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6.40平方公里,海拔525米,年平均氣溫21.8℃,年降水量1067.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香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004.00畝,人均耕地2.0畝,林地11470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99.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42.1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林業(橡膠 )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004畝(其中:田5593 畝,地 351畝),人均耕地2.00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1470畝,其中橡膠11316.12畝,經濟林果地21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泡果、椰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12畝,其中養殖面積312畝;其他面積6814畝。基礎設施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4.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55輛,農用車451輛,拖拉機437輛,機車85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593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59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太陽能農戶549戶;全村有 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磚木 結構桿欄式建築住房為主,其中有2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3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林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28.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產業。該村無專業合作組織、企業。人口衛生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141人,距離鎮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7人,其中小學生141人,中學生76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村土地承包契約56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44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44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2010年末未進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年末集體總收入68.22萬元,有固定資產233.2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0.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財務收支,債權、債務 ,固定資產及發展方向任期目標等。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部1個,下設1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81人,少數民族黨員81人,其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16人。該村黨支部1994、1998年被西雙版納州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2002年被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1年被市委評為先進集體;99年被西雙版納州委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1996年第二批村建被市委評為先進單位;2003年被雲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全省安全村寨等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1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60人。
人文地理

曼累訥村交通、通信便利,進村主幹道路為6米柏油路;當地民族民風淳樸、濃厚,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特產豐富,有香蕉、鳳梨、椰子、芒果、柚子等熱帶水果及其果脯,具有傣族風味的菜餚和遠近聞名的國際傣歷潑水節。
在解放西雙版納初期,傣族愛國熱血青年召存信(第一任西雙版納州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常委)在曼累訥村委會(曼團村)迎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瀾滄江,殲滅國民黨殘餘勢力,解放西雙版納。
新農村建設
曼累訥村緊緊圍繞中央二十字方針,紮實推進特色新農村建設:一是抓好邊疆黨建長廊工作,做到"七有"和"四上牆",加強黨在邊疆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疑聚力和戰鬥力,發揮基層組織的模範帶頭作用;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用規劃指導新農村建設,認真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提出計畫,為鎮新農辦提供規劃依據;三是利用廣播、會議、走訪民眾等方式開展新農村建設民眾思想宣傳發動,營造"政府作引導、農民唱主角"新農村建設濃厚氛圍;四是經過多層次的引導宣傳發動,極大地激發民眾紛紛發揚不等、不靠,自己家園自己建的精神,目前,11個小組實現四通(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占100%、11個小組實現通水、占100%,11個小組完成6公里環壩遊覽公路建設 ,11個小組完成村內道路硬化,5個小組完成文化室建設,2個小組有圖書室,10個小組建有籃球場,10個小組建有曬場,11個小組建有公廁,有58%的農戶完成改廁,有39%的農完成改廚,累計投資1000餘萬元。五是依靠科技提升橡膠和糧食產業,橡膠種植11470畝,糧食種植面積842畝,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六是成立11個小組11支業餘文化宣傳隊,9支籃球隊,州新華書店捐贈9000元圖書給一個小組,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科教、文化、娛樂活動場所。 2、農業生態環境及村容、村貌有待改善。3、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壯大經濟實體的路子。 4、科技、文化重視力度不夠,村民的職業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有待提高。5、農業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合理調整。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科技知識的培訓力度,加強橡膠、水果、經濟作物等支柱產業的壯大發展。2、壯大集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3、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職業技能和農業科技實用技術,使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生態環境更加最佳化,農民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