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祠

曹滄洲祠

曹滄洲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瓣蓮巷,建於清末民初。曹滄洲是清末民初婦孺皆知、名冠吳中的一代名醫,民間流傳他用“蘿蔔子三錢”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而名聲大震。曹滄洲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築,磚雕門樓上飾有飛檐,並刻有“儉以養德”四字,這便是紀念清末民初蘇州名醫曹滄洲的祠堂。

基本信息

建築格局

曹滄洲祠位於蘇州瓣蓮巷4號,據分析,此處應是當時地方政府給曹滄洲建的診所,後人為紀念他,將此處改建成他的祠堂。現為道前社區辦公所在地,也是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

曹滄洲祠原有三進,現存兩進,共540平方米。第一進的客堂現是道前社區的辦公大廳。過石庫門樓,便是天井。這個門樓是個雙門樓,朝天井的一面題有“厚德載福”四字。與天井相隔的北面是第二進的享堂,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八檁17米,梁為雕花梁,匾額上書“心濟蒼生”。享堂現在是社區活動中心。

從享堂東側軒廊門進去,又有一座小庭院。緊貼享堂西牆,為二層樓的東廂房,樓下現在成了社區電子閱覽室,樓上為社區調解、法律援助等五位一體的工作室。祠堂原本還有西廂房,現已為隔壁民居的一部分。

人物介紹

曹滄洲(1849-1931年),名元恆,滄洲是他的醫號。曹家世代行醫,曹滄洲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蘇州有名的郎中。曹滄洲不僅醫術高明,更是宅心仁厚,對前來看病的窮人,不但常常免費診治,還送給藥品,所以診所里每天門庭若市。

關於曹滄洲的故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就是他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據說,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得了怪病,太醫們都治不好。新科狀元正好是蘇州人,便舉薦了曹滄洲。曹滄洲到京後,並沒有急著給太后看病,而是藉故路上受了風寒,臥床不起,目的是為了迂迴摸清太后生病的根子在哪裡。他發現,慈禧太后是吃得太油膩了而引起消化不良。於是他只開了“蘿蔔子三錢”。慈禧太后喝了曹滄洲開出的藥湯,當夜就通了大便,很快身體就好轉了。

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說是當年曹滄洲進宮是給光緒帝看病而不是慈禧太后。記者查資料,找到一位名叫金慶江的人寫的題為“曹滄洲為光緒診疾案”的文章。文章里說,光緒丁卯年(1888年)曹滄洲應召入京為光緒皇帝療疾。金慶江曾跟隨過何近仁先生,而何先生早年師從蘇州名醫曹植甫。植甫是曹滄洲的叔叔,他經常談起曹滄洲為光緒診疾的故事:光緒皇帝年少頑皮,經常私自出宮到街市上買零食小吃,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脹便泄。慈禧太后命太醫院診治,御醫給進調補方藥,非但不見微效,反添納呆乏味之症。於是慈禧太后下旨徵召民間名醫。當時蘇州狀元陸潤庠正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同時與曹滄洲有姻親關係,於是就推薦了曹滄洲。

還有第三種說法是來自於光緒三十四年的《御醫清脈詳志》,這是曹滄洲和青浦名醫陳蓮舫兩人為光緒皇帝治病的脈案。上面記載著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和陳蓮舫同時被征入京,為光緒皇帝治病。後來,曹滄洲又入京為慈禧太后治病。

不管曹滄洲給誰看的病,總之他的名聲更大了。據說他得了皇封,還未回家,地方官就已經替他造好了三進房子。曹滄洲給鄉親看病,不但施診,還送藥,逢人就勸多吃蘿蔔。日子久了,蘇州便有了“早吃生薑夜吃卜,郎中先生見仔得得哭”的諺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