾隆四十年間,為曾族第二代所建,現改為住房。曾在公祠,即為保存完好的曾氏公祠,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為曾族第三代所建,據云為一富家寡婦為紀念自己新亡的丈夫出資所建。公祠南北長44米,東西寬26米,高8米,建築面積1144平方米,內有100根木立柱和2根長8米,直徑0.5米的青石整條圓柱落地支撐,祠內分戲台、酒樓、觀廳、神堂、茶室五部分,建築中的梁棟,多飾以文彩,或予以雕琢,雕樑畫棟,形象逼真。其中油墨畫巨龍,吞雲吐霧,昂首騰飛。整個建築古樸幽雅,具有地方特色。根據宗族規定,每年“清明”和“冬至”時令,由族長召集全村人在此聚會,殺豬宰羊,大擺酒宴,然後向祖靈進行祭祀儀禮。有時,還約請戲班子來此唱戲,顯示宗族闊綽氣派。現祠門前尚有一幅“沂水長縈霜露感,春風遍佛藻萍香”石雕對聯,字型遒勁有力。公祠建築為磚木結構,建築結構為穿 榀柁梁式結構,四周外牆超脊,屋面雨水通過天井排出屋外。

曾在公祠門牌2015年 曾憲亮攝 曾在公祠門牌 2015年 曾憲亮攝

“魚塘花園”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長200米,寬60米,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後毀於1973年。魚塘內種蓮養魚,花園內廣植花草樹木,還建有賞花觀魚亭閣。曲徑通幽,花香四溢,是一座憩息理想之地,當時,派有專人管理,其費用由“義田”開支。

“經學書院”建於道光年間,長140米、寬36米,占地面積5040平方米,院前栽有4株桂花樹,兩排長柏樹。後毀於1958年。是曾姓子弟讀書之地,由族長聘請知塾師來此執教,學童可免費入學,其經費從“義田”開支。從書院啟蒙走上仕途的人,有道光年間拔貢曾效南,光緒進士曾孫慶,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曾廣勛,國民黨中將曾憲堯以及知名醫師、教師多人。芸芸學子,朗朗書聲,書院曾名噪一時。

八字門及馬房遺址 2015年 曾憲亮攝 八字門及馬房遺址 2015年 曾憲亮攝

“住宅”是建築群的主體。初建時,有42棟,510間,後來發展到68棟,712間,占地面積43816平方米。住宅依山傍水而建,層疊而上,共分為4排,外部依山勢圍以圍牆,給人以一整體山莊觀感。山莊大門座北朝南,門前大路以花崗石板砌成台階,順山莊外橫向而上。順應民俗傳統所說的“迎日而上”。至大門前,石階大路拐彎九十度,正對大門,上有一6米見方的平台,大門成“八”字形狀對東南方向,兩旁各有三個尺徑1米高、大的花崗石旗桿墩,石墩成“品”字形擺列,平台上再上6層台階,始為山莊大門。大門為王府式的門弟,門樓建築己毀,門內有90度直角半圓空地,空地東西為住宅小院門樓,門樓前又各有寬約1.5米的過道,沿過道可通往第二排、第三排和第四排住宅,各小住宅院均建有院門樓。院前圍牆高3.5米,厚0.4米,基礎花崗石,地腳以0.2米的花崗石條砌成,上砌以磚牆,亦有院前過道圍以花崗石欄桿。各住宅院前空場深5-6米。住宅格式上一般為六榀三進兩舍,七榀三進兩舍,占地面積500-800平方米之間。各住宅小院四周青磚牆到頂,用以防火,磚牆角體上均砌以花崗石預防碰損。住宅中為前大廳,兩旁為臥室,天井相連,天井後為中廳,中廳後亦有兩個小天井分列兩旁,中廳、後廳兩旁均為臥室,天井旁亦有過道連廚房,柴草間、牛舍。各天井下均建有暗溝,用以排除屋面雨水。後廳、中廳、前廳兩旁牆均為木板牆。前廳大門兩邊窗戶規格為1.5米×1.25米,房間前窗略大,窗戶設施分為內、中、外三層,外層以細篾編成花格網狀,罩在窗外,用以拒擋蚊蠅,中層為組成福、富、壽、禧花紋窗欞,框線再設以一層活頁薄窗板。住宅高度為1丈6尺6寸、1丈7尺6寸、1丈8尺6寸三種,屋頂內釘以木板望板,以防雨雪,廳房地面亦有以花崗石板鋪成的地板,石板雕以花飾,亦有以石灰、黃泥、鹹鹽、桐油,米漿多種材料鋪成的泥地板。房間規格為1.2丈×0.85丈×0.8丈,上有木樓,下鋪以地樓板,地樓高出廳間地面1尺左右。天井四沿均以花崗石板砌成,內設暗溝排水,中間部分以硪卵石拼成各種花紋,構圖精細、美觀。

樓梯坑邊上的門頭遺址2015年 曾憲亮攝 樓梯坑邊上的門頭遺址 2015年 曾憲亮攝

該建築群由於建築前的慎密規劃,形成既有幽雅高樓台閣,也有王府式的遞進大廳,還有兩廳並列的寬敞平房,形式上求同一,存別異。在建造技術上,主要特色是:四周超脊,各棟房屋相連不相通,但廣開小門自由來往,這對防止火災蔓延大有好處,據該村人回憶,古宅發生幾起火災,都只能燒毀著火部位,不能對其他房屋造成危害。在整座山莊古宅總體布局上,又以四至五棟小住宅院為一小群,這對防止火災也有好處,又在整體布局上,建築風格給人以美感,形成偏東南方向梯形遞進式布局,既便於屋內採光,同時又在民族傳統說法上順應“紫氣東來”。

在建築技藝上,講究工藝雕刻,室內樑柱多飾以圖案、花紋,各小住宅院門上均建設門樓,門樓材料為木質和磚石兩種,做工雕鑿講究,名稱為九層十三頂。住宅內部布局也頗為合理,雜房與正房隔離,偏門進出,易於保持清潔衛生。庭前建有花壇,庭後種植松柏和其他花果樹木,美化和綠化了環境。

由於建築結構嚴謹,古宅雖屢經風雨淪桑,但從未出現過自然倒塌現象,這標誌著能工巧匠在建築技藝上的高超本領。

人文景觀

1、獻花山:又名“作瑪形山”,位於曾家屋背,形似一位婦人,端坐於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現曾雲仕的墓就葬於婦人的肚臍眼上,山上還有三株百年古松。

2、旗桿石墩:後代搏取功名的旗桿石墩。共有5對,其中道光年間的曾效南拔貢,字跡比較清楚。

3、石雕對聯:字跡清楚的有兩幅對聯。一副在曾在公祠門上,上聯:“沂水長縈霜露感”,下聯:“春風遍拂藻萍香”,字型遒勁有力。

另一幅對聯在第一棟旗門上。上聯:“一縈流水漾文章”,下聯:“四壁青山羅保障”,橫匹:“含宏光大”。

4、字匾:保存完好的有兩塊,一塊“拔元”描金金匾,另一塊是曾在公祠的中堂匾,“忠怒堂”金匾。

5、歷史人物:

曾效南,道光拔貢,官至九江水師都督,60歲告老返鄉,61歲病故,葬於冷水麻蓬,後由於開發銀礦,遷葬曾姓祖墳山。

曾廣勛,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

曾憲堯,國民黨中將。

曾澤槍,黃埔二期學生。

曾昭宗,黃埔十六期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