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學習經歷
2003年9月-2006年7月 華東師範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 西南師範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
1982年9月-1985年7月 湖南郴州師範專科學校讀書;
1979年9月-1982年6月 湖南省宜章縣第一中學讀高中.
工作經歷
1994年9月- 至今,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工作;
1991年7月-1994年9月,湖南郴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工作;
1985年7月-1988年9月,湖南郴州地區農業學校工作;
科研成果
專著
《微觀教育系統論》,天地出版社,1998.
論文
1.論開題報告的邏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
2.信任的教育學理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7(4)。
3.叩問“教育智慧”,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5)。
4.論班級管理中的“減法智慧”,上海教育科研,2006(5)。
5.假象與真實:合作研究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
6.論教師個人知識的條件與標準,上海教育科研,2005(3)。
7.複雜視域中的默會知識——展開式的知識教學何以可能,全球教育展望,2005(2)。
8.在研究實踐中建構:從無結構到有結構的嬗變,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9)。
9.“關係人”假設與教育,天津教科院學報,2007(4)。
10.信任對建構新型道德教育模式的意義,教育導刊,2007(6)。
獲獎情況
專著《微觀教育系統論》獲四川省教育廳200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承擔課題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6規劃項目“教育智慧的發展性研究”。
2、四川師範大學災後重建專項基金項目“家策略及其在災後重建中的套用研究。”
3、四川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中國小教師教育理解力的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4、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1999重點計畫項目:學習品質發展的整體研究”。
5、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重點計畫項目:系統科學在微觀教育系統中的運用研究
基於信任的道德教育(作者曹正善)
信任是人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的道德發展的根源,因此道德教育不能不談及信任的價值。
一、信任對於道德教育的意義
信任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美德,正如賴茲曼說的那樣,信任是個體特有的對他人的誠意、善意、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是一種“高尚”的品質。被人信任是一種榮譽,是人得以立身、得以成人的基礎。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往往與言行一致、誠實可靠、讓人放心聯繫在一起。人際之間的相互信任不僅是一種坦誠,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責任,是對於兩人都不會利用對方的易受攻擊性的相互信心。 二、基於信任的道德教育策略
以信任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以誠實、誠意、善意、責任等作為基本目標,在策略上有以下的獨特之處:
1、敢於託付策略。信任是對被信任對象的放心託付,這不僅是信任者對被信任音的信任來源,也是檢驗信任者對人所具有的愛心與誠意,還是檢驗被信任者是否誠實可靠的重要方式。“敢於託付”與“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樣的有效性,兩者都隱含著教師對學生所具有的信心,都能夠實現“自我應驗”的期望效應。不過與後者不同,前者所針對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局限於處在弱勢地他的學生,而且它是以學生在發展中的多種可能性、以教師對學生的一定的了解而又無法完全把握為基礎的。客觀地說,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可能是徹底的,因為學生是處在隨時變化中的人,此時此刻的了解不等於對其未來狀況的了解。信任面向未來,通過“欠充分的歸納”得出的對未來的信心,“信任處在全知與無知之間。全知意味著確定性,它不再需要信任;無知則無法建立信任。全知與無知是產生信任的條件,信任則啟動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動與合作”。
2.敢於承諾的策略。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對學生行為的嘉許,而是要求學生作出承諾並在行動中加以兌現,這是非常具體的。例如教學生愛父母,首先要求學生把愛父母的行動以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給教師備案,以作為考察學生愛父母的依據,然後教師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學生表現受父母的行為的“證據”,如果這兩者基本一致,那么這個學生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對父母的愛也是切實其的。“敢於承諾”的策略要求用協定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它與行為矯正中的“行為協定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3.責任承擔的策略。信任與責任的天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為自己的託付不當承擔責任,而被信任的人則要對自己的承諾所帶來的後果負責。但是教育環境是十分複雜的,教師認為可以把某事託付給某個學生去做時,該學生雖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諾,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該事情所需要的條件的變化的制約,完全有可能無法完成所託付之事。這時,學生確實應該為自己無法兌現承諾負責,但是教師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責任。一個信任學生的教師不應該也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學生身上,何況一味責怪也於事無補,最好的辦法還是對學生坦誠以待,給學生以受的關懷,給學生以強有力的支持,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最起碼不要損傷師生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
4.敢於批評的策略。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接受的是大量的與不信任有關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老實人吃虧”的生活訓誡,在生活中發生的許多有關“上當受騙”、“不守信用”等故事,這些信息使我們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們會么都信任的話,也是無法健康地生活的,因此,首先就是對在社會生活中彌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確認信任所具有的價值;其次,是不輕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對自己準備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於“不信任”。“不信任的積極功能不僅體現在與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簡化功能;還體現在相輔相成,甚至促進信任方面,比如對考試的監督、對工作的檢查——嚴格監督下的考試和嚴格檢查過的工作才更可信。”再次,“敢於批評”還意味著“信任優先”。信任與不信任所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兩者也是不對稱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節省精力,更有利於選擇後對後續行為的探索,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人更願意選擇信任,這也是輕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為疑心更勞神費力。最後“敢於批評”還意味善於把不信任轉為信任。信任與不信任的轉向是不平衡的,從不信任轉為信任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從信任轉為不信任,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導致信任的全部損失,在道德教育中,必須防備不信的蔓延可能威脅到整個系統的安全。
三、結語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我們就不得不將自己託付於信任。教師對學生的信任使教師充滿著對學生的希望,“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孩子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體驗到我們的信任的孩子由此而受到激勵,對自己充滿了信任。信任激發了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面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自信。信任的希望是我們的自信。不管我們的自信可能收到多少次失望的檢驗,我們始終相信孩子們會向我們展示她將如何生活。